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日动漫产业的差异

浅谈中日动漫产业的差异

中日文化比较课程论文

院系:农学院

班级:植保1402 姓名:*** 学号:***********

浅谈中日动漫产业的差异 通过几周对中日文化比较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自己也想谈谈自己的见解,浅谈中日动漫产业的差异,谈谈中国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 说到动漫就必须谈到动漫学。动漫学是以漫画、动漫、游戏为研究核心内容的,研究探讨其三者起源、发展经过、融合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走向等内容,包括人物形象设计、动漫制作、故事情节创作、网络游戏、图书小说、动漫电影、周边玩具、人物配音、音乐制作、服装设计、动漫产业链等各个与动漫相关的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简二言之,就是研究一切与动漫相关的学问。 目前为止,世界动漫发展正处于黄金期,而国产动漫正处于起步与发展的阶段。因此,迫切需要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动漫进行研究,弄清其发展规律,以服务于国产动漫的发展。动漫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正等待着漫迷和动漫研究者的探索与发现。 从动漫的起源直至今日,能与美国这个动漫帝国平分世界动漫产业和快巨大蛋糕的,且使动漫产业成为其经济支柱之一的国家,那就是日本了。经历了70年的风风雨雨,日本动漫一其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它在艺术舞台上的独幕表演。 日本动漫产业的优势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日本动漫的风格更适合情感表达含蓄的东方国家观众。这可能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吧,在过去动漫制作一直处于领先的美国,如今的日式风格的支持者甚至比许多东方国家还要多。 二、日本动漫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超现实主义和现实的差异,使之很好的结合,具有科幻或魔幻的因素。如动漫系列片《美少女战士》中的月野兔本是月亮公主的化身,再一只名为月亮的猫的帮助下,能够变身为叫做“美少女战士”的超级英雄。这部动漫系列片就充满了魔幻色彩。 三、日本动漫注重精神层面的事情,体现为对人的感情生活的关注。如《足球小将》,《Touch》等都已被国内动漫观众所稔知。 四、日本动漫注重人性的刻画,特别体现在宫崎骏的作品,如《幽灵公主》,还有最近的一部TV版动漫《二舍六房的七人》,讲诉了一群少年犯在出狱后改过自新的故事。 与日本的漫画相比较,中国的漫画显得幼稚了些,中国的漫画还处在起步阶段。漫画制作,显得非常僵硬,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尽管我国的制作人员非常用心,但是,模仿的成分还是太多的,比如《我为歌狂》中有很多人物设计都是模仿来的。 有人说,中国漫画正面临日美等外国文化的严重"侵略"。诚如斯言。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种文化"侵略",正以无形的力量使中国动漫画"青黄不接"的局面日渐深广,人才流失、市场萎缩、原创匮乏。此外,发达的摄影技术、电脑技术下制作出来的大量精美图片,也冲击着国内动漫画的市场......因此,中国动漫画界在这种困境中的"坚守"格外可贵。 对于中日动漫产业,我们可以从内容和生产流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比较。

从内容上看: 1) 取材的不同 日本动漫大量取材国外文化元素,借鉴面十分的广泛。例如:日本漫画大师横山光辉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志》;还有改编自中国神话名著《西游记》的《最游记》、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仙界传 封神演义》及金庸的同名著作《神雕侠侣》等,不胜枚举。但是, 中国在取材方面开放性不足,且思想内容单一。 2) 风格的不同 日本动漫从起始阶段就不断追求风格的新颖与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日本动漫影响比较大的风格类型主要有青春(安达充的《TOUCH》、《H2》等)、机器人(《高达》系列、《超时空要塞》、《EVA》、《叛逆的鲁鲁修》等)、侦探(《名侦探柯南》、《推理之绊》、《少年金田一事件薄》等)、战斗(《死神》、《X战记》等)、体育(《网球王子》、《灌篮高手》)、忍者、魔法、超能力、历史 、感情等等。而且每一种风格也极具变化性,这样纷繁五彩的类型就基本上照顾到了挑剔的观众。 中国的动漫除了娱乐之外更多的侧重与宣传与教育,进而影响到了风格上的单一与死板化。像《蓝猫淘气三千问》主要是以教育为主。 3) 质量的不同 国产动画人物设计太过于保守,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幼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内涵,但由于缺乏时代创新,色彩上朴实单一依然受到人们所冷落。国产动画所描绘的事物外观上欠缺阴影迹象,更不用说衣着的褶皱,这导致国产动画缺乏立体感。而画面背景和人物色调不协调和缺乏流畅感,如《蓝猫》。更使国产动画的画面素质显得僵硬,格格不入,画工不精细还表现在一系列碰撞的物理现象不写实,常常出现"铁碰生白光,着地无尘飞。"而日本的人物设计追求一种唯美主义,无论发型,衣着,人物,身材等都追求标致靓丽,设计上完全打破了背景时代的束缚,色彩鲜艳,阴影效果用与细腻逼真的背景配合得天衣无缝。事物之间的明暗对比远近焦距分明,令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层次感和深度感。 4) 音乐的不同 在日本,一部动画里的音乐包括:OP(opening,即片头曲)、ED(ending ,即片尾曲)、IN(插曲)、 IM(image,印象曲)、TM(THEME SONGS,主题曲)、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围绕这部动画所发行的音乐专集分别有: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声碟)、character CD(角色CD)、Drama(广播剧CD)、 single(单曲)。对于日本动漫来说,主题曲是对一部动画最好的包装。而在中国内地,动漫音乐的分类就单一得多,并且无法像日本那样取得如此巨大得经济效益。首先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对动漫的偏见和忽视,其次就是就是投入的不足,制作粗糙。制作者往往只随便找哪家的孩子从第一集唱到结局,而且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直到美式动画《宝莲灯》的出现,国人才开始在音乐方面认真起来了。

从产业流程来看: 1) 对动漫的认识不同 日本人不仅认为动漫是针对低年龄消费者的,他们认为动漫与其他书籍电影一样是适于任何年龄层次的人,日本许多上班族都是动漫迷。而中国人则认为动漫只是针对低年龄消费者的。 2) 专业化程度不同 由于对动漫的不同观点,日本人将动漫进行了详细的专业划分。日本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了细致的漫画类型划分体制,按照消费者群体的性别和年龄对漫画的类型进行细分,主要包括儿童漫画、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和成人漫画。这种类型划分体制具有以下优点:根据性别差异制作相应类型的漫画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性别消费者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制作漫画,能够通过扩展漫画消费者的年龄层次和消费者的消费时期增加销售量。例如日本很多漫画杂志是面向18—25岁的青年人,也包括从少年时代一直看漫画的三四十岁读者,目前日本漫画产品受众的平均年龄为32岁。 而中国只是将动漫产业主要作为儿童消费品。 3) 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日本在漫画人才的培养上注重采用分门别类式的专业化培养模式。日本部分高等学校将漫画作为独立专业分离出来,培养专业化的漫画人才。漫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漫画出版社工作,而漫画出版社根据漫画人才所擅长的方面进行培养,为分工协作式体制提供后备人才。 4) 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同 日本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表现是做的很到位的。以《铁臂阿童木》为例,“阿童木”出来这么多年,在日本没一点盗版,阿童木成就了漫画图书、杂志和相关商品的一条产业链,也因此诞生了一揽子的版权保护合同。此外,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财团法人,专门保护日本动画片及其衍生产品的知识产权。而中国对知识产权法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护本国的动漫产业的产权。 随着时间的发展,全球动漫产业发展趋势也愈来愈明显。 就地区来讲,美国和日本处于领军地位,它们以前卫的动漫理念基本主导着世界的动漫市场。虽然欧洲等地区的国家也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并同时伴有高质量的作品出现,但却不能打破这种格局。其中又尤以日本动漫为代表,在国际市场上日本的动漫及其相关产品随处可见,颇有独霸世界动漫市场之势。美国是对动漫进行商业化最成功的国家,虽然也大量引进日本等外国作品,但更大地体现出对本国优秀动画的保护倾向。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动漫市场规模还比较狭小,基本处于被动局面。特别是对于高龄儿童和青年阶段的市场,近乎完全被美日所垄断。 就作品的质量来讲,3D动画方面美日表现出了极大的技术优势,相对而言日本的3D动画技术更胜一筹,这主要是由于日本游戏业的雄厚技术基础。二维动画方面日本动画占有绝对优势,这方面是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动画就整体而言远逊于美日,但部分作品的质量已经能够接近美日。近年来像《魔比斯环》、《秦时明月》、《风云决》等作品表现出的较高素质体现出了中国力图赶超美日的势头,虽然这并不能代表中国已经摆脱困境,但最起码表现出了国人的信心与决心。 为适应全球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国动漫产业应该找到对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首先要确定一个总的方向:一是,因为动漫作品更多的是面向青少年观众,所以要贯彻“三贴近”原则,在创作中更多贴近少年儿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这个时代,去挖掘出优秀的、新鲜的题材,来推进文艺创新,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包括创意好、故事好、动漫形象好、主题好和技术制作好。二是,打入国际市场。中国动漫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比如现在鼓励中国的动画企业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动漫企业进行合拍、合作,制作优秀的动画片。同时,举办国际动漫节的目的也是要扩大国际动漫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艺术交流,来提高国产动画的质量。 具体措施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