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材料:美国依据1948—1984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一、人民教育的奠基出示知识结构表格。

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

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1949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确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扫除文盲,培养人才。

1949——1965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通过表格的完成,学生对这一子目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再利用【学思之窗】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开基创业中国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材料中的比较项涉及到高、中、小学校及在校人数的变化。

所以第一个问题: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要从教育体系和被教育者两个方面谈。

从高、中、小学校的变化可以得出新中国教育事业一方面的成就是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从在校人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另一方面的成就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从我们上面的表格可以得出,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出示历史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设问: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废止高考制度;70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1 据统计,十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材料2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957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3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份1952 1963 1970 1976产值173 682 1969 5544——《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设问: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师生对话,使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三、“教育的复兴”出示反映1977高考的历史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1977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

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考大学?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青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请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到文革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

1、措施:①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

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A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B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C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D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⑤20世纪90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⑥启动“希望工程”⑦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

具体做法: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师指出,在上述7条中,第①条是在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第②③④条是在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在80代,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内容。

第⑤⑥⑦条主要是90代以来有针对性的一些具体举措。

在这部分图片资料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出示数据图片、表格和执教者本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技术专业职务证书、“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1983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希望工程”实施的成果、西部教育发展的成果等。

讨论:请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解答:“三个面向”的关系: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

2、新时期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因:解答: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等,可以得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使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新时期教育改革措施可以得出教育改革措施是否得当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课小结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完成表格。

时期方针措施影响奠基时期挫折时期发展时期指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才能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案参考答案学法导引1、1949,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面:“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刘少奇也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4、经过十几的努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5、曲折的经历:文革时期,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了。

6、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迅速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7、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同是对教育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步伐。

在基础教育方面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对高等教育增设了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8、20世纪90代以来, 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还启动了“希望工程”;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经典题型:例1:下列有关教育对科学、文学艺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D )A教育为科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B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C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D教育的普及是文学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解析: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根植于经济的。

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但不是根本原因。

例2: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

对此,中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A)A、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照搬西方国家经历的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道路C、将信息化作为我们目前经济发展的战略全部重点D、先发展后治理解析:此题实际上是一个材料解析式的选择题。

材料已经给出结论,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科技投入不够,在科学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从而在全球化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