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4-01-16 16:12 21世纪前五年是上海商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奠定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之一的基础。为了推进新世纪上海商业全面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上海商业的实际,现编制《上海商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如下:
一、"九五"上海商业发展回顾 "九五"是上海商业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九五"期间,上海商业坚持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商业成为上海国民经济重要驱动力之一,坚持让人民群众得到方便和实惠的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初步实现了商品流通市场化、商业经营集约化,实现了新的跨越。主要成果是:
1.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商业驱动力作用明显增强。按照"三、二、一"的产业方针,上海商业在扩大内需中开拓市场,加快发展步伐,在壮大国有、集体商业的同时,推进全社会商业共同发展,商业贡献率不断提高,商业驱动力作用明显增强。"九五"期末,全社会各类商业、餐饮服务企业26.6万户,资产总量达到4238.7亿多元,商品销售总额超过5900亿元。五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5%,商业GDP增长74%,批发销售总额增长100%,"九五"末分别达到1722亿元、470亿元和4200亿元。
2.商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商业组织化水平大幅提高。上海商业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加快传统型商业向现代化商业转变的步伐,实现了商业经营结构。业态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优化。通过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集团化改革,经营集约化水平和商业组织化水平迅速提高,"九五"期末,全市连锁商业网点发展到4460多个,年销售规模超过410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商业集团总数由63家重组合并到48家,商业集团的规模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开放型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完成主副食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提高了流通效率和主副食品流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以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初步确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产联合、重组,形成了一批主力业态集中、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业态和管理技术,加快了上海商业国际化的步伐,上海已成为国内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4.城市商业布局趋向合理,购物环境显著改善。适应城市规模扩大和中心城区居民向外动迁的需要,加大传统商业改造的力度,加快业态升级和便民利民商业发展步伐,商业经营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经过建设发展和调整改造,初步形成了以"四街四城"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地区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商业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心化、团组式的商业布局,商业经营设施和购物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凸现了上海城市的繁荣繁华,上海商业的便民利民。 5.积极实施"科教兴商"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展示新貌。上海商业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商业技术含量,信息技术、冷藏链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市500多大中型商场建立了MIS系统,近千家连锁超市、便利店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管理。商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扎实开展,商业职工队伍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商业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服务、星级服务进一步普及,商业"窗口"形象有了新的改善。
二、"十五"上海商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五"期间,上海商业发展面临新的环境。从国际环境看,以信息技术、网络经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国际经济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经济隐含着不稳定的因素。我国加入WTO后,上海市场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上海商业必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直接面对国际跨国集团的激烈竞争。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商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上海商业面临着以创新为动力,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挑战。从国内环境看,宏观经济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加快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开拓市场、扩大内需是国家的长期战略方针,商品流通的市场化、集约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贯彻实施西部开发和服务全国的战略,对上海商业提高辐射能力和服务能级,发挥国内商业领头羊的作用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上海环境看,上海经济发展迈入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时期,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推动着消费需求增长、消费能级提高,使消费心理、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给上海商业发展综合消费创造了宝贵的机遇。从商业本身看,"九五"上海商业建设为"十五"新一轮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商贸流通业作为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必将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进一步发挥国民经济发展驱动力的作用。
三、"十五"上海商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在"十五"新的发展环境中,上海商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标,以提高商业整体竞争力为主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题,拓展经营空间,发展综合消费,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城市繁荣繁华、增强便民利民服务功能、提高商业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上海商业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新飞跃,为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扎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五"上海商业发展确立以下三大奋斗目标和主要预测经济指标:
(一) 基本建成国际化的"购物天堂".加快商业建设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完善商业经营服务功能,积极拓展娱乐、休闲、文化、旅游、价值实现等服务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新的经营空间,引导和满足综合消费。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新机遇,扩大国际经济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国际商品,集聚国内外名品、精品,丰富上海消费市场,提高上海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到"十五"末,奠定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之一的基础,基本建成商业面貌繁荣繁华,商业布局结构合理,商业经营服务功能完善,既引导、满足消费,又创造、扩大消费的国际贸易的交易地、流行商品的发祥地、著名品牌的集聚地的国际化"购物天堂". (二) 基本建成网络化的流通体系。加快上海商业营销网络建设步伐,市内营销网络向全国营销网络发展,实体网络向虚拟网络延伸。大力推动商业集团的规模化发展,整合全社会商业资源,发挥商业资本的规模效应,提高上海商业组织化水平,以规模化促进网络化流通体系的建设。到"十五"末,基本建成以连锁商业为主的实体网络体系,以总代理、总经销为主的全国商品采购网络体系、以电子商务为主的虚拟网络体系,以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大型连锁企业内部配送中心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专业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格局,形成网络化的流通体系。
(三)基本建成信息化的现代商业。大力推进商业科技进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整合与改造传统商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建设市场信息、市场调查、市场咨询、交易顾问等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商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网上采购、网上交易、网上购物和网上服务。以推广信息技术为主,提高商业的技术含量,实现供应链管理、单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到"十五"末,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技术含量丰富的现代商业的基本框架,使上海商业成为软、硬件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交易和服务方式新颖,科技、管理、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充分集中的现代化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五"上海商业发展的主要预测经济指标是,到2005年:1.商业增加值750亿元,年均增长10%。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0亿元,年均增长8%。 3.批发贸易总额6700亿元,年均增长10%。 4.连锁商业销售额10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 5.商业平均利润率提高0.3-0.5个百分点,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亏损面控制在20%以下。 四、加强功能建设,优化商业布局 围绕建设国际化的购物天堂的目标,以发展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遵循《上海商业分级设置规范》,全面推进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郊区城镇商业和商业专业特色街建设。根据优化商业布局的需要,推进商业布局的战略调整,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充分发挥各区域、各层次商业的协同效应。
开发完善市级商业中心经营功能。列入"十五"市级商业中心的街区是: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南京西路、徐家汇商城。豫园商城、新客站不夜城、浦东新上海商业城。市级商业中心建设和调整的总体目标是:结合各自的区位特点,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积极推进经营结构调整,开拓延伸新的经营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经营服务功能,增强繁荣繁华气息,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商业氛围。南京东路以发展购物、娱乐、餐饮、观光、文化、展示、休闲等综合经营功能为特色,并加快六合路等支马路的开发,形成"非"牌形商圈;淮海中路、南京西路以精品经营、品牌专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时尚化、个性化消费为特征的现代零售业和高档次服务行业,凸现高雅和引领时尚消费的特色;四川北路以品牌专卖和大众化消费为主,凸现购物、娱乐、餐饮功能;徐家汇商城以多层次和多样化经营为特色,发展财物中心、主题商厦、专业店、专卖店、万国餐饮等,进一步凸现现代化的综合经营服务功能;浦东新上海商业城、新客站不夜城要依托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新客站的区位优势,加快周边地区商业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扩大经营内涵,形成购物、餐饮、娱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商圈;豫园商城进一步突出商业、旅游、文化功能三位一体的特色,成为商旅结合、联动发展的商业中心。
重点推进区域商业中心建设。列入"十五"重点发展的12个区域商业中心是:五角场、老西门、曹家渡、中山公园、虹桥、大柏树、提篮桥、打浦桥、上海萃城、武宁新城、彭浦、昌里。区域商业中心以服务于本区域居民消费为主,兼有一定的集聚辐射功能。要结合各个区域的特点,以及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别突出购物。交易、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等功能,形成各自的特色。
大力发展居住区商业。重点建设三种类型的居住区商业:沿街式居住区商业,如黄浦区车站路、静安区康定路等历史较长、消费者认可的商业街。对这种类型的居住区商业,着重进行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导入新型业态。团组式居住区商业,如曲阳新村、田林新村、曹阳新村、鞍山新村等居住区商业。该类居住区以大型商场为主体,形成集购物、餐饮、零售药品、服务、休闲等为一体的商业群落。多点式的居住区商业,如万里小区、龙柏小区、联洋小区、大华小区、古北小区等类型的居住区商业,该类居住区重点发展多点式、分散型便民利民商业网点,形成配套齐全的商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