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章个体行为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第一节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理解个体行为应该是建立与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也是保证组织管理成功的基本要求。

1、行为的自发性个体的行为是有其内在的动力自动发生的,外在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向与强度,但却不能发动个体的行为。

只有内在的力量自发产生的行为,才能产生持久、有效的行为结果。

2、行为的因果性(需求支配行为)任何行为都必然有原因,在行为的产生上,必然存在因果关系。

只有在行为产生之时,占处于主导地位的需求起到支配作用,成为推动行为的内因。

3、行为的主动性个体的行为不是盲目的,任何行为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任何行为都是受个体的意识支配。

4、行为的持久性(追求理想)由于行为是有目的的,是个体主动发生的,通常,在个体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前,这种行为是不会停下来的。

行为的持久性,也是对个体意志品质的一种反映与衡量,在组织活动中,决定了个体克服困难、抵抗压力、忍受挫折的能力。

5、行为的可变性个体在追求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环境因素,根据拥有的资源状况以及环境的变化,选择最有利的方式,达到个人的目标。

二、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一)个人主观内在因素: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生理需要。

2、心理因素:感觉、知觉、思维、认识、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气质、性格、能力3、文化因素:个人所受的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礼仪等4、经济因素: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1、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P172、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P17心理学家首先肯定遗传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

遗传不仅决定了个体的生理特征,同样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起一定的决定作用。

在强调遗传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同时,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中,尤其是教育因素。

三、人本管理管理涉及到对人的管理。

实现组织目标是必要的,但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丝毫不能侵犯人们的尊严。

个人尊严的概念是指,人必须受到尊重,而不论他们在组织中的职位高低。

因此,各种组织都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管理观念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过程。

在现代管理阶段,人本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即人本管理模式,泛指在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

在手段上,着眼于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目的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组织效益最大化。

1、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人,是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的组织全体成员,而不是指少数成员或个别领导人。

2、人本管理是同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人、事、物的管理中,突出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3、人本管理是把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

4、人本管理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方针,发挥组织成员在民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5、人本管理要建立组织的人才开发体系。

开发职工的现有潜能,全面提高组织成员的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节知觉一、知觉1、感觉:P402、知觉:P413、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等)的反映,通过感觉可以获得事物的个别属性的东西。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这种反映不再是事物的独立的属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意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们把二者合称为“感知”。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

4、知觉力:个体对周围观察事物认识的能力,包括洞察力、理解力、领悟力,以及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力,世界是知觉的世界,认识的世界。

二、社会知觉(一)定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

简而言之,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二)分类1、对人知觉。

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

一个人的特征包括相貌、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等。

对人知觉除了客观的主要一面外,还可能有主观的、不切实际的一面。

2、人际知觉。

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

交际行为包括语言、态度、动作、礼节、交谈、表情、援助、侵犯等行为。

3、角色知觉。

略。

4、因果知觉。

是指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其因果关系的知觉。

一方面个人要有足够的知觉,另一方面要借助思维的作用,分析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因此,管理人员为了解决问题,要善于进行因果关系知觉。

三、自我知觉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人要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愿意做他(她)自己。

四、影响知觉对象选择的因素(一)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特点。

如色彩鲜明、闪动的事物,特别容易成为关注的对象。

2、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在军事上,用迷彩的方式达到隐蔽的效果,就是根据对比的原理,达到保护自己,扰乱敌人知觉的目的。

3、知觉对象的组合。

由于知觉的整体性特点,决定了我们知觉的对象是对一些信息的整合,而不是单一的刺激,我们也总是要将若干事物组合成一个整体,作为知觉的对象。

因此,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就会产生有利于知觉或不利于知觉的效果。

比如,根据接近原则,在空间上接近的事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远亲不如近邻”。

根据相似原则,当几个事物之间在性质与形状上存在相似性时,常被人们组合成一个知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根据闭锁原则,如果几个事物共同包围一个空间时,这些事物就被人们看做是一个整体。

某些干部长期跟领导在一起,就会被员工把他们看成一块了。

根据连续原则,如果几个事物在出现的时间、空间上具有连续的性质,这些事物也容易被人们看做为一个整体。

如侦察兵如何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二)主观因素1、需求、兴趣与动机的影响你是否在新买了一辆宝马车后,忽然注意到马路上跑着很多车都与你的相同?显然不可能是这种车的数目忽然间增加了。

这是由于你的购买行为影响到了自己的知觉,因而现在更有可能注意到它们。

2、气质与性格3、知识与经验的影响五、错觉现象当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或得到的信息不够全面,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知觉。

1、知觉防御有时候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个工作时,将注意力完全放在活动有关的环节上,而周围其他的事物我们却不能注意到。

如教室里的杂音。

2、晕轮效应(或哈罗效应、光环效应)即我们在知觉活动中,只注意到某个事物或个人比较突出的特征,并用这个特征代表其整体的性质,这就是晕轮效应。

它是一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知觉。

这种现象特别存在于人员的选拔过程中。

“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例如,心理学家描述某人有如下品质:聪明,灵巧,勤奋,热情,若将热情改为冷酷,即:聪明,灵巧,勤奋,冷酷,3、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和近因效应“先入为主”,我们对于一开始知觉到的信息,总容易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我们对于后面的信息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另一方面,在知觉过程中,有时最后留下的印象与记忆,也会给我们相对较大的影响,这就是近因效应。

4、投射效应。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打禅(chan),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

"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

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

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以小人之心,度(duo)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

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常常表现出很多相似性。

如同一个民族,同一个职业,同一个年龄层的人们,在思想行为上比较接近。

比如人们认为,医生是人道的,商人是精明的,推销员是能说会道的,山东人是豪爽的,上海人是精打细算的。

这些特点被概括化、固定化后,人们便据此去推断每一个医生、每一个商人,每一个推销员,每一个山东人,每一个上海人。

因此产生了刻板和偏见。

6、煮蛙效应一只青蛙被扔进很烫的开水锅里,它会靠本能立刻跳出来求生。

但如果将青蛙放进冷水锅里,然后慢慢加热,青蛙会因为反映迟钝而被煮死在锅里。

煮蛙现象表明,人们可以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所应付,但却难以知觉潜在的,逐步降临的危险。

六、管理者的知觉与管理方式1、人际知觉与“人群关系”管理方式2、自我知觉与“自我实现”管理方式3、对人知觉与“应变”管理方式4、角色知觉与责任制管理方式第三节价值观和态度一、价值观如果一个人喜欢权力,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死刑惩罚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有些人认为死刑惩罚是正确的,因为它对杀人犯和叛国者是恰当的“回报”。

然而,也有人强烈地认为政府没有权利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一)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对一个人来说,他认为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客观事物,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人们对金钱、友谊、权力、自尊心、工作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等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就不尽相同。

有的人把金钱看得很重要,有的人则把对人民的贡献看的最重要,也有的人把自尊看得最有价值,等等。

这种人们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和排列次序,就成为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及其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对于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了解员工的态度和动机的基础。

同时它也影响我们的知觉和判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二)价值观的作用在同一个企业或单位中,有人重视金钱报酬,有人更注意工作成就,有人更注重权力地位。

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价值观相反,那么他们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

认为这个规章制度是合理的人,就会认真贯彻执行;认为这个规章制度是错误的人,就会拒不执行。

所以,领导在选择组织目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组织内部各种人员的价值观。

只有在平衡各方面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出合理的组织目标。

比如,消费者要求物美价廉,生产者要求增加盈利,员工要求增加工资福利,政府部门要求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政收入,即税收。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资源”。

(三)价值观的分类P50,按不同行为方式来划分。

(四)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P52[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下面有16个题目,根据每一个题目对你的重要性程度,按照从0(不重要)到100(非常重要)的评分方法给每个题目打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