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经济增长

第二章-经济增长

增长篇第二章本章主要内容●2.1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2.2经济增长模型●2.3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2.4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增长意味着总产出的扩张和平均收入的增加,是经济结构变化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不断实现的经济增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诸多因素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进程,而经济增长的方式也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O u t p u t)的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资源的投入量及其使用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资源的投入量和资源使用效率都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包括影响资源投入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

●技术●制度●结构变迁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不同要素的组合形式。

●包括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两种形式。

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投入的数量扩张,即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我们称为粗放(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使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我们称为集约(内含)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尽管增长不是发展的全部,但却是其核心内容。

西方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增长问题,经济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研究。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40年代末,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根据凯的思想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凯的理论是静态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则将之动态化、长期化了,用来说明稳态的经济增长所应具备的条件。

●用动态的观点说,一个时期的储蓄转化为资本,即新资本形成是下一时期产出增长的源泉,而产出增长又成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

这一过程进行下去,就成为持续的经济增长。

●产出决定于资本,而资本来源于储蓄。

所以,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是资本-产出比率和储蓄率。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数学表述●1.前提假设:●(1)为了抽象掉各种复杂的因素,假设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既是资本品又是消费品,既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又能用于投资和扩大生产。

●(2)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

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

当劳动相对丰裕时,产出只受资本投入量的约束,生产函数是Y=K/v。

●其中,Y代表产出量,K代表资本存量,v代表资本-产出比率。

v由外在技术条件决定。

●(3)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产品的成本与生产规模无关。

●(4)S=s·Y,其中S代表储蓄量,Y代表国民收入,s是储蓄率,是由其他外在因素决定的。

●(5)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也由其他外在因素决定。

●(6)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v是固定不变的;又假设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损耗,所有的投资都形成新增资本,即I=⊿K。

●2.经济增长率g●因为新增资本等于投资等于储蓄,⊿K=I=S●储蓄等于国民收入乘以储蓄率,S=s·Y●国民收入,即产出,等于资本存量除以资本-产出比率,Y=K/v●国民收入的增量等于新增资本除以资本-产出比率,⊿Y=⊿K/v●由以上各式,可得出经济增长率●g=⊿Y/Y=(⊿K/v)/Y=(s·Y/v)=s/v●g=s/v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哈罗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资本-产出比率:●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v1---资本存量的实际增加量与产出的实际增加量的比值;●企业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率v2---企业家为了获得一个单位的产出增加量所意愿投资的资本数量。

●由v1得出的增长率为实际增长率,由v2得出的增长率为有保证的增长率或意愿增长率。

●当两者相等时,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全部储蓄都转化为投资,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

●而当两者发生偏离时,不但不能自行纠正,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偏离,使经济过度扩张或收缩,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以上只考虑了资本对产出的影响。

实际上决定产出的还有另一个要素---劳动。

●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只受资本的约束;●在劳动力相对欠缺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就受劳动的约束。

此时,经济增长只能来源于劳动力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等于劳动力或人口的增长速度,即等于n,n为自然增长率。

●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就应使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等。

●但是经济中并不存在任何一种机制使这二者必然相等。

●哈罗德发现,即使国民经济在某个时期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在以后的时期也会达不到,因为劳动力与产出和资本并不是以相同的速度在增长。

意义●哈罗德-多马模型以简洁的方式强调了储蓄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其政策主张是认为政府应该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储蓄率,促进资本形成,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

缺陷●第一,假定资本-产出比率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第三,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

二、索洛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凯恩斯的结论出发,得出了经济难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结论。

●索洛等人于50年代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关于资本-产出比率固定不变的假设,建立了新的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索洛等人认为,各种生产要素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就是说同样的产出可以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得出。

●随着经济的增长,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发生变化,它们的相对价格也会发生变化,生产者将据此对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做出调整,以尽量降低成本。

●资本-产出比例是可变的,即使劳动和资本不能保持平衡增长,整个经济也可以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索洛模型的数学表述●1、前提假设●(1)总量生产函数为Y=(K,L)。

这表示总产出Y取决于资本的总投入量K和劳动的总投入量L。

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如果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同时增加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产出也会增加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所以,该生产函数又可写为y=f(k)=F(k,1),它表示人均产出y只受人均资本投入量k的影响。

●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都为正,即在劳动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资本的投入量会导致总产出的增加,反之亦然。

但边际产出随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即某种要素投入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产出增加是逐渐减少的。

●(2)储蓄量S等于储蓄率s乘以国民收入Y:S=s·Y。

s是外生的。

●(3)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n是外生的。

●2、均衡经济增长率●新增资本等于投资等于储蓄:⊿K=I=S●储蓄等于国民收入乘以储蓄率:S=s·Y●国民收入,即产出,由生产函数决定:Y=F(K,L)●由以上各式可得:⊿K=s·F(K,L)●每一期的资本存量K t都等于上一期的资本存量K t-1加上新增资本:●K t=K t-1+s·F(K t-1,L t-1)----(1)●将上式稍作变形,可得:●K t·L t=K t-1·L t-1+s·f(K t-1)·L t-1其中,现期人●口L t与上期人口L t-1之间存在关系:●L t=L t-1(1+n)-----(2)●将(2)式代入(1)式并稍作整理可得:●K t-K t-1=s f(K t-1)-n K t-1●由此得到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式:●⊿k=s f(k)-n k●其中,⊿k代表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

●令⊿k=0,可解出均衡的人均资本存量,或称均衡的资本-劳动比率:k=k*●当k=k*时,k的增长率为0,则K、L的增长率相等,均为n;Y的增长率也为n。

●我们可以将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变换一种表达方法:⊿k=s f(k)-n k●s f(k)=n k+⊿k●一方面,n k是使资本广化,让资本存量随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k是使资本深化,使每个劳动力配备的资本量增加。

●在索洛模型中,存在着唯一的资本-劳动比率k*,使⊿k=0,在这一点上,总产出、总资本、劳动都以相同的不变比率(n)增长。

●就是说,经济存在着一条平衡增长路径。

不管经济处于什么初始位置,最终都将回到平衡增长路径上。

●在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总产出增长率、总消费增长率、总资本增长率都等于外生的劳动力增长率n;而人均产出增长率和人均消费增长率都为0。

●储蓄率s在索洛模型中,只是具有水平效应而不具有增长效应。

●从索洛模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对某一个国家而言,无论储蓄率有什么变化,最终总产出的增长率总会稳定下来,与该国的人口增长率相等,从而使人均收入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

●对不同的国家而言,无论他们的储蓄率有多大差别,在长期中总产出的增长率也都会与各国的人口增长率趋于一致,各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在长期中都为0,只在人均收入水平上有所差异。

这就是“趋同假说”。

意义●索洛模型对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根据这个模型,储蓄率的变化不具有增长效应。

●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增加储蓄和引进外资时不应只重视资本数量的积累,而更应注重本质量的提高,将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结合起来。

缺陷●第一,总量生产函数不能准确描绘现实。

●第二,“长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第三,缺乏政策指导意义。

三、新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卢卡斯、罗默等学者,开始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重新思考,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

(一)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内生增长理论以假设要素报酬不变或递增,来解释经济长期的内生增长。

●1、“干中学”和“知识外溢”(阿罗,1962):强调把从事生产的人获得“知识”的过程模型。

●2、人力资本(卢卡斯,1988):用人力资本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

●3、研究与开发(R&D)---技术变迁:技术进步可以避免长期中的要素报酬递减。

(二)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A K模型●A K函数:●Y=A k●A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正常数;●Y是产出。

●K是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的广义资本。

●该生产函数表示总产出是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实绩●一、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表现●1000年~182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几乎是发展中国家的4倍,这种差距在1820年~1998年间继续存在。

●而在发展中国家,增长表现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

1、亚洲的经济奇迹●从195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中,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超过了所有其他地区。

---“复兴的亚洲”●复兴的亚洲主要由15个国家和地区组成,其中7个是世界最具活力的部分,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泰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