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材料一:读懂诗歌诗歌阅读做到三步:读懂文本精准审题规范答题。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写,怎么写的。
弄懂这三个问题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骤:(一)看诗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意象(五)看情语(六)看手法(七)看尾句(八)看题干(九)看题材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回看高考2004《征人怨》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7 鹧鸪天·送人2008 登金陵凤凰台200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2010 送魏二2011 春日忆李白2012 梦江南2013 醉眠但是,另一类诗歌的标题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诗歌的内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例如:《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标题是“观书”,内容却是“观塘”,两者之间有何联系?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就是说有些诗歌的标题和内容貌似无关,其实是借助了某种手法曲折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2.要带着对标题的提问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感情。
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知人:再如论世: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如果考查的诗歌作者是我们不太熟悉的诗人,那么就只能通过注释和正文来把握了。
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和难懂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注释的主要作用有二:一、降低难度;二、暗示情感。
如介绍作者是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若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怀乡思人之情;若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
提示:1、常见意象的内涵要搜集整理,学生一定要熟悉。
2、在读诗歌时,一定要强化学生圈划意象的阅读习惯,并且简单写出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情感词是反映作者情感的最直接体现。
不仅要看作者直接抒发的情感,而且一些意象的修饰词也应该属于情感词范畴。
举例(2014湖北卷)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圈画出诗歌中的“情语”,及“变相”的情语体会诗人的情感。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
通过训练,培养出学生对于手法的敏感度。
一些常见的手法在读诗时,就能反映出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
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其实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当然还有其他不等。
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花心思,导致我们的命题者也不得不在尾句上动点脑筋了。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
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有时候,诗歌上面的总题干也含有有效信息,不能忽视。
如,“阅读下面一首晚唐诗”,可能就包含了哀叹唐王朝式微,痛恨统治者荒淫无道等情感。
如,“阅读下面一首南宋词”,可能就包含了抗金报国的豪情,国土沦丧的悲痛等感情。
(11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附:(1)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2)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
(3)山水田园诗主要思想感情: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仕途的厌倦,怀才不遇的苦闷;B、对宁静平和的归隐生活的向往,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F、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G、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H、从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物外的情趣。
(4)咏物诗的思想情感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5)闺怨宫怨诗表现的思想感情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2、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3、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4、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5、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6、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6)送别诗的思想情感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若失。
情感2: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情感3:情深意长的勉励,劝慰中带着难分难舍情感4: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
情感5: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情感6:表明朋友间的友谊深厚。
赠汪伦李白情感7:诗人如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坷,其送别诗常包含个人的身世之感。
(7)咏史怀古诗常见主题归纳: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国运衰微3、抒发爱国情怀4、评价历史是非5、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6、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借古讽今:借前代统治者骄奢淫逸或穷兵黩武招致灭亡的史实来告诫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
怀古伤今: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时代的关切、热情、不满或警戒。
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或对比点,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面已。
最后小结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骤:(一)看诗题明确写作内容分类别(二)看作者知人论世(三)看注释抓暗示信息(四)看意象把握特定含义(五)看情语圈划情感关键词(六)看手法常见手法的敏感度(七)看尾句卒章显志(八)看题干借题解文不遗漏任何有效信息(九)看题材了解各类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