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等值研究评述
一、引言“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 念之一。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 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著述中的中心术语。近二三十年来,随 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 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但是 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等值概念本身的界定,以及对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众说纷纭。 本文主要根据西方各派翻译理论学者对翻译等值问题的研究的不同角度,对其研究成果及研究状况 进行系统梳理,试图廓清翻译等值概念,明确其价值,以利于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二、等值概念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近150年来,等值一方面被用作 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同时又在一般语言词汇里被用作
模糊词语,意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这就使一些翻译理论家否认其作为翻译术语的价值。布罗艾克(R·Vanden Broeck)在其《翻译理论中的等值概念:一些批评性的反思》一文中也说:“我们要千方百计 抵制认为等值关系适用于翻译的主张。因为等值概念跟普通规律一样可以描述某种因(原文)果( 译文)关系的说法是非常让人误解的。<”1>纽马克(P.Newmark)则认为:“其它诸 如翻译单位、翻译等值、翻译恒值等之类的论题,我认为也应当摈弃——它们要么太理论化,要么 随机性太强<2>(p!)。斯内尔—霍恩比(Snell-Hornby)指出:“等值不适合 用作翻译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术语equivalence,除了本身含义含糊不清外(甚至 在经过了20多年的激烈争论后依然如此),还给人一种各种语言之间对称的错觉,而这种对称除 了那种含糊的近似度外是几乎不存在的,因此,它歪曲了翻译中的基本问题。”<3>(p22) 贝克(M.Baker)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 iv-alence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 何理论地位。术语equiva-lence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 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4>可见,反 对等值概念的学者是将等值理解为了狭义的绝对等同,这不利于对翻译本质的探索。并且,贝克和 纽马克虽然反对作为绝对等同的等值概念,但却在自己的理论中分别对相对等值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拉特舍夫(Latyshev)从哲学高度分析等值关系时指出,世界万物中没有绝对等同的两 个事物,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理论上,不同的事物却常常被人们当作等同的事物来对待。事物 的个体差异与等值原则并不矛盾,因为当我们说两个事物等值时,并不是指它们本体论上的绝对等 同,而是指认识论上的等值,即事物对我们来说,在实践中,在认识它们的过程中是等值的<5>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 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这种等值关系也存在与源语文本的部分与目标语文本的部 分之间”。<6>(p77)雅克布森(R.Jakobson)(1959)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equivalencein difference)”<。7>(p146)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翻译派强调的翻译等值并非是 绝对的对称,而是如弗斯(Firth)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 的模糊意义。正如威尔斯(Wilss)在《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中所指出,由于译者不可避 免的主观性、文本的复杂性和接受者之间的差异,翻译在力求等值的同时,损失不可避免,完全等 值是很难达到的<8>。因此我们可以说对等值概念的理解中应该包含着对“等值度”的考虑,尽 管等值概念具有模糊性,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最高的“等值度”应该是每个译者追求的目标,由于客 观或译者主观上的原因造成的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在某些方面不等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理论研究者们不应该总是在等值概念上纠缠,有些理论研究已经深入到等值的各个方面,从语言 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角度提出了具体的等值概念,如语篇等值、功能对等、等效等。三、语言 学派等值翻译观在西方,翻译等值论的思想早已有之,但并不明确和系统。随着现代语言学和翻译 学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等值翻译理论发展成为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们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综合运用传统、结构、交际功能以 及转换生产等理论,沿着语言学这一科学取向,对语际翻译转换过程的实质进行了探讨,旨在使翻 译摆脱“手工艺经验”的束缚,进入科学的领域。他们着重从译语文本与原语文本的关系的角度讨 论翻译的标准,提出并较系统地讨论了翻译等值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 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Federov),1953年,他在《翻译 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 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9>(p6)他坚持译文与原 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作用上、 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10>在西欧,维纳(J.P.Vinay)和达尔贝内特(J.D arbelnet)1957年也提到等值翻译,并将其看作是一个“使用完全不同的遣词造句来 复制与原文相同的情景<”11>,但他们也认识到语言理论的局限性,强调当语言学方法不再适 合翻译时,译者可以依靠其它手段,如1959年,雅克布森直译语,新语等,提出过一些类似的观点,因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equivalencein difference)而被广泛推崇。他指出“有差异的等值是语言中的基本问题,也是语言学所 关心的关键问题,”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等,充分强调了各语言之间的非对称关系和语言信 息在翻译中实现“等值”的难度。在语际翻译中,“符号与符号之间一般不可能有完全等值的关系 ,只有信息才可用来充分解释外来的符号和信息。翻译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两个等值的信息 ,”即不同的语言现象中求得等值<7>(p146)。此后,大多数语言学派翻译等值论的支持 者们都意识到绝对的等值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对等值的具体标准和程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 出了各种等值类型。奈达(E.A.Nida)对翻译等值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认为:“ 翻译主要是指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方面。<” 12>(p12)1964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形式等值(formal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equivalence)两个概念。前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强调语言信息本身,因而能够体现“原语 形式特征机械地得以复制的接受语译文的质量”。后者则体现另一种译文质量,即“原文信息在接 受语中得以传递,以至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相同,<”13>(p165- 7)旨在实现翻译表达的可接受性和自然性。这就是其著名的“等效”翻译理论。此后为了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并且避免误解,奈达又用功能等值(func-tionalequivalence)概念取代动态等值提法,可见,奈达对翻译等值概念的探讨不是仅仅停留 在语义层面上,而是更注意对翻译中语用和交际等因素的考虑。他把翻译置入了语言文化转换、交 融的大框架,给人们开辟了认识翻译的广阔途径,从理论上,方法上实现了翻译的新的突破,奠定 了译学建构与发展的基础。卡特福德(J.C.Catford)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textualmaterial)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14>(p24)在这个定义中“ „等值‟这个词是关键所在……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是寻找译语的翻译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 任务就是界定翻译等值关系的性质和条件。<”14>(p25)翻译的等值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 加以说明:一方面,翻译等值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 方面,翻译等值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他对形式对应(formalcorrespondence)和文本(textualequivalence)等值作了区别。所谓文本等值成分就是经观察到的“特定语境中的任何译 语文本或部分文本成为一段给定原语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形式对应成分是指“任何译语
范畴(单位、类别、结构、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的„机体(‟econo-my)中尽可能占 有与该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的同等地位。”<14>(p32)为了实现文本等值,必须使原语 和译语都符合所涉情景的功能相关特征,而等值的决定性(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就是与实物情景相 应的语义标志。原语和译语只要在所涉情景中可以互换,就构成翻译等值。卡德福特的等值概念表 明对这种等值关系的把握应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此外,他还区分了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等 各个语言结构等级上的翻译等值。提倡从语言结构建立对等关系的还有巴尔胡达罗夫(Barhu dalov),在《语言与翻译》中他指出,等值翻译应建立在音位层、词素层、词层、词组层、 句子层及话语层等六个层面上,它们是几个不同层次的基本翻译单位。并认为只有必要和“足层”翻译才是等值翻译,而层次偏低的翻译是死译,层次偏高的翻译是过分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