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之一
2009年第4期暨南(哲学社会科学版) No.42009JournalofJin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总第141期 SumNo.141 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 —— 海外华文文学母题研究之一 杨匡汉,许福吉2 (I.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275;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 [摘要]中华文化艺术中的意象思维,以物象心灵化和心灵物象化的交融,使文化母题得以神奇地生 长和演进.新加坡从"鱼尾狮"意象到"花园都会"图像的变迁,正好从一个方面演绎了海外华文文学从特色 意象催生文化想象的过程,从而呈现出母题嬗变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意象思维;仙话原型;母题演进;文化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09)04—0017—07 中华文化中的艺术思维,有一个重要的概 念,也是显着的特征,叫做"意象"(image).意 象是"心象"与"物象"相纠缠相结合的智慧呈 现.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象显意,而是物象 心灵化和心灵物象化的交溶性晶体;它既来自 物象对作家的刺激,又挣脱了自然具象而升腾 到一定情思高度的感悟形态;它从实际的,客体 的秩序中抽取出来,又为新的感知而存在的创 造物——一种虚幻的审美"对象". 意象思维最早显见于古典诗歌.一般而 言,诗的生成是"神"与"物"交合的结果."关 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睢》)歌唱者借声声相鸣且心心相 印的睢鸠,来寄托求爱而结为伉俪的脉脉恋情, "睢鸠"即为一个意象."子交手兮东行,送美 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浦"是水 流分支之处,水分流而人分手,"南浦"遂成为 历来离愁别绪的象征词,也是一个意象."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陶氏 庭院东边实有一道篱笆,篱下也确实种了菊花, 但一旦入诗,"东篱"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 好的代名词,无人再说什么"西篱","南篱", "北篱"了;以至苏轼有"漠饶东篱嗅落英"(《戏 章质夫寄酒不至》)之句,李清照也有"东篱把 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九Et》)之 叹,"东篱"成了一个幻美的意象.再说"独自 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 《浪淘沙》)"凭栏"这么个普通的躯体动作,一 染上浓郁的霜风秋色,也成为历代文人或怀远 或吊古或悲愤慷慨的寄寓情感的符号,连今人 王蒙也以"相见时难"命名他的小说.上述"睢 鸠","南浦","东篱","凭栏",哪个不是自然 的物象,哪个又仅仅是原始的,单调的实在物 象?它们统统被艺术家的意绪浸泡过,于是, "睢鸠"含情,"南浦"寓别,因"东篱"而隔尘世, 因"凭栏"而悲怀古远……这些意象思维,主观 情感深埋于自然物象背后,让经过抽取,着意点 化的表象去揉动和撩拨人们的心弦.中华文化 [收稿日期]2009—02—05 【作者简介]杨匡汉(194o一),男,上海宝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 媒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许福吉(1961一),男,祖籍福建福州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 18?杨匡汉,许福吉:由意象到图像:母题的生长与演进2009年7月 艺术中的"意象",成了许多作家熟稔运用的策 略. 通常我们以为"意象"只是以语词为载体 的诗歌艺术的一个基本符号.然而从意象思维 的角度去看问题,具体到意象与我们所论述的 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化母题有什么关系,那么, 我们可以说:有时一个意象可以是一个小母题, 有时则要由若干个意象组成母题;由于意象的 母题化,抑或母题的意象化,可以使一些文化内 容蕴藏其间;两者的侧重点,意象主要用于抒情 文学中,母题一般用于叙事文学中;自然,也不 排斥交叉重叠的情形,尤其是在多维多重有如 交响曲的作品中,意象与母题以"互文"的方式 联系起来,反复变奏,演绎,呈现了围绕基本母 题而显示的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使文本图景 丰富与饱满起来. 意象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神话思维,宗教思 维联结起来,往往会使文化母题神奇地生长,演 变. 在古代有关大海的神话,传说中,有一类海 上奇闻的传说十分引人注目.由唐朝绵延至明 清,在中国滨海地区传之甚广.陈寅恪先生曾 提示,滨海地区的风情,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史 的研究,意义重大….原因就在于,在大海边, 先民们面对云生风起,潮潮汐汐的汪洋,听万类 音响,探千种奥秘.滨海地区有不停的运动,不 断的更新,不灭的波光,一个浪接一个浪地驱赶 着人们的遐思和想象.这里的俗间非理性思维 发展流布,又有外来思潮挟宗教因子而进入海 市蜃楼,以海的无穷神圣和奥妙为核心的风物 景观,凝为意象,发为图像,结为神秘朦胧,新奇 莫测的母题.可以说,这种艺术精神现象,是中 国古人仙话思维的一个必然产物. 在滨海地区的先民那里,可以说是"发现了 两种普遍流行的概念:赋予神性的海和拟人化 的海神."[2]7这两种概念在中华民族滨海古人 的神秘思维中得以互补共生.《山海经》日: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山海经? 海外北经》),此乃北海海神;《大荒东经》则称: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 黄蛇,名日禺虢.黄帝生愚虢."(《山海经?大 荒东经》)拟人化的海神都是人面垂耳,动物的 身子.王充在《论衡》中也提及一例:"海外三 十五国,有毛民,羽民,羽则翼矣.毛羽之民土 形所出,非言为道身生毛羽也,禹,益见西王母, 不言有毛羽.不死之民,亦在外国,不言有毛 羽.毛羽之民,不言不死;不死之民,不言毛羽. 毛羽未可以效不死,仙人之有翼,安足以验长寿 乎?"(王充:《论衡?无形篇》)传闻海上生巨 人,且当成神仙去看待,不难发现华夏古人对海 的神秘感,且与仙话原型相沟通. 华夏先民似乎总是力图将一种神话传说稳 态化地嗣续,并在已经流播广远的基础上加以 增饰.如郭璞《玄中记》载:"东方之大者,东海 鱼焉.行海者一日逢鱼头,七日逢鱼尾.鱼产 则百里水为血."此一记载,与《庄子》所谓海上 有鲲鹏何其相似!除了大鱼,还有大鸟.梁人 刘之遴《神异录》有云:"北海有大鸟,其高千 里.海中央捕鱼,或时举翼飞,而其羽相切,如 雷风也."宋人周去非写岭外奇闻,亦有神秘记 录:"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常有 大鹏,飞,蔽日移晷.有野骆驼,大鹏遇则吞之, 或食鹏翅,截其管,堪作水桶."(周去非:《岭外 代答?卷三》)其后,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 记》里,在辛伯达的几次航海遇险中,都有大鸟, 大象,神鹰,巨蛇等等的海上传闻.这些有明显 共性特征的意象,同大海的仙幻原型有机地融 合一道,物象,心象,幻象结合起来,古今,中外 的海上传闻交织互证,既增加了传说的可信度, 又强化了华夏古人将海上奇闻勾联贯通的思维 方式和录异笔法,形成了一个文化母题的前后 印证.在这里,我们可以以华人占有四分之三 人口的新加坡及其华文文学为中心,对"海上奇 闻"此类母题进行实际的讨论,同时考察其艺术 变奏上的演进,即重新建构(configuration)和改 变构型(tvansfiguvation)对于文化属性与文学创 作的影响. 新加坡一直与大海,与南洋热带的浪漫文 学有缘.传说在十三世纪,沙尼拉乌他马王子 到新加坡岛旅游,惊奇地发现了岛上一只浑身 红色的狮子,于是他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新加坡 拉",意思是"狮城",开启了传说与神话之旅. 第31卷第4期暨南(哲学社会科学版)?19? 狮子系哺乳动物,身体长约三米,四肢强壮,有 钩爪,掌部有肉块,尾巴细长,末端有一丛毛,雄 狮的颈部有长鬣,全身毛棕黄色,吼声甚大,有 "兽王"之称.华夏民族名狮子为"瑞兽",而 《狮子舞》流行海内外."狮子座"又为黄道十 二星座之一,呈吉祥.自然,在作家的文学想象 中,南洋早期的新加坡渔民,一直是海盗的窝巢 居民,他们以杀人和杀鱼过日子,海洋是他们又 恨又爱的伴侣,他们经常利用这小岛平分赃物. 直到苏门答腊(Sumatra)王子来了以后,才改变 他们的漂泊生活.长风阁在他的散文中,描写 了神秘的狮子城人民的生活: 老人家们煞有其事地回忆说,有个苏 门答腊(Sumatra)王子在淡马锡看见一只 异兽.手下告诉王子,那兽是一只狮子. 于是,狮子有幸成为十二世纪这栖于太平 洋的岛屿的名字:新加坡拉(Singapura一 "Singa"是"狮子"!"pura"为"城"之意). 接着,王子便在岛上建立起新加坡王国 (kingdomofSingapore). —— 长风阁:《狮子城身世略影》 在这篇散文中,长风阁赋予狮子华族文化 的属性,认为要不是这狮子承传了中华文化中 吉祥物的历史缘起,恐怕会因为民族文化的敏 感而引起争端,甚至担心民俗文化会在狮城消 失.作者写道: 要不是承传了狮子为吉祥物这个历史 的缘起,恐怕因民族文化敏感症所可能引 起的争端,即使死狮子活狮子能一概获得 赦免,在农历新年的狮子城里,可能再也听 不到舞狮的锣鼓声了. 莱佛士在新加坡河口登岸以后,很快就把 新加坡发展成一个大商港,实行英国法制体系, 移民也Et见增加.长风阁在《狮子城身世掠 影》里接下来这样叙述: 英殖民主义者在新加坡坐上了总督的 宝座,但并非夜夜笙歌,无所事事. 英国人准备了各种开发新加坡的软 件,包括设立一个代表各族的聚落委员会 一 套法律,警察制度,建设道路,码头和房 屋,设立学校,开拓转口贸易,发展种植业 …… 许多商人来自四方八面,争相到狮子 城作生意.新加坡,海之众子中的佼佼者, 很快地便繁荣起来了. 新加坡一步一步走上繁荣,"狮城"如"鱼 尾狮",从一个人烟稀少的渔村,一跃为声名远 播的重要港口."鱼尾狮"这一面对大海,灵动 雄健的形象,渐渐成为新加坡的标识. "鱼尾狮"的意象,可说是结合传统与现 代,南洋与都会图像的最佳说明.二十一世纪 的今天,它仍然是政府与民间认为最能代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