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编写者张俊林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掌握《荷》的表现手法。
掌握本文的写景顺序、记景方法。
二、熟读之,弄清《荷塘月色》的景物特点。
三、学习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一)用词准确,形象生动。
(二)善于运用形容词重叠,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美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亲切感。
重点难点:
一、新鲜贴切的比喻及其作用。
二、写景注意层次有条有理。
教学方法:
(1)讲读;(2)师生双边活动配于启发诱导;(3)学生演板;(4)运用直观教具。
德育渗透: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生活、大自然。
寄情于景,脱超现实。
教学时间:
两教时
内容步骤:
一、板书课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激发兴趣,导入正课
荷花,月色历来是文人笔下的宠物,爱荷颂月者颇多,且写出了不少名篇佳句,写荷的如周敦?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南朝乐府诗《西洲曲》、《采莲赋》、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莲蓉》都是写荷名篇,颂月的名句有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朱自清笔下的荷与月则又别具特色,不拘一格,真叫人捧而读之,而览不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美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一团火……
四、范读全文。
(放录音带)(准备划分文章内容结构)
五、弄清文章内容结构
(一)指名学生演板,并能说明理由。
(二)教师归纳作结:(如下所示)
分四部分:
一、(1)点明心境、时间、地点、缘由;.
二、(2、3)小径漫步勾勒轮廓,铺垫;
三、(4—6)主体荷塘月色、四周环境
四、(7、8)景中人的联想向往美好生活
六、读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1)
1、齐读第一部分
2、教师概括:
(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月色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二)分析第二部分(2、3)
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2、教师提问分析:
(1)这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开始写荷塘月色没有?
(2)这两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小结
(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廊,并抒写自己独处感受(为写荷塘月色作铺垫)
(三)分析文章第三部分(主体部分要重点分析)
1、齐读第四段
2、启发提问,师生双边活动,搞清以下问题
(1)这段是描写荷塘的,全段依次描写了荷塘中哪些景物?(2)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手法?(3)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4)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多叶叶相连多而柔美洁白断断续续神速轻快
形态自然舒展叶花相间,碧若有若无风一作用
美丽极了天里的星星捉摸不定
视觉嗅觉、听觉视觉比喻比喻比喻比喻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特殊比喻:通感:A用听觉感受描写嗅觉感受。
B用听觉感知描绘视觉感知。
4、齐读第5段
5、启发提问,师生双边活动解决问题
(1)本段主要是写月色的,描写月色运用了什么手法?
(2)月色有哪些特点?
6、教师归纳作结:
(5)月色:
月光是流动的变化的正面描写
明亮的、光与影的结侧面反衬
合是和谐的。
运用比喻
7、教师朗读第6段
8、启发提问,师生双边活动
(t)本段写荷塘四周环境,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哪些是远景,哪些近景,哪些是动态,哪些是静态。
(3)作者安排这段内容是干什么的?既然荷塘月色均已描写完,为什么还要写荷塘四周景物?
明确(3):因为任何画面都有主体和背景酌邵分组成,若光有主体没有背景就不是好作品,主体显得单调,不协调,若光有背景而无主体就象一样文章没有中心思想一样也是不行的,在荷塘月色这幅风景画中荷塘月色是主体那么四周环境则是背景,同时从文章结构需要,安排这段内容是为了照应开头第二段。
9、教师归纳作结:
(6)写荷塘四周环境
树远
远山景静
树近态一般描写
灯光景(用形容词、动词)
蝉—高动运用比喻、描写
蝉—低态
小结第三部分:描写荷塘月色总体特征: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充满了诗情画意,但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的月色,充满了诗情画意,但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四)分析文章第四部分
1、齐读文
2、教师简析文
(1)内容上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其实还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
(2)结构上:照应开头。
(五)归纳文章中心意思
1、纵观全文,找出“文眼”及关键句(抒发感受句段)
2、结合“预习提示”,归纳文章中心意思
(1)指名学生回答:藏青、朱红艳
(2)教师归纳作结
本文描写了作者独自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流露出“难待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和难以摆脱现实烦恼的淡淡哀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六)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形容词重叠,传解地拓摹出景物的特点,给人一种音
韵美、亲切感。
(蓊蓊郁郁)的树
(曲曲折折)的荷塘
(田田的)的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脉脉的)的流水
(静静的)的月光
2、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征。
(1)课文中的老师点出来;
(2)结合思考和练习第四题。
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思考练习”第四题。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