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5.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6.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商《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

●总结:六代之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列祖列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及其子弟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

3.大司乐:是周代音乐管理机构最高领导者的称谓,其职能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传授内容:1、乐德:音乐思想2、乐语:演唱3、乐舞:舞蹈。

4.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

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5.周代的礼乐制度:●西周音乐的等级化享用乐舞规模的区分上。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在乐队的排列和乐器使用的多寡方面,“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县”即“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侯则享用三面悬挂之规格,卿和大夫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

●繁复的音乐礼节,即规定不同身份的人,享受乐舞的种类不同。

6.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

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

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春秋:1.《诗经》:●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采集了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五百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分“风”、“雅”、“颂”三部分,实质是音乐上的分类。

●1、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

除二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民歌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

2、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主要是贵族创作的乐章。

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个人抒情之作。

3、颂: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共40篇。

颂,就是歌颂之颂,赞美之意,作品内容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形式千篇一律,词语晦涩难明。

2.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篇》中有所记载。

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求得其下方的纯四度音。

在“三分损一”,即减去次弦长度的三分之一,可求得次一律上方的纯五度音。

再“三分益一”……如此生律四次,得出五音。

3.隔八相生法:用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每隔八个律数生一律。

4.律吕: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成为律吕。

5.由“三分损益法”所生的十二律,实际上是一种不平均律。

它所形成的古代大全音较十二平均律的全音为大,古代小半音较十二平均律的半音为小。

三分损益法上下相生到第十二律仲吕时,就出现了“仲吕极不生”、“黄仲不能还原的现象”。

战国:1.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意义和音乐特点:●概括: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

全套编钟65件,分列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总重量达2567公斤。

●意义:1、钢琴七个八度,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

2、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

3、曾侯乙钟上一共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等国与曾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2.《成相篇》:是战国后期重要思想家荀子的著作,其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推行开明的政治。

这个相当长的说唱本子分为三个大段落,包含着同一节奏的五十六次重复。

是以“相”作为伴奏乐器的一种说唱形式。

3.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它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文学家加工后形成的音乐形式。

4.《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因为它本来是古代楚国广泛流传的民间祭歌。

经屈原修辞、加工而形成了“楚辞”中的代表作品。

共有十一首歌曲,它依着所祭祀的不同鬼神,有着不同的标题。

5.乱: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音乐术语。

这个音乐专用名词一般都用在一篇歌唱得煞尾,亦即结束全曲的乐段,相当于乐曲的高潮所在。

6.民间音乐家:秦青:歌手。

韩娥:韩国歌手。

伯牙:古琴演奏家。

7.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约前468—前376):《非乐》认为音乐有害无益,因为,第一,王公贵族爱好音乐,会搜刮民脂民膏来置办乐器;第二,如果提倡音乐,会耗费民时民事;第三,音乐靠不住,既不能治天下之乱,又不能抵御敌人入侵。

墨子代表了当时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利益,认为音乐是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对儒家的“倡乐”提出种种批评。

以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观点来看待音乐,将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完全否定音乐的作用,其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老子(约前580—前500):在音乐思想上:1、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2、“大音希声”是说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

●庄子(约前369—前286):将音响世界分为“天籁”“地籁”“人籁”。

8.《乐记》:●成书年历与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1、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内容包括音乐思想、音乐创作、器乐演奏、乐器制作、乐律研究、音乐人物、音乐言论等音乐领域及其广泛的问题。

旧传有二十三篇,现存其前十一篇。

●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

从各个侧面高度地肯定西周社会礼乐思想的治国方略价值及其社会功能作用。

●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

●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

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

●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

●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

●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的制约。

●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深度,认为音乐应该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而且要运用音乐的美感来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不顾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因而不把音乐当作审美的对象,而将它视为教化的手段、政治的工具。

三、中古音乐(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秦汉:1.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或改建。

●诗歌的体裁。

●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

除了采集民间歌谣、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

●意义: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

客观上起到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

乐府促使汉代民间音乐的高度繁荣。

2.李延年:1、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是一位具有杰出音乐才能的任务。

2、被封为协律都尉。

3、唱歌非常出色。

4、擅长作曲。

5、《郊祀歌》十九章。

6、是历史上第一个吸收外来音乐进行音乐创作的人。

7、用一支胡曲为素材,改编出二十八首新颖的乐曲。

3.《琴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古代琴曲内容的著作,北宋朱长文所作。

容纳汉以前47首琴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关于其作者有三种不同的记载:1、西汉桓谭,2、东汉蔡邕,3、西晋孔衍。

4.琴歌《胡笳十八拍》:是一部及其动人的琴歌,据传词、曲都为东汉蔡琰所作。

其内容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感情。

十八拍就是十八个段落。

5.汉代“角抵戏”:是一种带有戏剧性的歌舞表演形式。

“角抵”是两个人摔跤或拳斗。

6.京房六十律:京房是西汉著名的律学家。

一生有两大发明1、在三分损益十二律的基础上继续相生至六十律,后世称之为“京房六十律”,2、采用弦律,创造了十三弦律准,后世称之为“京房准”。

●为了从理论上解决周而复始的旋宫转调问题,他用“三分损益法”从第十三律起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六十律,把一个八度再细分为六十个律单位。

●在乐律研究中还发现了以管定律的缺点。

7.汉代俗乐的发展:●鼓吹乐:1、秦汉时期,起源于我国北方边境地区。

2、以打击乐器和管乐器演奏为主,中间兼有歌唱。

3、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

横吹曲:主奏乐器为鼓和角,于军中马上奏之。

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常在宴会中使用。

东汉时用于军中,被称为“短箫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

●相和歌:是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

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