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二章 个体行为规律


勒温场论的运用
• 招聘考试中的情景模拟测验。 • 它通过创设一种逼真的模拟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将 被测试人纳入该环境系统中,使其完成系统环境下对 应的各种工作,主试人观察和分析被测试人的心理、 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以评价被测试人的管理能力 和潜力。
案例:谁是最合适的百货公司总 经理?
三、个体行为规律
人和人的差异
• 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家设计公司,拥有 雇员300多人,公司的领导者总是对管理 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投入极大的关注。最 近,该公司着手创造一种业绩导向的工 作文化,强调团队合作,试图建立一种 “无边界”组织,并对原有工作团队进 行重新整合。 • 琼斯和杰克是公司两个团队的领导人。
人和人的差异
讨论:所有的组织都会因为招募 到优秀员工而受益。
•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技能练习
• 桑德拉.巴立克已经在你的部门工作了几 年时间,直到最近为止,她都是一名模 范员工。她总是按时上班或者早到,只 要工作需要就会自觉加班。她乐观、和 善、工作努力,经常说这家公司是她工 作过的最好的地方,而你则是完美的老 板。
1、个体行为的预测与控制
• 实现目标的行为分为两个阶段:目标导 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 它们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要把 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效的 方法就是交替使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 行为。
2、个体行为的引导
• 通过改变个体心理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引导个体知觉:全面看待事物。 引导个体树立正确态度
华生 白色皮毛动物恐惧实验
• 该实验以一名婴儿(小阿尔伯特)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实验者 给他呈现狗、猴子、白色绒棉以及白鼠,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 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 毫的恐惧。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响起钢条敲起的巨大的声 响,他停止动作,但并没有哭。当他再次去触摸白鼠,第二次响 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并张口大哭。他第三次去 触摸白鼠,同样又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张口 大哭,并试图爬开。接下来,实验者将一只兔子呈现在他面前, 他大哭并试图爬开。然后,实验者又将毛衣呈现在被试面前,被 试并无接近倾向。最后,被试看到带毛发的面具,反应剧烈,大 哭,立即向相反方向爬去。 • ——条件反射理论同样适用于人
二、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 华生的传统行为主义 • 新华生主义 • 勒温的观点
(一)华生的传统行为主义理论
约翰.布鲁德斯 .华生
1、华生(J.B. Watson)简介
• 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 义的创始人。 • 1913,著有代表作《行为主义观点 的心理学》,1928年他的观点发展成为 完整的行为主义思想体系。
白鼠走迷津实验
• 他的另一个实验是一个堵塞途径的实验。白鼠有三条 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一最短,途径二次之,途径三 最长。在一般情况下,白鼠选择较短的途径。当途径 一被阻塞点A阻塞后,白鼠就选择了途径二;当途径二 被阻塞点B阻塞时,改由途径三奔目标。白鼠能顿悟阻 塞点B将途径一与二同时关闭起来了。
主要观点
• 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机体的需 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动有机体的行为。 • 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 驱力。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相伴随, 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内驱 力 产生于机体组织的需要状态,如饥、渴、空气、 体温调节、大小便、睡眠、活动、回避痛苦等。 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 而言,这种情境伴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降低, 结果就成了一种内驱力。
第二章 个体行为规律
劳伦斯.M.密勒尔
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搞清楚,在什么样 的环境中,人会更愿意投入工作,会更愿意留 在分配的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行为管 理还要找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劳动者会把工 作本身当作一种享受。行为管理的目的,就是 要造成这样一种尽可能理想的环境,使人工作 得更有效率。
• 了解行为的含义、类型; • 理解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关于个体行 为的解释; • 掌握如何利用行为主义理论矫正个体行 为; • 了解个体行为的模式。
一、个体行为概述
• 行为的含义 • 行为的分类
(一)行为的含义
• 简言之,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 一切动作。
学习
工作
运动
(二)行为的分类
• • • • • 政治行为 经济行为 文化行为 管理行为 战争行为
人和人的差异
• 约翰如鱼得水,但乔恩显然不适应,甚 至抵触。 • 杰克说:“对于公司的变革和调整,我 们是否真正了解员工,了解他们的个人 特质。为什么在处境相同时,人和人的 行为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本章学习目标
• 一、个体行为概述 • 二、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 三、个体行为的规律
本章学习要求
4、缺陷
• 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把人看作是对外 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忽视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5、说明的问题
• 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 •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以提高 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华生主义
• 人的行为表现虽然和刺激有关,但是面对同样的刺激, 又会做出不同反应,即使反应类似,强度或多或少也 会不同。 • 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及个体身心情况不同, 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5、能力与行为
(二)个体行为的特征
• • • • • 目的性 社会性 自主性 持续性 可塑性
(三)个体行为的疏导
• 个体行为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 极行为是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消极 行为是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 如何引导积极的个体行为,使之与组织 目标相一致,纠正消极行为,是组织行 为学要研究的问题。
3、华生的主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公式:S(Stimulate)—R(React) 刺激————-反应(行为) 观点: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 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简单刺激 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 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 一个,不论他的才能、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 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方面的 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是商界首领、乞 丐或窃贼 。
2、斯金纳(B.F.Skinner)
斯金纳箱
(迷箱)白鼠按压杠杆取食实验
小资料
•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 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 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 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 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 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 的动作。 • 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 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 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 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 是骨骼肌活动; (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 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 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三)勒温(kurt Lewin)的观点
人类行为模式
• 勒温认为,人生活在一定的生存空间(场)中。他把 人的内在需求看成内在心理力场,把外在环境看成外 在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
人类行为模式
• 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特征和他的环 境的相互作用。 • B=f(P.E) • B----人的行为 • P-----个体特征 • E----环境特征 • P和E是相互作用的。个人情绪的好坏对 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感觉,不同环境又 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
• 他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在公司的咖啡厅 讨论各自团队成员之间的差异和由此带 来的困惑。琼斯说:“今天弗兰克又歇 斯底里地抱怨起来,原因是他对自己的 工作不满意,甚至扬言要辞职。自从团 队整合后,他就无法与团队成员相处。 很难想象一个踏实的员工,怎么会在调 整后出现这么大的适应问题。”
人和人的差异
• 杰克说:“菲比已经多次提出再也承受 不了偶尔的加班工作,每次加班后,她 都要去医院接受治疗,但是整个团队都 是一样的工作强度,其他人没有什么抱 怨。” “是啊,类似的差异也出现在我们的团队 。约翰和乔恩是今年加州大学的毕业生, 两个人对于新文化做出了不同反应,
强化理论
• 该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 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 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 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 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 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3、赫尔
主要观点
• 托尔曼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 • 第一,整体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对 象。 目的性 • 第二,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 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 认 • 第三,整体行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 知 性 象,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路线或者较容 易的手段,即遵循最小努力原则 。
主要观点
• 托尔曼是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明确 指出整体性行为的决定因素就是目的性 和认知性。 • “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 的直接特征”——托尔曼
2、研究基础:生物学、心理学
•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图
小资料
• 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 该实验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巴氏在实验中 先摇铃再给狗以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如此 反复。反复次数少时,狗听到摇铃会产生一点唾液; 经过30次重复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可以使其产生很多 唾沫。但是经过许多重复联系,仅仅听到声音1到2秒 后,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在这里,食物是非条件刺 激——即已有的一种反应诱因;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 应——对非条件刺激的非条件反应。铃声是条件刺 激——一种被动引起的非条件刺激的反应。巴氏实验 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重复,最终导致狗将食物 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种由 铃声一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映叫做条件反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