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簡牘所見秦遷陵縣鄉里考*晏昌貴郭濤里耶秦簡,包括2002年發掘於里耶古城一號井(J1)的38000余枚簡牘,以及2005年發掘於護城壕的50餘枚木牘,主要內容是秦遷陵縣的行政公文檔案,年代跨度為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至秦二世二年(前208)1。
簡文中有大量前所未見的鄉里地名,是研究秦代縣以下基層行政組織的重要材料。
此前我們曾根據已公佈的里耶秦簡的有限材料,揭示秦朝在地方行政建制中存在“縣—鄉—里”結構,但未能進一步闡釋遷陵縣鄉里建制的具體情況2。
近年來,隨著里耶簡牘資料的逐步刊佈,使得對秦遷陵縣鄉里的復原成為可能3。
本文打算利用這些已刊的簡牘資料,全面復原秦遷陵縣的鄉里建置,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教。
里耶簡8-757:“今遷陵廿五年為縣”,表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今湖南龍山里耶一帶已設為秦遷陵縣。
簡8-1663+8-1925:“〼【朔】己卯,遷陵丞昌【敢】告尉,三鄉〼。
”可知秦遷陵縣實有三個鄉。
又從簡8-49和8-1663以及其他簡牘材料可知(見下引),三鄉分別是:都鄉、啟陵鄉、貳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秦簡牘所見地理史料的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3BZS024。
1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秦簡(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前言,第4頁。
2晏昌貴、鐘煒:《里耶秦簡所見的陽陵與遷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4期。
3本文所引里耶簡牘資料主要見於以下論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龍山里耶戰國——秦代古城一號井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處:《湘西里耶秦代簡牘選釋》,《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1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發掘報告》,嶽麓書社2007 年;張春龍:《里耶秦簡所見的戶籍和人口管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編《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研究——中國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188-195頁;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秦簡(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以下簡稱《校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游逸飛、陳弘音:《里耶秦簡博物館藏第九層簡牘釋文校釋》,簡帛網2013年12月22日;張春龍等:《湖湘簡牘書法選集》,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年;鄭曙斌等:《湖南出土簡牘選編》,嶽麓書社2013年。
鄉,每鄉下轄若干里,構成縣——鄉——里的行政結構。
以下分述之。
一、都鄉秦漢時期,凡稱“都鄉”者均與縣城同治。
里耶簡之“都鄉”亦當位於秦遷陵縣城之內,但有不同的行政機構。
里耶簡牘所見都鄉與遷陵縣的往來行政文書完整者凡有6件,除一件為次日到達外,餘者均為當天到達,其中有2件為當天早晨(旦)到達(8-2011、8-196+8-1521),尤可證都鄉與遷陵縣城位置極近,當在同地。
里耶簡牘多見稟貸糧食的記錄,其中有啟陵鄉、貳春鄉,不見都鄉,原因就在於都鄉與遷陵縣同在一地,都鄉吏卒之稟貸均由遷陵縣相關官員(司空、倉、田等)負其責。
里耶簡9-2307:“都鄉黔首毋濮人、楊人、臾人。
”所謂“濮人、楊人、臾人”當指少數民族族群,具體詳情待考。
簡文說都鄉黔首中沒有這些少數民族族群,大概與都鄉位處縣城有關,並不表明秦遷陵縣境內沒有少數民族人群。
《輿地紀勝》在講到漢唐時期巴東地區族群分佈時,曾稱:“巴夏居城郭,蠻夷居山谷。
”1里耶簡所述,或與之相類。
都鄉下轄二里:高里、陽里。
1、高里里耶簡8-1443+8-1455:卅二年六月乙巳朔壬申,都鄉守武爰書:高里士五(伍)武自言以大奴幸、甘多,大婢言、言子益等,牝馬一匹予子小男子產。
典私占。
初手。
六月壬申,都鄉守武敢言:上。
敢言之。
初手。
1《輿地紀勝》卷174,夔州路涪州“風俗形勝”,中華書局1992年,第4525頁。
相關研究參看魯西奇:《釋“蠻”》,原刊《文史》2008年第2期,收入氏著《人群·聚落·地域社會: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3-56頁。
六月壬申,日□,佐初以來。
欣發。
初手。
文書大意是說:秦始皇32年(前215年)6月28日,都鄉守官名叫“武”向遷陵縣上報“爰書”,稱:高里士伍名叫“武”的,自願將大奴“幸”、“甘多”,大婢“言”及其子“益”,連同母馬一匹等財產分贈給他的兒子名叫“產”的。
由里典名叫“私”的驗證,書手名叫“初”的抄錄。
該件由當天傳遞至遷陵縣,由名叫“欣”的拆封。
由此可見,高里確屬都鄉,了無疑義。
里耶簡9-2350:卅三年六月庚子朔丁巳,守武爰書:高里士五(伍)吾武自言:謁豤(墾)草田六畝,武門外,能□(恒?)藉以為田,典□占。
六月丁巳,田守武敢言之:上黔首豤(墾)草□□,敢言之。
銜手。
六月丁巳,日水十一刻刻下四,佐銜以來。
□發。
該件是由田官守上報遷陵縣的墾田“爰書”,高里士伍姓“吾”名“武”(不知與上件是否同人)自稱在“武門外”墾草田6畝。
“武門”當即遷陵縣城門,大約高里位於城內,吾武亦居城內,而在城門外新墾得6畝草田,田官於是上報遷陵縣廷。
2、陽里里耶簡8-1554:卅五年七月戊子朔己酉,都鄉守沈爰書:高里士五(伍)廣自言:謁以大奴良、完,小奴嚋、饒,大婢闌、願、多、□,禾稼、衣器、錢六萬,盡以予子大女子陽里胡,凡十一物,同券齒。
典弘占。
七月戊子朔己酉,都鄉守沈敢言之:上。
敢言之。
□手。
【七】月己酉日入,沈以來。
□□。
沈手。
上件是秦始皇35年(前212)7月22日都鄉守沈上報遷陵縣的“爰書”,當天由“沈”親自送達縣廷,內容是高里士伍“廣”將財產分贈其女“陽里胡”的證明。
文中贈送者“廣”和被贈者“胡”分屬不同的“里”:高里和陽里,表明二“里”必相鄰近。
文書由都鄉上報而不涉及其他鄉,或可證明高里與陽里同屬都鄉所轄。
里耶簡8-1141+8-14771:卅三年三月辛未朔丙戌,尉廣敢言之:□〼自言謁徙遷陵陽里,謁告襄城□〼何計?受署,計年、名為報。
署〼三月丙戌旦,守府交以來。
/履發。
〼簡文有殘缺,大意謂:襄城縣某人遷徙到遷陵縣陽里,縣尉廣向遷陵縣報告。
稱“遷陵陽里”的簡文還見於8-78,也許陽里位於遷陵城內,故有是稱。
里耶簡8-1236+8-1791:1二簡綴合據何有祖:《里耶秦簡牘綴合(八則)》,簡帛網2013年5月17日。
今見一邑二里:大夫七戶,大夫寡二戶,大夫子三戶,不更五戶,□□四戶,上造十二戶,公士二戶,從廿六戶。
上件當為戶籍統計資料,“一邑”當指遷陵縣城,“一邑二里”是說遷陵縣城內有二里。
遷陵縣城與都鄉同地,已知遷陵都鄉有高里,從已有全部里耶資料看,另一里當即陽里。
里耶所見陽里戶籍簡有:“陽里戶人大夫刀,卅五年五月己丑朔【癸】〼。
”(8-834+8-1609)“陽里戶人司寇寄,妻曰備,以戶遷廬江,卅五年〼。
”(8-1873+8-1946)“陽里戶人□〼小妾無蒙〼”(8-126)等。
這些戶籍資料明白無誤地證明秦遷陵縣確有陽里,而從其他鄉的所屬“里”來看,陽里屬都鄉的可能性最大。
陽里既屬都鄉位於遷陵縣城內,而里耶古城又位於酉水北岸,古以山南水北為“陽”,從陽里的得名,或可推測其當位於里耶古城(秦遷陵縣城)的南部、酉水的北岸。
二、啟陵鄉里耶簡12-1799:書一封,酉陽丞印,詣遷陵,以郵行。
廿八年二月癸酉,水下十一刻刻下五,起酉陽廷。
二月丙子,水下九刻,過啟陵鄉。
該件文書記錄由酉陽縣廷發往遷陵縣的文書傳遞經過,始皇28年(前219)2月3日由酉陽縣廷發出,4天后經過啟陵鄉。
另一件文書8-1798內容相似而略有殘缺,但從文書傳遞的時間看,由酉陽縣到啟陵鄉亦為4天。
由這兩件文書,可以證明啟陵鄉必在酉陽與遷陵之間。
秦漢酉陽縣在遷陵縣東偏南的酉水北岸1。
則啟陵鄉應位於秦遷陵縣以東以南一帶。
啟陵鄉有一里:成里。
3、成里里耶簡8-157:卅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啟陵鄉夫敢言之:成里典、啟陵郵人缺。
除士五(伍)成里匄、成,成為典,匄為郵人,謁令尉以從事。
敢言之。
正月戊寅朔丁酉,遷陵丞昌卻之:啟陵廿七戶已有一典,今有(又)除成為典,何律令?應:尉已除成、匄為啟陵郵人,其以律令。
氣手。
正月戊戌,日中,守府快行。
正月丁酉,旦食時,隸妾冉以來。
欣發。
壬手。
文書大意謂:始皇32年(前215年)正月17日,啟陵鄉嗇夫名叫“夫”的,向遷陵縣報告:成里的里典和啟陵鄉郵人缺員,希望提拔成里的“成”為里典、“匄”為郵人。
4天后的20日“旦食時”,文書由隸妾“冉”傳達,由“欣”拆封,由“壬”書寫。
同一天,遷陵丞“昌”駁斥道:啟陵27戶已有一“典”,現在又要求提拔“成”為“典”,不合律令。
又回復說:縣尉已任命成和匄為郵人。
次日(21日),回復文書由守府名叫“快”的人傳遞。
2文書清楚地表明,成里屬於啟陵鄉。
里耶簡8-1813:“〼陵鄉成里戶人1參看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圖幅32-33,地圖出版社1982年。
2文書的理解參看胡平生:《讀里耶秦簡杞記》,《簡牘學研究》第四輯,第7-9頁,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邢義田:《湖南龍山里耶J1(8)157和J1(9)1-12號秦牘的文書構成、筆跡和原檔存放形式》,簡帛網2005年11月4日。
士五(伍)成隸〼。
”顯然地,缺字當補“啟”,這是成里屬啟陵鄉的明證。
簡8-518:“卅四年,啟陵鄉見戶、當出戶賦者志:〼見戶廿八戶,當出繭十斤八兩。
〼”啟陵鄉在始皇32年有27戶,34年有28戶,二年間增加一戶。
從里耶戶籍簡牘看,一里約有25戶,所以,我們推測啟陵鄉僅有一里。
三、貳春鄉上文推測啟陵鄉既位於遷陵縣的東部偏南,則貳春鄉可能位於遷陵縣的西部偏北一帶。
目前所見貳春鄉與遷陵縣的往來文書,最快者可當天到達,而啟陵鄉與遷陵縣的文書傳遞最快也要3天,所以貳春鄉所在地距離遷陵縣城當較啟陵鄉為近。
貳春鄉距遷陵縣雖近,但由於位處山區,似乎並不好走。
簡8-754+8-1007:卅年□月丙申,遷陵丞昌,獄史堪【訊】。
昌辭曰:上造,居平□,侍廷,為遷陵丞。
□當詣貳春鄉,鄉【渠、史獲誤詣它鄉,□失】道百六十七里。
即與史義論貲渠、獲各三甲,不智(知)劾雲貲三甲不應律令。
故皆毋它坐。
它如官書。
遷陵丞昌為秦叁川郡平縣人1,大約初到遷陵縣任職,前往貳春鄉視察,竟然在鄉吏的誤導下,“誤詣它鄉”“失道百六十七里”,也許是走到啟陵鄉去了吧。
貳春鄉以產漆著稱。
簡9-1138:“卅七年,遷陵庫工用計受其貳春鄉䰍(漆):桼(漆)三升,飲水十一升,幹重八。
”由於漆的生產量大,貳春鄉似1參看晏昌貴:《里耶秦簡牘所見郡縣名錄》,待刊。
有專管生漆的官職,簡8-1548有“貳春鄉主䰍(漆)發”。
漆樹一般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山區,至今湘西地區仍為生漆重要產地,主要分佈在龍山、花垣、鳳凰、永順,而以龍山縣數量最多,產量為全省之冠,有“黑色金子林之鄉”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