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龙尾爷”信仰考论

潮汕“龙尾爷”信仰考论

第39卷第2期2018年4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anshanNormalUniversityVol.39No.2Apr.2018

收稿日期:2017-09-20作者简介:黄悦标(1988-),男,广东潮州人,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教师,硕士。潮汕“龙尾爷”信仰考论

黄悦标

(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广东佛山510850)

摘要:潮汕“龙尾爷”信仰由来已久,在潮汕各地均有供奉“龙尾爷”的庙宇。“龙尾爷”是民间的尊称,其自称“何野云”。潮汕民间传说何野云是元末明初陈友谅的军师因兵败流落潮汕,后来得到潮汕人的崇奉。民间流传的“虱母仙”传说促进“龙尾爷”信仰的传播。“龙尾爷”信仰的特点包括:潮汕人对异乡人的同情、“龙尾爷”神像的武将形象和“虱母仙”的邋遢形象。关键词:潮汕;民间;信仰;龙尾爷中图分类号:B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18)02-0016-06

“潮汕”不单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

化概念。地理上的潮汕指今潮汕平原上的三个地

级市,即潮州、汕头和揭阳;文化意义上的潮汕

则指以“潮汕话”为母语的汉族民系及其文

化。本文所指潮汕,指潮汕三市,研究对象为潮

汕地区的龙尾爷信仰。

潮汕文化素以民间信仰繁多著称,有潮汕地

区特有的民间信仰,也有全国性的民间传统俗神

和宗教。龙尾爷信仰是潮汕地区众多民间信仰之

一,但有其独特性。它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信

仰,但却不像“三山国王”信仰土生土长于潮

汕。传说龙尾爷本是一位元末明初跟随陈友谅打

天下的军师,因兵败来到潮汕,为当地人惩奸除

恶,且精通风水堪舆,仙逝后受到潮汕人民的崇

奉。“龙尾爷”作为一个落魄的“异乡人”,去世

后却得到潮汕人崇拜并发展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的信仰,这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都是比较少见

的。虽然“龙尾爷”信仰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

但其主要影响并未超过粤东,而不像同样流行于该区域的“妈祖”信仰遍及华南沿海及日本韩

国。正是因为“龙尾爷”信仰的独特性,使其研

究对探索潮汕文化,特别是潮汕民间信仰具有重

要意义。

潮汕地区地处我国粤东沿海边陲,这里依山

傍海,物产丰盛,优越的地理环境养育了众多人

口。历史上潮汕地区百越共处,汉越杂居,不同

民族的人们在这里生活繁衍。移民的迁入,使潮

汕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随着唐末宋元时期汉

族移民大量迁入潮汕地区,该地的民间信仰渐渐

定型下来,可以说,移民潮推动下的‘三化’过

程(即人口福佬化、地区国家化和土著人的汉

化)促成了这一结果”[1]95。“这一结果”便是潮

汕地区丰富而多元的民间信仰。在潮汕地区,民

间信仰既包括汉族的传统神明,也融合了百越族

群的巫神;既有道教、佛教的神佛,也有地方神一、潮汕龙尾爷信仰

··16明。潮汕地区民间信仰的神灵之多,在全省乃至

全国皆属罕见。“龙尾爷”便是潮汕地区众多民

间信仰中的一个。“龙尾爷”跟“三山国王”一

样,是潮汕地区特有或主要为潮汕人信仰祭祀的

地方神明。

据饶平县紫云村族谱载:“我乡‘龙尾王

爷’于清乾隆年间,锦房、三进、坦易三股建立

水帽市场,请来奠基。”①由此可见,民间祭祀

“龙尾爷”的活动最迟应在清朝乾隆年间,此时

就已在潮汕地区的饶平一带有一定影响。今汕头

澄海区港口村“龙尾爷”庙外的石刻碑文记:

“清朝嘉庆年间(1706年),港口乡遭逢天灾,

适逢汕头岐山龙尾圣王云游至此,大发慈悲,驱

散邪气庇佑乡民平安。我乡民为答谢神恩,按龙

尾圣王显圣物头巾落地如于东社凌角池旁一民宅

基地建庙宇”,该庙门外对联“岐山分庙宇,港

口显神功”,村民也称本村“龙尾爷”是清朝时

从汕头岐山请过来的。据此则“龙尾爷”信仰及

其祭祀活动应该更早。汕头市岐山街道的“岐山

古庙”是目前所知潮汕地区最早的祭祀“龙尾

爷”的庙宇,无奈缺乏史料,“岐山古庙”的建

庙时间不得而知。

“龙尾爷”信仰主要以潮汕各地的“龙尾

爷”庙为中心,在潮汕地区呈点状辐射分布。潮

汕地区供奉“龙尾爷”的主要宫庙有:潮阳区贵

屿何仙陵、仙湖福天宫、潮南区峡山龙尾庙、揭

西黄山王公庙、潮州市鳌头龙尾庙、汕头市岐山

古庙、金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高埕古庙、

佳和善社、合仔墘庙、东墩龙尾庙、五香溪龙爷

宫、渔州龙尾庙、澄海区港口村龙尾爷庙、饶平

县紫云村岐山古庙等。

关于“龙尾爷”信仰及其身世的相关研究,

笔者在“知网”上通过多个关键词查找,均没有

符合的结果。查阅出版物如《潮阳半天佛》《潮

南文史》等,虽有所载,但仅略作备记介绍,并

无学术性的深入研究。2007年由广东省揭阳市民俗博物馆出版的《虱母仙的传说》,文后附录

作者曾秀斌《浅谈虱母仙何野云的身世》论文一

篇,该文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第

一次较深入地探讨了“龙尾爷”的身世,笔者下

文将在其基础上,根据进一步的史料发现,对

“龙尾爷”历史上的人物原型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先理清“龙尾爷”一名的来历。潮

汕各地祭祀何野云的庙宇大多称为“龙尾爷

庙”,民间也尊称其为“龙尾老爷”,其名当为

“陇尾爷”之误。相传明朝时有一位远近闻名的

异士“虱母仙”曾帮潮阳陇尾村建造寨门和围

墙,村民感其恩德,尊其为“陇尾老爷”并“虱

母仙归仙后,村民为纪念其大德,在村里专门为

其建了‘陇尾老爷’古庙,香火供奉”[2]40。因

“陇”与“龙”的潮汕话发音相近,且后者更显

尊贵,“龙尾爷”之名便渐次传开。“虱母仙”显

然不是真名,那么这位“虱母仙”又是谁呢?

目前比较确切的历史资料是记载于光绪十年

(1884)的《潮阳县志》卷十三杂录篇:

这段简短的文字描述成为史书中仅存的一段

关于“虱母仙”的记载。“虱母仙”即“何野

云”,文中提到凤港卢家有“何野云”的墓葬,

如今朝阳区贵屿镇风港村正有一座“何仙陵”,

所葬之人据说就是“何野云”,由此可见,县志

记载或非虚。我们从上文可简单归纳“何野云”

其人的一些信息:

一是“精于青乌之术”:“青乌术”是古代

“风水学”的别称,说明他懂风水玄学之术;

二是“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他曾经

跟随陈友谅随军打仗。

此外,关于何野云的身份,民间还流传他是二、“龙尾爷”的身世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

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

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

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

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

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

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3]

①见黄皆雄主编《紫云谱史初记》第一章“龙尾王爷”。··17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陈友谅的军师,如潮阳

仙湖风景区2002年景区内部发行的介绍册子

《潮阳半天佛》载:

另《潮南文史》也有相近的记载:

历史上陈友谅确实有一位相当于“军师”的

人物。据《明史》载:元末南方农民起义军陈友

谅率部攻陷鸠州,杀徐寿辉后,“以采石五通庙

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

普胜以下皆仍故官。”[6]3689

据《元史·百官志》:“太师……正一品,银

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7];《明史·官职

志》:“太师……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

经邦弘化,其职至重。”[8]

以上关于“太师”一职的职责介绍,虽未见

其与军师的直接关系,但在元、明两朝都是“正

一品”的大员,地位可想而知。此外,查阅史

料,元、明二朝的典章制度中均未设“军师”这

一职务,但在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制中出现

过,如《明史》记载:“献忠败于玛瑙山……又

获其军师潘独螯。”[9]

由此可见,民间将“太师”理解为农民军里

的“军师”也属正常。

那么元末历史上的这位太师“邹普胜”是否

就是潮汕人口耳相传的“何野云”?笔者持肯定

态度,理由如下:

其一,史书中关于邹普胜兵败后不见确切的

去向记载,有可能隐姓埋名来潮汕。史载至正二

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

鄱阳湖,陈军兵败,陈“骤中流矢,贯睛及颅,

死”[6]3690,其部将四散潜逃,《麻城县志》载:

“邹普胜,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铁匠出身……陈

友谅杀死徐寿辉,称帝,国号汉。邹普胜仍任太

师,直至陈友谅阵亡。”[10]

其二,邹普胜是元末白莲教徒之一,通晓风水玄学之术不在话下,这与《潮阳县志》里说何

野云“精于青乌之术”相符。邹普胜曾是麻城地

区白莲教首,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既而麻

城人邹普胜复以其术鼓妖言,谓‘弥勒佛下生,

当为世主’,遂起兵为乱。”[11]元末白莲教已不是

纯粹的南宋茅子元所创立的白莲教早期形态白莲

宗,而是吸收了许多民间巫妖谶纬之术。如闵丽

所称:“元初已出现以白莲会为名而行民间谶纬

之术的现象,这客观上混淆了白莲教弥陀信仰与

民间信仰之间的界线,为其他宗派包括弥勒信仰

渗入白莲教打开了缺口。”[12]由此可见,邹普胜

身为当时白莲教徒重要的头目之一,自己肯定也

通晓民间的传统谶纬玄学之术,并利用它蛊惑群

众,发动起义。

因有关的历史资料不多,史书中“邹普胜”

其人的来历去向也记之不详,我们无从展开更细

致的考证,但就笔者所收集到的史料看,“邹普

胜”应当就是潮汕的这位古人何野云。

“虱母仙”的传说经过潮汕人民几百年来的

口耳相传,已经广为人知,有些甚至已经编成戏

剧小品搬上银幕,成为潮汕人共同的民俗文化。

潮汕各地凭借“龙尾爷”庙形成一个个祭祀中

心,是“龙尾爷”信仰的主要阵地;“虱母仙”

的传说则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人群,扩大信

众群体。“龙尾爷”信仰具有浓厚的潮汕文化特

点。潮汕农村地区的民间信仰流行使用道教的

“符箓”祈求平安,在各地“龙尾爷”庙也都有

体现,祭祀的人们从“龙尾爷”求“平安符”贴

挂于自家房前屋后,以求“龙尾爷”庇护,平安

符上书“龙尾王爷镇宅大吉”。笔者下文继续就

“龙尾爷”信仰的一些特点,展开探讨,希望从

中更深入剖析潮汕“龙尾爷”信仰的全貌。(一)体现潮汕人对异乡人的同情文化

学界对潮汕人的来源已有基本共识:潮汕地

区秦汉之前原为南方百越族群的聚居地,秦汉以

降,每逢北方战乱、生灵涂炭之际,中原百姓为

躲避战乱而被迫背井离乡,南迁岭南。中原移民

迁入潮汕,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因战争破坏三、“龙尾爷”信仰的特点何野云本姓柯名逸……陈友谅、朱元璋

两雄相对垒,各逞谋略,争夺天下。斯时陈

友谅军师乃柯逸,朱元璋军师刘基字伯温。[5]相传何野云青年时代正逢元末红巾军起

义,他是一支起义军头目陈友谅的军师。[4]

··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