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5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
15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
参与对话的各方,无论其是宗教领袖,还是一般 的信徒都应明确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得体地参与 对话。宗教领袖和宗教徒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不仅会受到宗教精神的影响,也会受到母体文化 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宗教领袖与宗 教徒在对话中既要捍卫宗教信仰自由,又要尊重 人类多元的文化传统、政治理念和价值体系。如 果不适当地片面强调和夸大宗教信仰的排他性, 就会与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非宗教性的意识形态 或价值观发生冲突,造成不良后果。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我们已经看到人类文化在其 物质层面和结构层面上出现了接近和共融,经济 合作、社会交流已达成了不少共识,取得了显著 成果。但在精神层面上,人们却仍在突出或强调 其区别和不同。由于不了解或误解,不同的社会 和宗教之间总存有各种各样的裂缝和防范戒备心 理,从而加强了当代社会的紧张趋势,影响到人 类的理想共存。为了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为了 当代世界的和谐共存,这种深层次意义上的社会 结合和精神对话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对话即 人类共在和统一的前提,即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
宗教与和平的关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世界宗教界,尤其是宗教领袖对和平的态 度及其国际合作在此乃显得格外重要。
二、宗教领袖为世界和平作贡献
在解决阿以冲突,北爱尔兰冲突,波黑冲 突及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冲突中,各大宗教 的领袖们都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了 积极的调解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宗 教领袖就已参与组织并促进北爱尔兰各宗 教团体之间的对话与和解。
(4)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与融合 ,我们主张:求同存异,增进了解,加 强交流,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 5 )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利用宗 教问题对别国进行的欺压与干预,我们 主张:尊重各国的主权和保护宗教信仰 自由的实践,以对话代替对抗
在新的千年,宗教需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兼容。要兼容而不要歧视,胸怀宽广,兼 容并蓄,异中求同,同中容异,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 交流。要交流而不要排斥,通过交流增进 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取得谅解, 增进共识。
宗教学基础知识
第15讲 宗教与世界和平
一、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形势
冷战结束后,人们原以为将会迎来一个和平的时 代,期盼着一种平等、友善的交往和共融。然而, 世界不少地区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冲突 而枪炮轰鸣,打破了世界短暂的宁静和人类坐等 和平来临的梦幻。一些西方学者亦悲观地预感人 类不同文明、种族和宗教之间的冲突将会取代意 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而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 冲突形式。不可否认,在当代旧的世界格局被打 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的过渡期间,一些地 区的矛盾与冲突既有政治、经济原因,亦有宗教、 民族原因。
五、开展宗教对话的重要性
宗教对话的层次 首先是宗教社团内部的对话; 其次是不同宗教之间对话; 最后是宗教与非宗教意识形态和主权国家 之间的对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宗教的、民族的、意 识形态的乃至价值观的歧异时常引发一系 列地区热点问题。例如在巴尔干的波黑和 科索沃,在北高加索的车臣,在南亚的克 什米尔、在苏丹、阿富汗、印度、巴基斯 坦、印尼等地,不同民族之间、不同信仰 的宗教社团之间、乃至同一宗教社团内部 不同教派之间都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战争 或流血冲突。因此,教际之间的对话显得 格外重要。
当前国际上一些地区民族纷争、宗教冲突时有发 生,而在中国,民族、宗教方面始终保持着稳定 和谐的局面,各个宗教和睦相处,信教的与不信 教者,信仰不同宗教、不同教派者互相尊重,友 好相待。宗教界人士认为,欣逢盛世,政通人和, 现在是中国宗教的“黄金时期”。这固然得益于 中国为宗教信仰自由精神所奠定的深厚的历史、 文化、人文、社会的传统,更有赖于中国在向现 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把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的保障,奠定在各种坚实的基础之上。
孔汉思曾指出:没有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了 解,国与国之间则很难相互了解;没有各 宗教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诸教之间则很难 达到和平与友好;而诸教之间若不能和平 相处,诸国之间亦不可能和平相处或安全 共存。这种宗教与和平的关系及意义在现 代社会尤为明显,而在宗教信仰团体中, 宗教领袖对和平的态度和对其信徒的影响 乃举足轻重、甚至会起着决定作用。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多倡导儒学。基于儒学 的政治伦理信念,一般对各种宗教一视同 仁,实行较宽容的宗教政策。同时,各宗 教也在不断与社会的适应、调和中和睦相 处,逐渐形成今天中国道教、佛教、伊斯 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并存的格 局。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没有 出现政教合一的王朝,没有产生过占垄断 地位的国教,这也为近现代意义上的宗教 信仰自由,提供了融洽的社会环境。
中国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五条经验
( 1 )把宗教信仰自由奠定在国家法律 保障的基础上 ( 2 )把宗教信仰自由奠定在国家主权 的基础上 ( 3 )把宗教信仰自由奠定在保障生存 权、发展权的基础上 ( 4 )把宗教信仰自由奠定在引导宗教 与社会文明进步相适应的基础上 ( 5 )把宗教信仰自由奠定在尊重各宗 教自己权利的基础上
国际人权文书中有关宗教信 仰自由的五项原则
(1)基本人权原则:宗教信仰自由是一 项基本人权 (2)不歧视原则:反对基于宗教信仰原 因的一切形式的不容忍和歧视 (3)法律保障原则:宗教信仰自由需通 过各个主权国家的立法及有关措施付诸 实现并加以保障 (4)加强对话原则:提倡宽容,以对话 代替对抗,促进世界和平友好 (5)尊重别国主权原则:不得利用宗教 干涉别国内政
基于国际人权文书中早已确认的有关宗教信仰自 由的五条原则——基本人权原则,不歧视原则, 法律保障原则,加强对话原则和尊重别国主权原 则; 基于中国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五条经验——把宗 教信仰自由奠定在国家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奠定 在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奠定在保障生存权、发展 权的基础上,奠定在引导宗教与社会文明进步相 适应的基础上以及奠定在尊重各宗教自己权利的 基础上;
面对当今世界上对宗教信仰自由精神的歪 曲与践踏,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与威胁, 冷战结束后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局部 冲突与危机,多元文化的激荡与融合,以 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利用宗教问题对别 国进行的欺压与干预;
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之 中,肩负起共同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共同 的历史责任,消除因宗教而引起的国际纷 争、以宗教为幌子的强权政治、以“反对 宗教不容忍”为借口的“政治不容忍”和 “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容忍”,以及基 于宗教或信仰原因的一切形式的不容忍和 歧视现象,把《世界人权宣言》所倡导的 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精神,更加坚实、深 入、广泛地向前推进。
中国各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同时在平 等友好的基础上积极与世界各国宗教组织进行交 往和联系。中国基督教、天主教摆脱了外国教会 的控制,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实现 “自治、自传、自养”,成为中国教徒自己的事 业,这是历史性的成就。几十年来,中国基督教、 天主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得到了广大信 教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也使教会的宗教活动得到 发展。同时,对同中国友好,尊重中国主权和中 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外国宗教组织和个人,中 国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
新世纪推进宗教信仰自由的五点主张 (1)面对宗教信仰自由被歪曲和践踏, 我们主张:通过各国立法、司法和行政 措施,更加卓有成效地实现和保障宗教 信仰自由权利国际人权约法中的有关规 定,主要通过国内立法、司法、行政措 施加以实施。
(2)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与威胁, 我们主张:国际社会共同反对破坏人类 和平的宗教极端主义 (3)面对冷战结束后因民族、宗教因素 引发的局部冲突与危机,我们主张:各 宗教、各教派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宽容 ,使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一 致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呼吁宗教领袖们开始一种新的 合作,以便充分“发挥宗教作为和平使者和抚慰 者的积极作用”。谈到宗教领袖这种作用及其必 要性,安南认为“问题从来不在于信仰,不在于 圣经、摩西五经和古兰经,而在于信徒,在于人 的行为,你们必须再次教导你们的信徒分辨和平 和暴力的途径”。新千年的和平之实现,在很大 程度上亦需要宗教领袖积极参与寻求和平解决争 端之道,引导各教信徒在人类信仰、文化之巨大 差异性中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在这方面,德高望重、主持正义的宗教领 袖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教际之间的对话 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宗教领袖就必须超脱 狭隘的宗派意识、宗教归属意识,高举世 界主义、人类一体、世界和平的旗帜,呼 吁冲突各方化干戈为玉帛,通过对话和协 商缩小分歧、化解矛盾。
宗教对话还应从教际扩展到宗教与非宗教 意识形态的对话。这类对话要想真正富有 意义,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放弃试图改变 对方的念头。非宗教意识形态要尊重和审 慎地对待人类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宗教 也要尊重和正确对待非宗教意识形态的世 界观。
对话。要对话而不要对抗,尊重信仰传统的差异 性,不搞唯我独尊,不去制造麻烦,不要加剧对 抗。 共处。要共处而不要冲突,主张‘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反对‘己之所欲,必施于人’。 进步。要进步而不要倒退。‘和平是一切幸福之 源’,真正的世界和平建立在宽容和谅解的基础 上,建立在消除贫困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 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建立在 宗教间的和睦相处上。
三、中国宗教要为维护世界和平 作贡献
千年之交,风云际会,“宗教与精神领袖 世界和平千年大会”在联合国召开。中国 各大宗教领袖组团参加了大会。中国代表 团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如下呼吁:
叶小文:《宗教:关切世界和平》,载王 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 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295310页。 叶小文“序言”,王作安、卓新平主编: 《宗教:关切世界和平》,宗教文化出版 社,2000年。
21世纪的来临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 迈入了一个新的千年。在跨越世纪和千年之际, 人类不应该只是陶醉于科技发展和应用给人类社 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美好前景,而应深刻认识到 人类在认识自我内在、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 正成熟。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政治观念上的矛盾, 意识形态上的张势,以及不同社会、民族、宗教 之间的冲突,使我们的现代进程并非仅有牧歌相 伴,人类迈向新时的步伐显得格外沉重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