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利用2013年武汉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生活与思想状况调查的
原始数据,运用定量模型分析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男生的主
观幸福感低于女生,社会交往和个体人格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积
极作用,而经济状况不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标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定序logit模型
一、引言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
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
点〔1〕。Diener等研究发现,同一国家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2〕,经
济指标与主观幸福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3〕。Bradburn(1969)则发现,善交际
与正向情感密切相关〔4〕。除经济因素与社会交往因素外,环境状况、个人行为
和个体人格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主观幸福感〔5〕。基于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
究文献,本研究利用数据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主观幸福感的定序logit模型,
试图验证所提出的假设,即主观幸福感受到包括经济状况、社会交往及个体人格
等综合因素的作用结果。
二、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武汉某高等职业院校对入学一个学期后的2012级学生学习、生
活及思想状况调查的原始数据,调查对象为2012级全体在校学生,样本量为1300
余人(一个班级调查时外出实习,不包括在内),其中对学生情感状况的测量为
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因变量与自变量选取
在定序变量logit模型中,根据文献回归及单变量似然比检验,将性别、班
级类型(“定向”与“订单”两类班级,“定向”意为目前工作还未确定,“定单”意为
目前已签订工作协议)、独生子女、户籍、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亲子关系、
个人中心主义、朋友数量、自尊心、自我评价及梦想情况等变量纳入回归模型。
三、实证结果
本研究采用定序变量logit模型对学生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受进行了影响因素
的考察,并对“嵌套模型”进行了似然比检验(见表1)。构建的三个模型中,模
型2与模型1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Prob>chi2=0.6153,即p>0.05,即没有显著统
计学差异,根据简约原则我们选择小模型2。模型3与模型2的似然比检验统计
量Prob>chi2=0.1220,即p>0.05,即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固应选择模型3。对
三个模型的似然比检验结果的比较后,最终选定模型3为本研究较为适合的模
型。
就学生性别而言,在以女性为参照组、控制其它变量的条件下,可以看出,
男生主观幸福感的发生风险率低于女生40.25%(=1-e-0.515)。与那些和父母之
间关系较差的学生相比,选择和父母关系很好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增加了392.83%
(=e1.595-1)。个人中心主义越强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越低,如与中心主义强的学
生相比,个人中心主义一般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增加了306.74%(=e1.403-1),
个人中心主义弱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增加了436.02%(=e1.679-1)。随着学生身
边朋友数量的增加,其主观幸福感也在不断增高,如与学习朋友数量少的学生相
比,朋友数量一般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增加了123.67%(=e0.805-1),朋友数量
多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增加了322.49%(=e1.441-1)。随着学生自尊心的提高,其
主观幸福感在不断增高,如与自尊心较差的学生相比,自尊心一般的学生的主观
幸福感增加了167.25%(=e0.983-1),自尊心强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增加了186.62%
(=e1.053-1)。随着学生自我满意度的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也在不断增高,如与
对自己满意较差的学生相比,对自己满意一般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增加了
41.62%(=e0.348-1),对自己满意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增加了74.54%(=e0.557-1)。
与没有梦想的学生相比,有具体梦想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增加了95.82%
(=e0.672-1)。
四、结论与讨论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性别、亲子关系、个人中心主义、朋友数量、自尊心、
自我评价和梦想情况等变量的差异会导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统计学差异。社会交
往和个体人格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作用,而经济状况不对
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本研究模型发现经济状况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统计学上的
差异。可能的解释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绝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不错,并不会
因为经济因素而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与学习。社会交往可以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
的社交、情感等心理上的需要,亲子关系好、个人中心主义弱和朋友多的高等职
业院校学生的社交需求得到了更多的满足,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更强。自尊
心、自我评价、梦想状况和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较高层次需求,
这些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增强个体主观幸福感。
〔参 考 文 献〕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95 (3):542-575.
〔2〕Diener, E, Biswas, D. R. 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2, 57(2):
119-169.
〔3〕Diener, E. D., Suh E.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1):189-216.subjective well-be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4(2): 197-229.
〔4〕Bradburn, N. M., Noll, C.E.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M〕.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206.
〔5〕Moskoowitz, D., Cote, S. Do Interpersonal Traits
Predict Affect? A Comparison of Three Model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5):91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