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于《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23卷 增刊(200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辑”):1-11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 胡维佳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摘 要:该文回顾了中国50年来科技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讨论了其演变的背景和影响因素。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是中国当代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起点低,所处国际环境、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思想演化的主要依据。该文还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科技战略 科技战略思想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变动,对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产生了冲击,同时也坚定了“发展是硬道理”的信念;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由“两霸相争”转为“单极超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以及“911”事件后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引起了我们对国际形势已有判断的反思,并对原先“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内涵有了新的思考。中国经过了2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正面临着这种高速增长带来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冲突,以及对中国持续发展的种种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关键点。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针对中国未来发展问题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了新一代中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追求和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坚定主张。 目前对“科技进步”应成为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已成为共识,但在中国未来的10年或15年中如何获得“科技进步”,并使“科技进步”真正有效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仍存在着争论。中国需要一个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下的科技发展战略,需要一个清晰的科技战略思想。 中国科学技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虽然距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也不乏成功之处,特别是形成了支撑中国国民经济体系和具有一定威慑力的国防体系的比较完备的科学技术体系。这些体系的形成是与中国一代代领导人的科技战略意识、思想及其战略实施分不开的。本文试图从中国50年来不同时期科技战略的意图、目标、重点、路径等侧面的转变,来探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思考。 1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回顾
方新在1994年曾对中国40年间的科技发展战略作过一个简要的概括:1978年前的国 家的发展战略属于“非单纯经济指向的结构型赶超发展战略”,1978年后则逐步转变为“有较强经济指向的结构赶超型战略”;与之相应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基本稳定,即在短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站入科技大国的行列。但1978年前,科学政策上将科技资源的分配侧重于研究与开发,并强烈地具有国防导向的性质;技术政策上,则要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跳跃。1978年后,战略重点调整到为经济建设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总体上,中国的科技战略偏重于技术创新,而对技术扩散有所忽视。这与中国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相对独立、科技革命的线性模式流行观念以及长期处于封闭的国际环境之下相关。i 此后,有研究者从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视角,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或转移进行了分阶段的讨论。例如,马佰莲在1997年提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移:第一次是以发展与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尖端科学技术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第二次是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战略转移,第三次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ii这种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移的认识也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认同iii,iv。董华等1997年则将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划分为六大演变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2年):加强基础,培养人才;第二阶段(1963-1972年):自力更生,发展大科技;第三阶段(1973-1977年):调整布局,全面赶超;第四阶段(1978-1985年):改革体制,面向经济;第五个阶段(1986-1990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第六个阶段(1991年起):科教兴国,协调发展。这六个阶段的战略,随政府工作中心的转移而转移,且战略转移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基础的。v1991年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转移,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的第二次战略转移。vi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新的重大转变:加快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发展为主的转变。“跨越”首次成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vii有分析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如何加快技术进步同样成为当前中国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说明,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瓶颈是科技发展水平的滞后,国内的技术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按照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来进行战略设计,只能导致中国的永远落后。基于以上认识,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viii 以上的概述大致反映了5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和转移的方向。 在对过去科技战略的评价上,一些研究者一方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和热情关怀下,中国科技工作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另一方面,又提出要反思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科技是生产力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科技成果商品化问题,造成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ix具体到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的科技发展战略,在承认这一战略壮大了国家实力的同时,又强调由于这一战略过分重视了国家的政治建设以及科学技术的生产关系功能,对关于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违背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内在规律,致使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畸形发展,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的面貌没有从根本上 得到改变。x并认为上述的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是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重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建设时,我国忽视了世界和平因素及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没有及时进行科技发展战略转移的结果。xi 这些认识代表了近些年来对中国50年来科技发展及其战略实施状况的流行看法。 2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思想回顾
我们所谓的“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规律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xii,是为长远的、全局的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制定的行动方针。“战略”通常反映在通过当前局部间的轻重选择、行动上的顺序安排,来获得全局的和长远的最大利益。科技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计划、组织、引导等方式,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和长远的发展目标。 科技战略是由科技战略问题引起的,是受科技战略思想指导的。战略思想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发展目标联系起来的思路,它是战略的灵魂,暗示着行动的方向。xiii因此,研究过去科技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演变动因有助于我们恰当地评价这些战略的得失,为我们思考新的战略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下文就建国初至1980年代初“面向经济建设”战略方针形成期间一些重要的战略思想作一回顾。
2.1 “一边倒”、“大仁政”与十二年规划 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外交的幻想,提出了“一边倒”国际战略,宣布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内。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了胜利后必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种政治信仰和社会制度上的倾向性,决定了新中国外交战略上的倾向性;另一方面,从第二次大战后中国与美苏的实际关系看,以及面对美苏对峙的态势,要获得强有力的国际援助,也都必须表示明朗的外交态度。因此,当时提出联苏抗美的“一边倒”的国际战略,符合中国国家安全和建设的内政需要。依据这一国际战略,中国成功地建立和巩固了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而在艰难的条件下,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xiv 新中国需要国际援助,对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十分明确。毛泽东认为:中国是大国,但还不是强国,经济十分落后;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首要的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但我们对经济建设不熟悉,应该向外国特别是社会主义苏联学习;建设需要有稳定的和平环境,而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有可能进行武装干涉。这些情况便决定了中国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获得援助的必要性。没有这种国际援助,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不能巩固。这是新中国安全和建设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毛泽东在外交上提出与苏联盟的一个重要依据。xv 中苏双方于1950年、1953年、1954年三次签定了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系列协议,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建设项目总共达到156项,这些项目包括军工企业、冶金企业、化工企业、能源工业企业以及轻工业和医药工业项目。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特别是156项工程的竣工投产,极大地改变了旧中国国民经济的技术面貌和部门结构,过去没有的一些重要工业部门,包括飞机、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械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都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了。在短时间里进行了门类齐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