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jij4】} — i 。 。 .。 。 。. 略谈小学中低年级的词语教学 教学案例 李桂芝 (吉林省通化县实验小学 吉林通化 1 341 00) 摘要:中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肤浅,生活经验少,想达到阅读要求的目标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词语的理解,以便适当的积累并运 用词语。本文对小学中低年级的词语教学做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小学 中低年级 词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9795(2010)10(c)一o114-01 Ⅸ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阅 读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 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而低年 级学生,他们的知识肤浅,生活经验少,想达到 这一目标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词语的理 解,以便适当的积累并运用词语。张志公先生 在《不能一切都靠讲 中指出:“教师的任务 不是单纯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 的是带动学生自己去学,教给他们如何学。对 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启发性的比喻: 扶小孩子走路,目的要使他自己学会走,而不 是他人替代。要是我们教出来一些离开了老 师就走不成路的学生,无论我们曾经传授给他 们多少知识,教育还是失败的。”因此,在小学阶 段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要与运用词语结 合起来。 1直观形象法 直观形象法就是用实物、鲜明的图画、 幻灯、音响、实验室、简 板画、生动的演示等手 段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学生对词语的意义 有所理解或加深理解。如教学 农业的变化真 大》一课中“百花盛开”“瓜果飘香”两词语时,教 师出示两幅图片,看到艳丽而又壮观的鲜花盛 开场面,果园里葡萄、苹果挂满枝头,学生一下 就明白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仿佛闻到了花香、 果香。接着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回答“生活 中哪里会百花盛开,哪里会瓜果飘香呢?”此时 学生们会轻松地学习着把两个词语运用到了 短语中:花园里百花盛开、广场上百花盛开、校 园里百花盛开、果园里瓜果飘香、葡萄沟瓜果飘 香…… 2动作释义法 做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词语,教学 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 思。例如:《翠鸟》一文中,有许多描写翠鸟 动作的词语,如“注视”,便可让学生做动作, 来体会注视是很专注,一动不动的在那里观察 水面的动静。“平时你会注视什么呢? 这 时孩子会纷纷回答“我在草地上,注视着蚂蚁 搬家。”“上课时,同学们注视着黑板,认真 听讲。” 3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 法是演示实验法。例如教学《农业的变化真大》, 读到“科技人员把各种养分溶解在水里,不用 泥土,植物靠着这样的水,也能长得十分茁壮。” 一句时,学生对于“溶解”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师 取一匙糖,让学生看着倒入一杯温水中,并且 轻轻摇晃。 师:“同学们,糖哪里去了?” 生:“化到水中了。” 师:“现在的水会是什么味道呢?”(请一位 同学喝一口水,并说说味道如何。) 生:“水甜甜的,因为里面有糖。” 师:“是呀,像糖这样与水融为一体,就是 ‘溶解’,那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溶解 到水中呢?” 生:“洗衣粉、味精、盐……” 运用实验演示法,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溶 解”一词,而且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4换词理解法 也叫找近义词法。例如教学《风娃娃》 一课,“责怪”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将原句出 示“人们都责怪他。”请同学们将“责怪” 换一个词,但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此时孩子们 会说出“责骂、批评、责备、埋怨……”这 些词语都可以用在这句话中,再根据自己的理 解,让孩子们说一句话,“平时有人责怪你 吗?为什么责怪你?”这样运用词语就水到 渠成了。 5分解字义法 也叫做组词法。我们给一个词语的每一 个字组一个词,连起来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 比如:“壮美”,学生们给“壮”组词为“壮观”,给 4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美”组词为“美丽”,连起来理解,“壮 美”就是“牡观而美丽的意思”。 6联系上下文法 这是课堂中常用的方法 以《美丽的小 兴安岭》写夏天的一段为例。理解了“葱葱 茏茏”是比喻夏天的树木茂盛。再看作者怎 样写树木茂盛,引导学生抓住“封、挡、蔽” 三个形象化的动词,理解密密层层的意思,从 而使学生头脑中再现小兴安岭夏天枝叶繁茂 的景色特征。 7联系生活实际法 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在学习 北京亮起来了》时,教学“川流不息”一词,我先 出示了一幅“川流不息”的汽车图,让学生说说 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些词?学生说道“来来 往往”、“川流不息”,于是进一步问,生活中你除 了看见过“川流不息”的汽车外,还看见过“川流 不息”的什么呢?学生通过收索自己已有的生活 经验,知道了还有如“人群”、“马群”等许许多多 的事物来来往往,就可以说是“川流不息”。这样 不仅理解了这词,还掌握了这一词。 叶老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会 教材后,更要学会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形成语 言技能,在实践运用创新穗 学中,词语理解可 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不 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学生准确用词打下基 础。只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善于从学生的实 际情况出发,就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学生理解 词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