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的切题点 1应和城市发展历史 自民国中期,铁路确实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和人口的迁徙。 不过铁路对新移民的引入效应极其有限,开埠伊始淮河铁 桥的建设,主要是拉动了水上运输。截至抗战移民和物流 都是以淮河漕运为主,直到王安忆的蚌埠回忆录,70年代 的上海知情往返五河还是坐船。因此主体还是渔民传承的 码头文化,而不是铁路造就的现代移民。一般来说铁路拉 来的城市,以火车站为中心,但是火车站往北就很郊区了, 直到本世纪初,蚌埠的市中心淮河路二马路依然靠近三个 码头,朝阳路也于80年代承接了水运工业建材的便利。 2应和市井文化 3与当下年轻人的文化爱好有关 就像武侠小说一直在年轻人中有市场一样,中国人的英雄 主义往往寄托在江湖道义之上。 另一方面,出身于蚌埠的足球运动员——李毅,也被作为 中国年轻人中“屌丝”文化的代名词。随着这种青年亚文化的 逐渐成熟,近期还出现了著名的“帝吧出征”事件反映出了即 便自称“屌丝”,但是年轻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后现代的表 达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关爱。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夏之兴也以涂山”(《史记》),明确指 出了涂山是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文化的诞生地。 《左传》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 万国。”从涂山里走出 “华夏”二字便成了代表整个国家的名称, 华夏族也就成了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所以应 当说蚌埠这块土地是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地之 一。
综合考虑,以上“殿堂级”文化过 于脱离当下蚌埠发展的现状, 与蚌埠市民生活相去甚远,而 且与小吃街这样的业态相关度 也较低。
其次,在城市的形象建设和旅游文化产品 上缺乏特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标识。大禹文化、 双墩文化、花鼓灯艺术等没有加以整合浓缩形 成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标识,从而没有能够融会 贯通在新规划建设的城市标识、城市主体色、 城市景观设计等城市整体视觉形象中。地域文 化在旅游产品的转化和创新方面也不够多样与 充分。——《蚌埠提炼地域文化元素 城市“颜 值”彰显地域内涵》蚌埠文明网
码头文化 核心:快意恩仇
说起蚌埠,惯常的说法是:这是一座火车拉来的 城市。极言它的交通便利。其实,除了铁路交通, 淮河航运也是它的优势,几十年前,淮河之上, 千帆竞技的场景随处可见。铁路也好,航运也罢, 货物集散的地方最易滋生的是码头文化。 要谈蚌埠人的性格,这个就不得不说。 码头文化的特点,有人总结说,一个是吸纳意 识,一个是过客心态。吸纳是就积极的一面说, 能包容,善汲取,对新鲜事物,拥有一种海纳百 川的姿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百货大楼东侧有 个港台街,专卖新潮服饰,从名称上就能听出它 的自信。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条百米来长的街 巷吸引了周边很多城市里赶时髦的人。于是,蚌 埠又有“小上海”的美称,步伐紧随时尚最前沿。 过客心态是就不好的一面说。因为整天面对的 都是来来往往的过客,人与人之间缺少多次博弈 的过程,做的大多是一锤子买卖。能蒙则蒙,能 骗则骗。当年二马路小商品批发市场里,商贩们 面对零散客户就是这种心态,销售如同施舍,那 叫一个不耐烦。 曾经问过一个搞民俗的人,为什么蚌埠人那么爱 吃、那么讲究穿?他说这跟蚌埠所处的地理位置 有关。虽然大禹治水的故事传了几千年,但是淮 河以前从未被真正治理好过,不然建国初就不会 有伟人专门批写“一定要把淮河治好”了。洪水 一发,淮河两岸的人就得外出逃荒,即便不逃, 也会损失惨重。
概念探索
双墩文化
双墩新石器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 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划符号,所包含的内容 之丰富是同时期任何遗址所无法比拟的。仅 就已知的内容看,有山川、河流、太阳、动 物、植物、房屋等写实类刻划,也有猎猪、 捕鱼、网鸟、俘鹿、种植、养蚕、编织、饲 养家畜等生产生活类刻划,以及记事、记数 等几何类刻划符号,内容涉及双墩人的衣食 住行以及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几乎涵盖 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堪称 原始社会的“档案馆”。
码头元素
码头元素
存了点家产,怎么办?只好吃了,穿了,用了。 攒着、积着倒成了最不明智的选择。这是历史积 淀下的生活传统。一旦吃穿之风形成,再加上相 互攀比,就益发如此了。 所有这些特征经年累月沉积在市井文化里,对 人的性格影响至深。 因为见多识广,于是会生出一种豪气,对什么 都不在乎,对什么都存着一丝不屑。犹如皇城根 下的老百姓,开口闭口自会露出一份姿态。“可 是滴该”“算熊”“老B啥该”“不尿你”“你算 老几”“就你吊能台”。 除了豪气,还有些痞气,曾经流传过一个顺口 溜:“淮南偷,蚌埠抢,阜阳没有……”八九十 年代,社会治安很糟,抢劫偷盗时有发生。人们 见怪不怪,对江湖“黑话”倒是津津乐道。像 “给几毛钱花花”“这人太不町了”“放爪子” 等等。 如今无论冬夏,大街上经常看到睡衣党,羁拉 着拖鞋,叼着香烟,脖子上晃着手指粗的金项链。 悠然自得地走着逛着,全然不顾别人的眼神,完 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有人说这是“乌浪神”, 其实不然。你可以讨厌,可以旁观,但这就是市 井生活。 蚌埠人可爱的地方当然很多,他们坦诚,直白, 有一说一,他们热情好客,都是讲究人。就连 “续茬口”这样的事也很少遮掩,朋友聚会,经 常能看到“二嫂子”的身影。你要是把蚌埠女孩 惹毛了,她立马劈脸呼你,毫不含糊。 这是一群从码头上走来的人,他们胸怀宽广, 又有些粗俗,他们精明强悍,又带着痞气,他们 直爽好客,又吊儿郎当。
大禹文化
夏朝是中华民族第一个王朝,它的缔造 者禹和启皆出自以涂山为中心的蚌埠地区。 蚌埠是我国中华民族原始社会最后一个 首领大禹的第二故乡,是他结婚、生子、会 诸侯的地方,蚌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 启的家乡和诞生地。
花鼓灯艺术
中匡民间歌舞,花鼓灯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是淮河文化在歌舞方面的集 中体现,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音乐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 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自古及今,花鼓灯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 象出现,屹立在世界音乐舞蹈文化之林。二○○六年,花鼓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走访和调研,沈姮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 看,蚌埠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提 炼与利用,大禹文化、双墩文化等相关文化资 源目前对于老百姓而言只是概念,从城市的形 象识别等具体的角度方面感受不到这种地域历 史文化的存在。目前的蚌埠尚未形成一个具有 广泛认知度和认可度的典型意义上的地域文化 与城市形象,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低。 沈姮认为,目前老百姓对本 土文化的认知 度还是偏低的。大禹文化、双墩文化等目前很 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文化概念,没有及时加以提 炼浓缩,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通 过特定的色彩、图案等形成具有地域性的文化 符号,使得地域文化难于宣传,老百姓难于认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