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差异
一、发展差异现状
湖南省地处长江流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总面积21.18万km2,全省共有14个地级行政单元,122个县级行政单元。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四大区域经济板块——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其中长株潭板块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洞庭湖板块包括岳阳、常德和益阳,大湘南板块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大湘西板块包括湘西、张家界、怀化、邵阳和娄底。
湖南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基础等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各地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亦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导致全省区域经济存在差异。图1和图2显示了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图1中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无论是GDP、财政收入还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远高于其他城市, 属于典型的“一城独大”。图二 湘南地区中, 衡阳的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郴州和永州;大湘西地区中, 怀化和娄底经济实力相似,
但娄底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怀化, 张家界经济实力略低于湘西,
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湘西。总的来看, 湖南省14个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
图1 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GDP,财政收入
图二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
1.自然地理条件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自然地理条件虽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及演化仍起重要作用。长株潭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水土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越,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区内经济差异呈发展式起伏上升后趋于平稳。洞庭湖地区地处鱼米之乡,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历来以农业发展为中心,区内经济发展差距较小且变化不大。大湘南矿产与旅游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兼备,近年来发挥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有望成为全省第二大经济增长极,2013年GDP占全省19.7%,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与长株潭类似。大湘西处于我国中部丘陵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交通大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中国家级贫困县8个,占全省57%。但娄邵怀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自然与区位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广大山区。由于近年来大湘西旅游资源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山区经济发展逐步提速,经济发展差距有所减少。 2. 经济发展基础不平衡
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平衡。如长株潭城市群中的三个城市的市区相距很近, 交通便利, 经济发展基础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一直是主要粮食生产区, 农业处于第一位, 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湘南地区的衡阳、郴州、永州虽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但是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湘西地区定位于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 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 从定位中可以看出这个区域是特困地区, 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四大区域经济板块虽已进入到国家战略层面, 但其本身经济发展基础的不平衡, 使得相关政策无法完全得以落实,使得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发展却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要缩小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间的差异,需要发挥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 错位发展。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同,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如长株潭城市群以“两型社会”为主题, 通过市场力量和政策激励促进科技创新, 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群。而大湘西地区以“绿色、生态、旅游”为主题, 通过优越的人文及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四大区域经济板块比较优势的差异就需要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 错位发展, 打造与其他区域不一样的特色经济。同时采用相对均衡的轴带与网络发展模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政策对接与区域补偿等方式,促使板块间互动共赢与一体化发展。在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良好环境下,四大区域经济板块更应该加快产业升级, 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 加强对外经济联系, 开放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