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自学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容体系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教育课。

其体系是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讲述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知识,以及植物病理学科的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课程分15章讲授,涵盖了6大块内容,即植物病害症状学、病原学、病理学、诊断学、流行学和防治学。

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了解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植物病理学发展史以及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植物病理学展望。

第二章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系统本章介绍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植物病害系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因)。

其中植物病害基本概念中重点介绍病状、病症类型。

关于植物病害系统,要了解“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以及自然植物病害系统、农田植物病害系统和设施植物病害系统的差异。

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重点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性,即寄生性、致病性和传染性以及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和病害循环,主要的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和初侵染和再侵染。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物重点介绍菌物基本概况、菌物的分类、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以及菌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及其鉴定。

此外,要了解真菌对人类的益处。

第五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介绍了原核生物的基本概况、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致病性和侵染性、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命名、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以及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

第六章植物病原病毒本章介绍病毒概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植物病原病毒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病毒的鉴定。

第七章植物线虫介绍植物线虫概述、植物线虫的分类、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线虫病害诊断与鉴定。

第八章寄生性植物内容包括寄生性植物概述、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寄生性植物的病害特点。

第九章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重点介绍化学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物理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以及非侵染病害与侵染病害的关系。

第十章植物病害诊断的原理与方法内容包括植物病害诊断基础、植物病害经验诊断法、植物病原物的检测方法和植物病害诊断专家系统。

第十一章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重点介绍植物病原物致病的物质基础、染病植物的主要生理学反应、寄主植物——病原物识别、植物抗病性的生化基础和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内容有植物病害流行概述、植物病害流行动态(包括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植物病害流行的遗传基础。

第十三章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包括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概述、植物病害流行预测方法和植物病害调查和损失估计。

第十四章植物病害控制原理介绍植物病害控制的生态观、植物病害控制的经济观和植物病害控制的策略。

其中植保方针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是重点内容。

第十五章植物病害控制技术这一章详细介绍了植物病害控制的基本技术,包括植物检疫、抗病品种的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病害控制中的应用。

总体上,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内容要点应放在三个“基本”上,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不要把重点放在细节和不重要的数字上。

基本概念总结基本原理总结基本技术总结归纳起来,本课程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如下一些:植物病理学、病原(病因)、微生物病原学说、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征、侵染性病害、非侵染(非传染性)病害、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初侵染、再侵染、病害循环、侵染过程、抗病性、避病性、耐病性、并发症、基因对基因学说、准性生殖、共栖、经济阈值、农业防治、毒素、共生、生物防治、稀释限点、病情指数、初生菌丝体、分生孢子、物理防治、病害严重度、单主寄生、菌落、潜育期、植物病害、多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假菌丝、侵染过程、植物保卫素、菌索、无性繁殖、交互保护作用、病因、发病率、缺素症、生理小种、转主寄生、类病毒、两游现象、细菌、真菌、病毒、线虫、植原体、生活史、子囊、病原生物、病害季节流行曲线、锁状联合、植物检疫、植保方针、IPM。

基本原理主要有:微生物病原学说、非侵染性病害的类型、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侵染性病害原理、单年流行病与积年流行病的特点,防治策略上的差异、植物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植物病害的病程、病害循环及其过程、影响侵入和扩展的外界因素、寄主与病原互作(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品种抗性变异的机制、基因对基因学说、柯赫法则、植保方针、病害综合治理。

病害生物防治机制、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和类型。

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具有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双重性质的学科。

其技术性很强,概括起来,包括: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病害循环与制订防治措施的关系、柯赫氏法则的技术要点、植物细菌的保存方法、植物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主要诊断要点、影响病害流行因素的分析方法、化学防治中药剂的科学施用技术、植物病毒病害和细菌病害的主要识别方法、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识别技术、菌物的分类依据和技术方法、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寄生性植物的类型和识别技术、植物病害诊断的一般技术程序、植物线虫的诊断鉴定程序及依据、交叉保护概念及植物病毒交叉保护机制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植物病毒的主要检测方法、植物病害的控制技术方法、种传病害的物理防治方法、如何预防药害等。

重点难点重点: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系统、植物病害的病原(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植物病害诊断的原理与方法、植物病害发生流行与预测、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和植物病害控制原理和常用控制技术。

难点:总体上,本课程的内容并不深奥,理解难度不大,只有少部分有点费解,如基因对基因学说、柯赫法则、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关系。

初学者可能遇到的困难的主要是,在大量理论知识和资料面前,缺乏实际的经验,理解不深,尤其对植物病害缺乏感性认识和实际接触的同学,需要认真听讲与复习,并尽可能与熟悉的周围植物病害事例相联系,亲自到田间、地头或温室大棚看看,请教有经验的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地方,也最好能动手亲自做一些植物病理学实验,才能很好的掌握上述知识点。

复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初次侵染答: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2.避病性答: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3.并发症答: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称为并发症。

4.基因对基因学说答: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反之,对应于病原物方面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5.准性生殖答:指异核体真菌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1.蠕传病毒属的传播介体为()。

A. 叶蝉B. 飞虱C. 蚜虫D. 线虫2.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是()。

A. 弱性寄生物B. 专性寄生物C. 腐生物D. 活体寄生物3.孢囊孢子是()菌物的无性孢子。

A. 半知菌类B. 卵菌门C. 接合菌门D. 担子菌门4.在贮藏期,影响甘薯黑斑病发病轻重最重要因素是()。

A. 甘薯的成熟度B. 伤口C. 病菌的数量D. 13℃的窖温5.在分类学上,植物病原细菌属于()。

A. 动物B. 原核生物C. 原生生物D. 真核生物答:1 D2 A3 C4 B5 B三、简答题1.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的办法。

答:(1)回避:选用无病繁殖材料、采用防病栽培技术;(2)杜绝:植物检疫、排除传病昆虫介体、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除害处理;(3)铲除:生物防治、拔除病株、土壤消毒;(4)保护:保护性药剂防治、防治传病介体;(5)抵抗:选育和利用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的品种、利用化学免疫和栽培(生理)免疫;(6)治疗:化学治疗、热力治疗。

2.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答:(1)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条件:要有感病植株,病原物和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2)流行的基本条件:大量的强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大面积集中栽培的感病寄主植物、有利于病原物发生和繁殖的环境条件;(3)区别:前者只论病害的发生,个体的、定性的;后者强调群体发病情况,定量的。

3.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答:(1)定义: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2)病害侵染循环主要牵涉到三个基本环节: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染途径;(3)从上述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可明确为何是制定防治措施的主要依据。

4.简述柯赫氏法则的主要内容。

答:(1)在病植株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病原生物可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康植株上能引起同样的症状;(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得到纯培养,性状与原来(2)的记录相同。

5.简述植物细菌的保存方法。

答:转管保存法、液体石蜡油保存法、无菌水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四、论述题1.谈一谈你对“病害三要素”的认识。

答:(1)植物要生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和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2)植物本身是植物发病的内因。

植物的遗传特性、生理状况和发育阶段决定植物对于外界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反应能力;(3)植物生长环境中存在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是病害发生的前题条件。

植物生什么病,由该因素决定;(4)当感病的植物和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同时存在时,环境条件就是病害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并且病害严重与否也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复习题二一、名词解释1.病害三角答: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2.共栖答:两种生物双方丛然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益、害关系。

3.经济阈值答: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允许的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

损失预测结果可用以确定发病数量是否已经接近或达到经济阈值。

4.抗病性答: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5.农业防治答: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