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史看看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1 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有:《弹歌》——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
《蜡辞》—这是一首古代祭歌。
《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
《箫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有:鼓磬编磬编钟编铙 ,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骨哨埙3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可分为五类: 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尧——《大咸》舜——《箫韶》,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场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
帗舞羽舞,旄舞。
干舞,人舞。
3)散乐这类是指民间乐舞。
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
5)宗教性乐舞4什么叫“八音”“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类:钟、镛、钲、铙、铎等。
石类:磬、鸣球等。
革类;鼓、建鼓、鼗、拊等。
丝类:琴、瑟、筑等。
木类:柷(chu)、敔(yu)。
匏类:笙、竽等。
竹类:箫(排箫)、篪等。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
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为“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为!六吕”或“六同”。
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
《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计算过程有五步;“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吕氏春秋·音律篇》。
6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
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3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7汉代俗乐的发展如何“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
它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大曲,其基本结构形式为三段式歌舞曲:艳——曲(每段后加解)——趋(或乱)。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
相和三调(平、清、瑟)是相相歌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过的三种宫调,魏晋南北朝时又称清商三调“鼓吹乐”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
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川融合逐渐形成的。
鼓吹乐以其雄壮、粗犷的气势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
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
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
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官署、宾饮中使用。
东汉时用于军中,被称为“短萧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
现存的鼓吹曲词有:《战城南》、《紫骝马歌》、《上邪》、《有所思》。
鼓吹乐展现出雄壮、威武、粗犷、沉厚的气势。
“百戏”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
如“鱼龙曼延”、“总会仙倡”、“东海黄公”、等,这些节目的表演规模庞大、妙趣横生,常有歌手、鼓、钟、磬、箫、瑟、筑等为之伴奏。
15·9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大融合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战乱动荡的时期,也是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上融合的时代。
北方和西方边区地带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
首先,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等歌舞伎乐纷纷融入了中原音乐文化。
其次,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也被带入了中原,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荜篥、方响、钹、羯鼓等乐器,它们一经传入便被频繁而广泛地使用。
再次,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大发展时期。
战乱、民族迁促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频繁的接触与交往为音乐文化上的大融合准备了有力的条件,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各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和相互充实为其后隋唐音乐所达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7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
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
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
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
如《莫愁乐》、《那呵滩》等,17·98《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样的关于音乐的本质,稽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
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稳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
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
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着,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18·99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官转调的缺憾。
西晋律学家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19·100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
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
《大面》,又称《代面》《钵头》,又叫《拨头》,西域一胡人《踏摇娘》,又叫《苏中郎》,根据民间一妇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编写而成。
20·101什么是隋唐宫廷燕乐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饮宴之乐。
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出异彩。
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
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的21·l02什么是“大曲”和“法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
它是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
它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
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
大曲的结构通常分三大部分: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
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
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这种音乐形式在唐代的各种音乐中都可见到,如立部伎中的《破阵乐》、清乐中的《玉树后庭花》、胡乐中的《凉州》等。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着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是一部较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
它是由唐玄宗创作的,又叫“法曲”。
“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
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霓裳羽衣曲》即是法曲之中着名的一首。
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
22·103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1)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
乐工要经严格的训练,学习标准极高。
通常十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核。
大乐署的人数最多时达11447人。
2)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lu)薄和军乐的官署。
3)教坊是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材,由皇帝直接派专人来管理。
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材。
4)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
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
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23·104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样的两种音乐形式“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种说唱形式。
其名称来源子佛教语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
变文所讲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24·105什么是“八十四调”、“二十八调“和“十八律”“八十四调”是由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根据苏袛婆“五旦七调”理论发展而来的。
“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旦”意为“均”,是指一个音列的定位。
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十八律”理论是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28·109宋元说唱音乐诸宫调,主要是由于它汲取了唐宋大曲、曲子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