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供给

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供给

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供给发表时间:2009-09-21T17:21:05.89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林玉玲[导读]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农民市民化至关重要。

中山市委党校中山528400摘要:研究中山市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支持系统,以政策供给促进农民市民化,以农民市民化促进中山市现代化,意义重大。

进一步加快外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政策供给对策:一是保证相对稳定的就业和收入的就业政策,二是涵盖工伤保险、重大疾病、社会救济、法律援助、养老的社会保障政策,三是享受“同城待遇”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四是维护农民权益的农民工会组织政策。

关键词: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ZhongShan Policy Supplies for the Inter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City LifeLin YulingAbstract: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even to social modernization.As for policy supply,it is the support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The policy support accelerates the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correspondingly.So a study for ZhongShan policy supplies for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 is very significant.The counter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clude:employment policy to ensure steady income;social security policy that cover insurance for industrial injury,serious illness,endowment and legal aids;education policy;labour union policy to ensure migrant worker’s benefits.Keywords:Zhongshan cityMigrant workerIntegrationPolicy supply【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34-04农民市民化不仅是农民实现自身身份、社会角色和职业方面转变的过程,而且还是关系到现代化的进程。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农民市民化至关重要。

但目前,与全国情况大致相同的是,中山市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度总体上很低,基本上处于经济层面的适应,即城市对农民的经济吸纳。

农民工城市融入度低原因复杂,当中,政策性壁垒是一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研究中山市外来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支持系统,以政策供给促进农民市民化,以农民市民化促进中山市现代化,意义重大。

1.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供给现状中山市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变迁与成熟,是与中山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流入的不同时期的情况相联系的。

现有的政策都是在以前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和发展起来的。

1.1就业政策:多元、积极与开放。

消除政策壁垒,保障公平的就业权利。

中山市摒弃了原来把农民工当做“外地人”的偏见和歧视,根据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制定频布积极与开放的融合政策,如《关于推进城乡居民统筹就业工作的意见》(2006),市政府发出《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再业工作的通知的意见〉的通知》(2006),对农民工实行与城市居民民同等的就业政策,把农民工纳入中山市就业规划。

别外,《印发中山市户籍迁移若干规定的通知》(2006),《关于解决代耕农问题的意见》(2004)、《中山市技能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2005)以及认真贯彻省《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入户城镇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解决特殊农民工群体和优秀农民工入户中山等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走在全国的前例。

采取积极情施,突出就业服务。

中山市城镇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开放。

对求职登记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提供指业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

《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意见》(2006),对农民工进行岗前教育培训。

《中山市城乡居民统筹就业政策实施办法》(2006),规定凡与本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签订劳动合同,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外来在职员工给予职业培训鉴定费用总额50%补贴。

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

一直以来认真执行《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2005)。

根据《中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职业介绍机构管理的规定》(2008)、《中山市职业介绍机构服务规程》(2008),清理整顿全市的职业介绍机构,保障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展开与外来劳动力输出的劳务合作。

目前为止,中山市已与14个省,46个县市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全市120多家企业直接与当中的部分县市建立劳务对接关系,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和规范就业。

1.2权益与社会保障政策:维护与扩展。

在原有的防范型的管理体制下,农民工被当成了中山城市发展的障碍与社会问题的来源,在政府层面,缺乏对农民工权利特别是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

但是随着政府对农民工问题认识的加深,中山市政府认识到农民工权益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在政策措施方面主要有:1.2.1建章立制,遏制拖欠工资。

根据《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省建设厅关于印发〈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通知》(2005)、《中山市用人单位实行欠薪报告规定》(2005)、《关于加强我市企业工资发放管理的通知》(2006)、《关于公布中山市二00五年度部分职位(工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介位的通知》(2007)、《关于调整我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2008)的相关规定,加强劳动监察和清理整顿工作,打击拖欠民工工资,在全市范围建立并运行建筑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及工资支付担保统筹管理制度、企业工资支付信用制度、企业拖欠工资情况通报制度等企业工资支付管理机制。

1.2.2提供失业保障。

《关于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发放问题的通知》(2005)是为农民工提供失业保险的主要依据。

且连续缴费满一年以上的农民工,可申请领取失业保险一次性生活补助费,按失业前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2%发给。

1.2.3将农民收费向地方财政供给转变。

以往向农民工收取的治安管理费、出租屋治安费等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已取消,代而取之的是建立起以地方财政供给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

这方面中山市主要的政策供给是《关于中山各镇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的收取和使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中山市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税费财务收支管理实施细则》(2006)。

这说明中山市正在努力探索政府承担相应财政责任,使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机制。

1.2.4在社会保障方面,逐步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纳入到中山市社会统筹。

中山市政策规定各类用工单位都必须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做好农民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的扩面工作。

1.3社会治安政策:管理与服务。

大规模的外来人口涌入给中山市社会治安带来压力,同时也是对中山政府的考验。

中山市在外来人口剧增的情况下,理清思路,对外来农民工的社会治安实行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政策。

1.3.1组建专门机构。

已成立了由2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副市长担任组长。

组建了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专职管理机构——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

各镇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成立了办公室,建立了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及时分析研究并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1.3.2建立了市——镇(区)——村(居)三级服务管理体系。

截至2007年6月底,各镇区除全部成立流管办、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外,管理服务站增加到215个,专职综合协管员扩充到1456人,专、兼职总人数突破2700人,三级管理组织机构基本完善,工作基础得以夯实。

1.3.3确立“以屋管人”的工作思路,将出租屋作为加强农民工管理的突破口。

一是强化源头管理,落实出租户管理责任。

政府制定相关的措施和规定有:《中山市出租屋租赁登记规程(试行)》(1997)、《中山市出租屋管理综合责任书》(2003)、《中山市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试行)》(2003)。

根据这些规定,落实出租户的安全、消防、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二是规范考核。

把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作为各镇区综治考评的重要内容,主要依据是《中山市镇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年度考核评比标准和实施办法》(2006)、《中山市镇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工作检查考核实施方案》(2006),以此规范镇区管理服务行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落实经费保障。

(中山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协管员管理暂行办法)(2006),对出租屋税收数目、税收分成比例、管理工作经费的来源和使用等都作了清晰和合理界定。

2006年此项税收突破了3000万,提高了镇区工作积极性,使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1.4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同城待遇”兼有扶持。

无可否认,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中山市已经探索出一套既有特色,又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该套管理模式作用的有效发挥得益于中山市在政策上的正确贯彻与创新。

除了《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2005),另又制定了《中山市16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2005),使大部分暂住儿童与本地儿童一样,享受到了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此举在全国开了先河,填补了我国城市人口管理中的一个空白——外来儿童的登记管理。

这些政策的另一重要作用是落实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

目前中山市的教育附加费一部分经费专门用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对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同时又积极扶持创办了一批中、低收费的以农民工子女为主要生源的民办中小学。

据教育局2006年开学初统计数据,中山市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共招收132995名农民工子女,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35 6%,其中公办学校解决了60236名,占4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