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第一课)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第一课)
季节 内容
秋思 借助题目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学习目标:读标题,品诗歌
古人云:“题者,额 也;目者,眼也。”
标题犹如诗歌的一扇 窗,打开它,有助于 我们品读诗歌。
说一说:标题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⑸“官满”句:这句说,官满卸任后,只有书 籍了。
⑹晓角:古代军中报晓的号角。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作品译文 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 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现在冒着边关 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此去就 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 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表现出新媳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心情?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1、舅姑:公婆。 2、入时 :合乎时尚。无:疑问词“吗”。 3、张水部:诗人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考试将近,诗人担心自己的作品不符 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 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征求张大人 的意见。
切忌思维固化
如:杜甫草堂生活为界,之前他经 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又经安史之乱杜; 到了成都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前后作品内容、 风格的差异。
例(20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手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愤》
《念奴娇·赤壁怀古》
羁旅之情
愤懑之情
技巧: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咏史怀古、
等等
读标题,明形象
【2014年高考题】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隐者形象:隐姓埋名、远离闹市、家 住远山、生活简朴、精神高洁、志趣 高雅、不为世俗所困、心境平和
2. 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读懂诗歌 之品读标题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1、舅姑:公婆。 2、入时 :合乎时尚。无:疑问词“吗”。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 “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 亦隐也。
读标题,明形象
【2012年高考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登 高》
《夜归鹿门歌》
《马 嵬》 《旅夜书怀》《积雨辋川庄作》
事件
《蜀 相》 《归园田居》《卜算子·咏梅》
《书 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标题可以告诉我们诗歌情感、技巧
《绝 《登 《 《 《书
句》 将进酒 《春江花月夜》
高》 》
《旅夜书怀归》田隐《园《、之积夜喜情雨归欢辋鹿川门庄歌作》》
》 《归园田居》《卜算子·咏梅》
3、读懂诗歌 之关注注释
从背景切入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特定 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 代的印记。因此,欣赏古代诗歌不能不 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 景。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会对一 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 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 风云变化,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 旨。
•请从表现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 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 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 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 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 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 之情。
注解是对诗歌的较好补充,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诗 歌。我们读时,就要分析注解起什么作用。我们可以 把注解分一下类:
(1)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要暗示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思 想内容。
(2)交代作者的情况。作者的情况为我们理解诗句的主 旨和风格有较大的帮助。
(3)对诗句作注解。诗句的注解往往是诗中我们难以理 解的,我们可把它带入诗句,来理解诗句。暗示意境。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
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点绛唇 越山见梅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 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 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注释(1)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 (2)横笛:暗指梅花落。
这首诗通过描写在凄寒的夜色中的一株 瘦削的素梅,表达了作者仕途坎坷、无 人赏识、内心愁苦、孤寂的情怀。
(4)介绍典故。有些诗歌往往用典来增加诗歌的内涵。 大家最熟悉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多处用 典,注解就对它作了很好的解释,我们就可根据这些 很好地把握诗句,理解主旨。
(5)介绍别人评价。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必须确立“注释必用”思想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问】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 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 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 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标题可以提示我们: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 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 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 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 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注意:概括只为一大致倾向而非全貌,切勿以偏概全
例1(2007·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 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 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你读出了什么呢?联(系情感作)者注释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 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 凄凉。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 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
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 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 (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 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 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 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 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 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 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什么是诗?】师338页,生171页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景物
有许多作者的生平,我们不了解,虽 给我们做题带来些困难,但我们还可以 从诗歌中找相关的信息。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孟)郊寒(贾)岛瘦
1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 简要分析。(3分)
⑴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⑵宰:主管。西畿县:唐长安西边的一个县。
⑶“三年”句:这句说,邹明府为官清廉,在 任三年连骑的马都没有吃肥。
⑷“债多”句:这句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 只好把佩剑买了。“债多平剑与”,《嘉靖宁 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 从《全唐诗》本。
例2(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 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 盾? 为什么?(4分) •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 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 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