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刘振宇,陈烨摘要:本文从人口城镇化过程的本质出发,构建描述城镇化过程特征的“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以河南省为研究案例,检验分析框架在描述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城镇化地域特征分析的三维模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该研究框架分析河南省的人口城镇化过程,可较为清晰地得出河南省城镇化呈现多元驱动、县级单元为主要载体的特征。

同时,对河南省内部各次区域城镇化地域差异性特征的刻画也较为有效,如豫中呈现经济增长与城镇化良性互动、而豫东豫南则为典型的消费型城镇化特征。

人口城镇化地域差异性特征的识别有助于规划实践中人口城镇化问题针对性对策的提出,如针对河南省的规划实践,人口城镇化研究应关注人口流动及回流趋势的分析、城镇化动力机制及其变化,并要重视对各级城镇在城镇化过程中地位、作用的分析与判断。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河南省,分析框架1引言国内最早关于城镇化区域差异问题的研究始于周一星1983年的一篇论文,其用区域不平衡指数测算了城市化的区域差异,认为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基本是均衡的,差别在于东部、内地和边远地区(周一星,1983)。

1986年许学强等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分省城市化水平,指出省区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进程有关,而且与人口密度负相关(许学强等,1986)。

随着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和丰富,特别是五普数据的发布,我国掀起了区域城镇化差异研究的热潮,大量研究成果开始显现(如黄杨飞等,2001;张善余,2002)。

但从目前掌握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均认同城镇化区域差异显著存在,但对于差异的认识却仍未达成一致。

聚焦于省层面的城镇化地域特征的相关研究,可以基本划分为两大视角的研究体系,省域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以及针对省内的差异化的研究。

以省为整体的研究对象以指标性研究为主,判读省城镇化的地位特征和阶段特征(如张强等,2010)。

针对省内部的城镇化差异性比较则主要以城镇本体、人口和产业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其中尤其以针对城镇本体差异化特征分析为主(如杨海宾等,2010),近年来针对产业差异性研究也在增加。

而人口研究由于往往形成独立的研究报告,因此在城镇化地域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反而涉及不多。

这些研究根据研究对象进行分类,主要分为针对断面数据研究,其中包括城镇规模等级关系、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城镇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等;序列数据研究,主要包括(城镇)人口增长趋势及结构、城镇规模等级的变化趋势、城市化首位度等;空间差异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城镇密度空间分布差异、非农人口的空间分布差异、城镇空间布局关系及形态、城镇人口增长单元分布特征等。

回顾这些研究,目前的方法应用以对人口经济地理的应用为主,以单个方法的实证应用研究为主,以指标性和针对城镇本体的研究居多,重点针对空间的差异化特征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不仅是体系而且还包括空间分析的方法尚未建立。

区别于既有研究,本文从城镇化过程本质出发(即人口城镇化过程及土地城镇化过程),研究构建描述人口城镇化过程特征的“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度基础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以河南省为研究案例,检验分析框架在描述省域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方面的有效性并尝试提出针对城市规划中人口城镇化问题分析的建议。

2分析框架2.1“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模型城镇化的过程本质可分为人口城镇化过程以及土地城镇化过程。

就人口城镇化而言,本研究认为影响地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包括经济增长与人口流动两个角度。

为此,研究构建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度的基础模型,并认为该模型存在如下的相互作用关系。

经济增长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增长一般带动非农就业供给,非农就业岗位供给吸引非农就业人口集聚,也带动相关常住人口集聚。

而经济的增长集聚以及对于非农就业岗位的供给能力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产业结构本身。

与此同时,政府推动也是经济集聚本身带来非农人口的集中。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与人口城镇化间存在马太效应。

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人口快速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情况,这些地区对于人口的集聚,又造成人口流出地的常住人口相对减少而城镇人口可能反向增长的情况。

图1 城镇化系统动力模型(左)人口城镇化三维模型(右)以城镇化-人口-经济的三维模型为基础,界定地域人口城镇化的差异性表现于城镇化水平的相互差异性、人口城镇化中常住及城镇人口变化所造成的差异性,以及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所造成的差异性三个方面。

其中城镇化水平的相互差异性作为基本特征指标,人口城镇化作为核心指标,重点考察城镇化过程中常住人口以及城镇人口的集散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匹配关系则为辅助维度,作为判断城镇化态势的重要依据之一。

2.1地域特征比较框架2.2.1研究视角本研究采用分区及分层两大视角相互结合的方式。

分区视角着重考察要素在同样空间尺度单位内的集聚与分散的关系,识别增长的热点与洼地,了解城镇化基本格局;分层则考察特定空间尺度单位内,不同行政等级地域空间对于要素的集聚与分散的关系,引导城镇化政策路径制定。

2.2.2指标体系立足于“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模型,从城镇化维度、人口维度及经济维度三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

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各类指标的分析描述人口城镇化过程中不同要素方面反映出来的特征,通过各类指标之间匹配关系的分析识别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动力机制。

城镇化维度指标主要描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与城镇化作用直接相关要素集聚特征,涉及居住城镇化、就业城镇化及户籍城镇化三大方面,本研究以居住城镇化为核心角度,判断城镇化的水平。

人口维度相关指标主要人口集聚情况、人口流动集聚情况。

以城镇化水平计算的公式为基础,重点选取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两大指标。

同时考虑到不同能级地域间的可比性,选择常住人口份额变化以及城镇人口份额变化两个比较指标。

经济维度相关指标描述经济要素的集聚情况。

考虑到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间相对明确的理论模型关系,选取工业化率及其相对变化作为评估指标。

3.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研判3.1基本省情3.1.1 人口城镇化总体特征3.1.1.1城镇化水平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3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但其2000-2010年增长速度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高3.5%。

与中部多数省份类似,属于城镇化低水平高增长地区。

图2:河南省城镇化率年提高百分点与全国比较3.1.1.2人口增长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同样也是人口流出地,且从2005-2010表现出显著流出增长的态势,是中部主要人口流出地之一,且对三大城镇群均有较大规模的人口导出。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以来河南省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仍在增加,中部其他省份显现的人口回流态势尚未在河南显现。

图3:河南省人口增长态势(左)在常住人口导出的同时,河南省城镇人口的相对占比也在同步快速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与河南省本身较低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基数相关。

3.1.1.3工业化发展从工业化率增长的水平看,河南省工业化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值,结合河南省现状所处的城镇化阶段,初步判断其处于城镇化中期,工业化快速增长推动城镇化较快速增长。

3.1.2 城镇化动力特征:多元驱动总体而言,河南省城镇化增长的驱动力是多元的。

经济增长、异地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拉动共同驱动城镇化发展。

首先就城镇化与非农就业供给间的关系看,非农就业水平略低于城镇化水平,本地非农就业供给不足,与异地城镇化紧密相关。

其次就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看,河南省产业结构偏重,就业吸纳能力偏低。

因此整体而言,河南省城镇化快速增长既与异地城镇化相关、也与工业化相对增长相关,也与本地公共服务增长相关(一般伴随异地城镇化)。

3.1.3 城镇化空间路径:县级单元为主要载体且地位在强化基于分层视角讨论河南省人口城镇化空间路径。

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河南省县级单元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城镇人口占比还是GDP占比,县级单元比重均呈上升态势,且城镇人口占比上升幅度超过GDP。

图4:河南省各等级城镇人口及GDP占比变化情况(五普-六普,行政等级)3.2 省内差异性识别3.2.1次区域划分根据河南省地域划分的传统方式,将河南省划分为5大次区域,其中包括豫中平原地区,主要城市包括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豫东平原地区,主要城市包括开封、商丘、周口;豫西山区,主要城市包括洛阳、三门峡;豫北地区为太行山余脉,平原为主、少量山丘,主要城市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豫南地区为南阳盆地,平原为主,少量山丘,主要城市包括南阳、驻马店、信阳。

图5:河南省地形地貌图(左)河南省分区示意(右)3.2.2城镇化-人口-经济要素的次区域差异3.2.2.1城镇化、人口、经济基础河南省人口总量较高,但省域各次区域间仍存在差异,豫中、豫东、豫北三个次区域人口密度较高,豫西和豫南地形相对复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豫西、豫中、豫北经济水平较高,豫东及豫南相对较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较为类似,也为豫中、豫西、豫北相对较高。

图6:河南省2010年人口密度(左)、人均GDP(中)、城镇化率(右)图7:河南各次区域2010年人口密度(左)、人均GDP(中)、城镇化率(右)3.2.2.2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河南省常住人口变动差异较为显著。

豫中人口增长显著,人口净流入;豫东常住人口减少,处人口大幅度外流阶段;豫西、豫北小幅增长,豫南人口则较为稳定。

图8:河南县级单元常住人口增量(左)及年均增速(右)图9:河南省分区常住人口增量(左)、份额变化(中)、净流出人口(右)不同次区域间城镇人口变动也存在差异。

豫中增量显著但增速不高,豫东、豫南增量显著且增速较快,豫北增量显著但增速一般,豫西增量增速均最低。

图10:河南县级单元城镇人口增量(左)及年均增速(右)图11:河南省分区城镇人口增量(左)、增速(中)及份额变化(右)从城镇化水平变动的次区域差异性来看,豫中、豫西基数高,增幅相对偏低,豫东、豫南增幅显著,豫北增幅一般。

图12:河南省县级单元城镇化率变动情况(左)、各分区城镇化率变动情况(右)总体而言,豫东及豫南城镇化水平提升较快,有赖于常住人口的大幅外流和城镇人口的显著增长;豫中、豫西城镇化经济及城镇化基础好,人口外流不显著(其中豫中为净流入),城镇人口虽增量显著但增幅一般,故城镇化水平表现为整体上提升较为缓慢;豫北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也相对较慢,但与豫中、豫西基数较高相区别,豫北地区基础一般且增长也一般。

3.2.3要素匹配: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次区域差异性比较豫中豫西工业化水平较高,但增长速度较缓;豫北水平较高,且增速快;豫南豫东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速度较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