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执行建造合同事项说明及调帐举例

执行建造合同事项说明及调帐举例

执行建造合同事项说明:

1、对应收账款影响(由于甲批量滞后等原因,之前收入确认多数大于甲批量,因此应收账款会降低);

2、对存货的影响(因工程施工大于工程结算,存货将增加);

3、建造合同要求实际发生成本要真实,因此对于已完工程要做好结算,因故不能结算的,要以预结单的形式进工程施工,保证完工百分比计算准确。杜绝为了加大收入而提前结算或做虚假结算的行为;

4、对老项目没有做成本测算,无预计总成本的要尽快组织项目合理测算;

5、过程中要及时分析更新合同总收入、合同总成本,不能一成不变;

6、新旧税制下收入、税金、结算、收款做好台账记录,便于后面清算(如:工程结算,前面含税、后面不含税)。

7、对于已经开了发票并缴纳了税金的部分还没有确认收入的,要全部确认收入。如果按建造合同计算的收入小于完税收入,仍按完税收入确认,人为调整4月底建造合同相关附表,5月底再恢复正常确认收入数。

8、4月30日之前帐务要调整完毕。

调帐说明:

对已完工程逐项落实成本,确保实际成本真实完整。根据建造合同计算截止4月底累计应确认收入、成本数额,并依据收入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与收入配比),将以上三项数字与账面已确认数进行对比,差额全部调整。

剩余税金(除4月计提,5月申报应交数)转至其他应付款“待结转税金”挂帐,视具体情况再转至营业税或冲减。以后税金计提在过程中与主营收入没有对应关系,工程决算完会一致。

举例:某项目合同造价2000万,预计总成本1800万,工程施工—合同成本1000万(应结算费用已全部结算),合同毛利200万,截止2016年4月30日生产报量1200万,甲方返回批量仅为1000万发票开具数也是1000万,财务累计已确认相关数据如下:应收账款1200

工程结算1200

主营业务收入1200

主营业务成本100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0.32

其中:营业税36

城建税 2.52

教育费附加 1.08

地方教育费附加0.72

管理费用-税金-防洪基金0.96

现根据建造合同计算如下:

完工百分比=1000/1800*100%=55.56%

应确认应收账款1000

应确认工程结算1000

应确认收入2000*55.56%=1111.2

应确认成本1800*55.56%=1000

应确认税金及附加37.34

其中:营业税33.34

城建税 2.33

教育费附加 1.00

地方教育费附加0.67

管理费用-税金-防洪基金0.89

故4月30日做如下调整分录:

借:应收账款-200

贷:工程结算-200

借:工程施工—合同毛利-88.88

贷:主营业务收入-88.88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98

管理费用-税金-防洪基金-0.07

贷:应交税费--营业税-2.66

应交税费--城建税-0.19

应交税费--教育费附加-0.08

应交税费--地方教育费附加-0.05

应交税费--防洪基金-0.07

以上税金计提依据为收入确认(配比原则),但实际缴纳税金依据合同约定付款时点,那么我们申报依据为1000万,5月申报税金以1000万计算缴纳。账面计提基数是1111.2万元,故需要将1111.2-1000=111.2万元计提的税金全部转出。各税种如下:

营业税 3.34

城建税0.23

教育费附加0.1

地方教育费附加0.07

合计 3.74

贷:应交税费-3.74万

贷:其他应付款--待结转税金 3.74万

营改增后计提增值税的依据为甲批量,与工程结算对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在过程中不对应,竣工结算时会一致。以上挂账“其他应付款--待结转税金”如果地税补查追缴时,需要与国税沟通后再转回(国税就不能再交了),地税不再追缴则进行处理。(对于税金,国税加地税并未少缴,之前属于配比原则下多计提的税)。

处理如下:

仍需要交地税的(应征得国税同意,否则双重纳税)

借:其他应付款--待结转税金3.74

贷:应交税费营业税等 3.74

同时,冲减5月日后按工程结算已计提的增值税

简易计税方法下111.2/(1+3%)*3%=3.24

贷:工程结算 3.24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3.24 一般计税方法下111.2/(1+11%)*11%=11.02

贷:工程结算11.0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1.02(一般计税方法)(其他税种不用处理,会随增值税的抵减,相应少计算)

不需要再交地税的

因为国税已经随着工程结算该提的提过了并正常上交

所以:

借:其他应付款--待结转税金正数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负数(本年内不跨年)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负数(明年处理,跨年的)

具体处理时间以你单位和税局税款计算是否已无争议来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