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 管理者如果要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 须估计到什么样的目标对这个人最有价值 和意义。目标越适合他的需要,对他越有 价值,他所受到的激励也就越强烈,他的 行动也就越积极,反之亦然。 • 要使需要、动机强度能够经常保持在较高 的水平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循环交替地 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 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目标导向过程中, 就会感到目标遥远,“可望而不可及”, 从而出现泄气情绪。
(二)动机的职能
1、始动职能
2、指向职能 3、强化职能 4、调整职能
(三)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 1、需要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和源泉;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 因,只有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能转化为 动机。 2、刺激(诱因) 刺激分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内在刺激是有机体的内部运动产生的。 外部刺激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 动机性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相互作用 下发生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不但是非常密切的,而且是十分复杂的。
3、掌握好招聘人才的能力标准 (1)摆正文凭与才能的关系; (2)处理好现实成绩与潜在能力的关 系; (3)注意克服人才的错位和浪费。
4、充分开发和利用人的潜能 “人人可能成为天才”! 既要IQ,又要EQ。
5、人职匹配(能力方面)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与管理
一、动机与管理
(一)什么是动机 1、定义 动机:就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 一定的目的的内在原因,是推动人 们行动的内驱力。 (推动个体行动的内部动力)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定义 • ~是人对自身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的意识。 • 它是主体对自身身心状况的心理反映。 • 反映内容有:1、生理状态;2、心理状态; 3、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 • I (“主我”) → me(“客我”)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知 • (1)自我观察 • (2)自我分析 • (3)自我评价(核心) 2、自我体验 • 自尊、自豪、自爱、自卑、自怜等。 3、自我调控 • (1)自我检查 比较、对照 • (2)自我监督 “良心”、准则、“道德法庭” • (3)自我控制 发动;制止;自我掩饰
三、价值观与管理
•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 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 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 调节作用。
(一)价值观与行为目标
• 由动机支配并指向一定目标的行为, 称为动机性行为。 • 动机性行为分为目标导向行为和目 标行为两种。 • 做饭——目标导向行为 • 吃饭——目标行为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学习目标
• 了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方面 的基本知识,掌握如何根据个性差异 实施有效管理;
• 了解自我意识的基本知识,学会在管 理中提高员工的自我评价能力。
第一节
个体心理特征与管理
一、个性概述
(一)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 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种类 (1)按内容分: • 生理性动机(物质方面的动机) • 心理性动机(精神方面的动机) (2)按作用分: • 主导动机 • 辅助动机 (3)按动机维持时间的长短分: • 短暂动机(近期动机) • 长远动机 (4)按引起动机的原因分: • 内部动机——活动本身引发的动机; • 外部动机——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的动机。
•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不仅密切,而且十 分复杂。 • 动机的强度不同,行为的结果会不同。 • 由于动机激发程度不同,取得的绩效 会有所区别。 •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激 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自觉地为实 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需要与管理
(一)定义 • 需要,是生理需求与社会需求在个体心理上的反映。 • 需要——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 态,它是有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 • 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 需要被人体领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 有效。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 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人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
(三)自我意识的性质
1、社会性
2、形象性 “自我形象”(柯里) 3、能动性 如:建筑师的设计
(四)自我意识的作用
1、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调控态 度和行为 2、使人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 3、促进人的意志的发展 如:自觉;“慎独”等。 4、是道德的必要前提,推动自我教育
二、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 行为:就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活动。 • 影响行为的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 内在因素。 • 人的需要和动机对人类行为具有直 接支配意义。
• (德)勒温: B=f(P · E) B—行为 ; P—个人的需要(内在心理因素); E——环境(外在因素)。 在分析人的行为时,必须同时看到两 个方面的因素。
• 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总是受到 个体心理活动的支配。 • 要做好人的工作,必须重视对人的 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善于了解和 掌握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策动因 素。
(二)价值观与行为选择
•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选择具有非常重要 的影响作用。 • 价值观——仲裁者、调节者 • 在组织管理中,有必要对管理者和执 行者进行一定的心理和行为训练,使 他们在各种紧张复杂的情况下,能够 保持头脑冷静,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和决策,确保工作优质高效地进行。
(三)价值观与动机调控
• 价值观对动机的调节和控制有直接 影响:个体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高, 由目标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相反, 个体认为目标的价值不大,由此激 发的力量就比较小。 • 罗基:终极价值观、工具性价值观 (详见P51表1——3)
• 终极价值观:个人认可的终极存在 状态,反映的是其一生的追求目标。
• 工具价值观:指的是其更偏好的具 体行为方式,或者实现终极价值的 方法和手段。
2、按需要的对象分: (1)物质需要 • 它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也是最强烈的需 要。 • 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化的物质产品。 (2)精神需要 • 它主要对象是一定的文化、艺术、科学 知识、道德观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 和文化体育生活,以及必要的社会生产 和社会交际活动等。
(四)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四)管理者的性格类型
1.积极刚勇型
2.消极怯懦型 3.折衷型 (P40)
*(五)性格差异与管理
1、重视培养和塑造员工的优良性格
2、对不同性格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 和管理方法
3、人员选拔和使用,尤其要重视性格 品质考核 非凡才智 + 敬业精神
四、能力与管理
(一)定义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 心理特征,它是活动任务得以顺 利完成的必备的心理条件。
(二)性格的结构
• (1)性格的理智特征
• (2)性格的情绪特征 • (3)性格的意志特征 • (4)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1)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内向型、外向型、中间型;(荣 格) (3)独立型、顺从型; (4)理论型、实际型、审美型、社会 型、政治型、宗教型(斯普兰格); (5)A、B、C、D、E型。
(二)需要的作用
1、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又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内部动力; 3、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三)需要的种类
1、按需要的起源分: (1)自然性需要 它是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需要,它与生俱来,是 人的低级需要。 • 人和动物所共有,但在满足方式上有根本区别。 • 它多见于外表,从外部获得一定的物质为满足。 • 它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反而有害。 (2)社会性需要 • 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积累所获得的一种 特有的需要。 • 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 • 它比较内在,不容易被人察觉。 • 大多数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获得满足。 • 它的弹性限度很大,并且带有连续性。
二、气质与管理
(一)定义 •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 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 特征。 •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
(二)气质的类型
• • • • • (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它不能决定 人的社会价值大小与社会成就的高 低,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 含义,它对人的智力发展也无决定 性作用。
• 作为组织管理者,应该了解人的价 值观的复杂性,并学会用正确的思 想来判断和解决员工的动机斗争问 题,既不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也不要捕风捉影,上纲上线。正确 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 具体分பைடு நூலகம்。
• 附:动机斗争的类型: (1)双趋型
(2)双避型
(3)趋避型
(4)双重趋避型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管理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个性的特征
1、整体性 2、稳定性和可塑性 3、独特性 4、社会性和生物性
(四)个性与工作的匹配
霍兰德六人格类型理论 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常规型、 进取型、艺术型(P35)
*(三)气质差异与管理
1、要正确认识人的气质:不同气质类型的 人在同一领域内都可取得杰出成就。 2、要根据人的气质特点,选择和安排合适 的职业(特殊工种、特殊岗位要选拔)。 3、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 法。 4、在组建团队时,要注意不同气质类型的 人互补协调。
三、性格与管理
(一)定义 • 性格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 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 为方式。 • 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 成分 •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印度谚语)
• 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发展 变化的。不同的动机的互相矛盾,就形成 了动机斗争。 • 动机斗争的过程,既是权衡各种动机轻重 缓急和评定其社会价值的过程,也是克服 内在困难的过程。 • 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斗争,过多的犹豫是 不必要的;而对于原则性的动机斗争,则 需要反复地考虑这些彼此矛盾的动机的是 非或好坏,以及自己应采取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