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

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πξ卷第󰁠λϖ期 2009年6月

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

张慧丽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100871

〔摘要〕介绍20世纪文献学家程千帆先生的生平及著述,以奠定其文献学家地位的代表性著述《校雠广义》为例,

重点阐述他在将校雠学重建为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完整学科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最后总结他在文献注

释、古籍整理以及整理出版他人遗著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程千帆 文献学 文献整理

〔分类号〕K825.4

ChengQianfan’sAchievementsinPhilology

ZhangHuili

DepartmentofInformationManage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

〔Abstract〕TheauthorfirstlyintroducesChengQianfan,afamousbibliographerinthe20thcentury.ThenusingCheng’srepresenta2tiveworkJiaoChouGuangYiwhichlaysthefoundationofhisbibliographerstatus,theauthorexpatiatesonhistremendousachieve2mentstothereestablishmentofChineseBibliography.Finally,theauthorsummarizesCheng’scontributionstoancientbookscollation,editingandpublishingtheposthumouswritingsofotherpeople.〔Keywords〕ChengQianfan Philology literaturecollation

收稿日期:2009-03-02 修回日期:2009-03-13 本文起止页码:9-12,118 本文责任编辑:王传清1 程千帆先生生平及著述

程千帆(1913-2000年),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

伯昊,40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程先生曾用过的

诸多笔名之一,后通用此名。程先生湖南宁乡人,出身

于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幼承庭训,曾系统学习经、史,

广泛阅读古代典籍。1932年进入金陵大学中文系,受

业于黄继刚(侃)、胡小石(光炜)、刘衡如(国钧)、刘确

杲(继宣)、胡翔冬(俊)、吴瞿安(梅)、汪辟疆(国垣)、

商锡永(承祚)诸先生,为其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

实基础。1936年毕业后,工作单位屡经变迁。20世纪

40年代初,曾先后任教于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当时在

乐山的武汉大学、在成都的金陵大学、四川大学。1945

年抗战胜利后,又回到武汉大学,并任中文系系主任。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迫中断学术研究20年。

之后1978年受聘于南京大学,带着满腔热情重新开始

研究和教学工作,著述、整理、编辑著作十余部,并培养

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研究、教学之外,还先后担

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南京市文

联主席、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华大典编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

国山水旅游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程先生的学术视野十分宏阔,研究领域相当广泛,

举凡校雠学、史学、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史,他都有很深

透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著成就。他的校雠学著作,有

《校雠广义》一种;史学著作,有《史通笺记》一种;古典

文学论著,有《闲堂文薮》、《古诗考索》及《被开拓的诗

世界》三种;文学史著作,有《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

程章灿合作)、《两宋文学史》(与吴新雷合作)两种;文

学史专题研究,有《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种;文学

批评史著作,有《文论十笺》一种;古代诗歌的选注评

析,有《古诗今选》、《读宋诗随笔》两种;诗文作品,有

《闲堂诗文合钞》、《新诗少作》两种。

2 早年文献学研究

虽说诗学研究是程先生的家学,他用力最勤、创获

最巨的也是古典诗歌研究;但他十分重视文献学研究

及文献整理,他的治学就是从校雠学入手的。他认为,

对于古代文学研究而言,校雠学正是收集材料、整理文

献的基本手段,也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石。在讲授这

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专 题

门课程时他说:“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

事。学者必须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这句话今

天看起来也是正确的。研究古典文学的人,连《师石山

房丛书》、《四库提要》都不读,是不知道怎么‘开步走’

的”[1]。

程先生曾师从刘衡如(国钧)先生学习过目录学,兼

及版本和校雠,向汪辟疆(国垣)先生请教过目录学的相

关问题。此外,他还曾认真自学过《汉书・艺文志》、《书

目答问》以及郑樵、章学诚等人的相关著作,并长期在大

学里讲授校雠学课程。1934年秋,程先生写过一篇题为

《〈汉志诗赋略〉首三种分类遗意说》的学术论文,对《七

略》和《汉书・艺文志》中屈赋、荀赋、陆赋三家的分类标

准作了合理的阐述。此文发表于《金陵大学文学院季

刊》第二卷第1期,是程先生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为了

巩固对校雠学的学习,程先生又连续发表了《别录、七

略、汉志源流异同考》、《杂家名实辨证》、《杜诗伪书考》

等论文,这些论文后来辑为《目录学丛考》,1939年由中

华书局出版[2]。1941年程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时,曾研

究《文史通义》并撰写《言公通义》一文,发表于《南京大

学学报》1982年第2期,后收录在《闲堂文薮》里[2]。另

外,程先生还写过《校雠略说》一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

线》1981年第1期以及《校雠目录辨》一文,发表于《文

献》1981年第2期。

3 《校雠广义》及其贡献

程先生在文献学方面的造诣和贡献集中体现在

《校雠广义》一书上,正是该书奠定了其文献学家的地

位。

《校雠广义》写了半个世纪。早在20世纪40年

代,程先生从内迁的金陵大学到武汉大学主讲校雠学

这门课程时,就开始编撰《校雠广义》,后来书稿在十

年浩劫中不幸遭到焚毁,几乎化为乌有。到了1978年,程先生在南京大学重新开始指导研究生并讲授校

雠学课程。鉴于当时没有适用的教材,程先生便以残

存的旧稿为基础,一面整理、补写,一面讲授。程先生

当时的研究生徐有富、张三夕、莫砺锋边听课边记录。

后来,程先生又到山东大学重讲了一次课程,山大的研

究生朱广祁、吴庆峰、徐超也做了记录。这两个记录稿

就成为1981年山大的誊印本《校雠略说》,这个本子后

来还曾被山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翻印。1985年起,徐有

富秉承程先生的指导,师徒合作,将《校雠略说》扩充,

历经十余年,终于在1996年完成了约120万字的《校雠广义》四编,分别是目录编、版本编、校勘编、典藏编,

1988年至1998年间由齐鲁书社陆续出版。2000年,《校雠广义》又收在《程千帆全集》中,作为前四卷由河

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自清代乾嘉以来,专治校雠学的学者代有其人,有

关校雠学的著作也不断涌现。因此,欲立于时、传于

世,需有独到之处。《校雠广义》做到了这一点,它的

独到之处亦即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重建校雠学学科体系

全面总结前人的治书理论与实践,将校雠学重建

为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完整学科,是《校雠广义》

的第一大贡献。

校雠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目录学家刘向就曾

经校勘旧籍《荀子》322篇,留下了“一人读书,校其上

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故曰‘雠’”[3]的工作方式。刘氏“校雠”,志在是正文

字。但流风所被,校雠之义引申渐广,至于众说纷纭。

至晚清近代以来,更多达数说。洪亮吉之考订、校雠、

收藏、赏鉴、掠贩“五家说”,缪荃孙之收藏、赏鉴“两家

说”,叶德辉之目录、版本“两派说”,汪辟疆之目录、历

史、读书、藏书“四家说”[3],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在程先生之前的学者,往往只专精于校雠学主要内容

版本、目录、校勘的某一方面。

《校雠广义》的首要功绩就在于它对“校雠”和“校

雠学”概念进行了一番正本清源的清理工作。在《校

雠广义叙录》中,程先生师徒详细考察了他们所说的校

雠学与近世所说的目录学以及专事是正文字的狭义校

雠学之间在名称、范畴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作者总

结道:“若乃文字肇端,书契即著,金石可镂,竹素代兴,

则版本之学宜首及者一也。流布既广,异本滋多。不

正脱讹,何由籀读?则校雠之学宜次及者二也。篇目

之意,既条既撮,爰定部类,以见源流,则目录之学宜又

次及者三也。收藏不谨,斯易散亡,流通不周,又伤痼

蔽。则典藏之学宜再次者四也。盖由版本而校勘,由

目录而典藏,条理始终,囊括珠贯,斯乃向、歆以来治书

之通例,足为吾辈今兹研讨之准绳。而名义纷纭,当加

厘定,则校雠二字,历祀最久,无妨即以为治书诸学之

共名,而别以专事是正文字者,为校雠之学。其余版

本、目录、典藏之称,各从其职,要皆校雠之支与流

裔”[3]。

通过《校雠广义》,作者旨在于清代以来的“洪

说”、“缪说”、“叶说”和“汪说”之外,“折中旧说,别以

四目为分”,“俾治书之学,获睹其全,入学之门,得由

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