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与人生》
题目:《李清照的词与人生轨迹》
论文摘要:在浩瀚如烟的中国历史中,李清照以一女子之身跻身于中国“一代词宗”,可见其诗词成就之大非同一般。
影响其成就的既有她家中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有后来国家动荡的大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她在文学史上的第五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关键词:词风,人生轨迹,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泱泱中华民族,悠悠数千载文明,在三千年诗史上,出现过灿如星群的诗人。
若要说女诗人,可谓太少了。
若要推中国古今第一才女,大约非李清照莫属。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为“济南二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是宋代婉约派词人中成就最高者。
沈谦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梁衡先生誉之为“乱世美神”。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女时代,少妇时代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
其诗词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
不难看出,李清照生活历程的三个阶段与词作的三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
因此,我们姑且就以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所示的三个阶段来探讨词作内容格调。
一、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北京大学里边担任教授,李格非后来还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清照的母亲是宰相王珪的女儿,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从小就受到了专门的文化教育,才学出众,知识精深。
诗词歌赋、
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李清照在一个学识渊博、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她的少女时代充满着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这一时期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其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活泼无忧的,词境也充满了乐趣。
因此在她的词作表现出了对生活极大的热情,抒发了少女无忧无虑的欢乐情怀。
作为花季女子,李清照也抒发了青春少女常有的那种无可名状的惆怅,表现了闺房少女对时光的敏感,其中寄托着淡淡的闲愁。
如她的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采用两问两答的形式,极为鲜明地表现闺房主人在“海棠依旧”的情况下所体察出来的“应是绿肥红瘦”的愁绪,“试问卷帘人”则直接表现了女词人对海棠花的殷忧之情、惴惴之心。
词人意念之中“应是绿肥红瘦”,更鲜明地映射出词人心中对风雨无情、百花怎能永驻的伤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无限凄婉。
这类作品还有《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词中借春归燕回、生命复苏,衬托了闺中少女寂寞惆怅的情怀。
又如她写的《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依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清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这首词表面上和《如梦令》一样都是伤春之作,伤春不同于惜春,惜春是惋惜春天的消逝。
伤春,则是由于春天的到来而伤感,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本应该是心情舒畅,不料词人却躲在帘幕重重的深闺之中,“依楼无语理瑶琴”默默无语,落落寡欢,内心是何等的孤独和凄凉。
二、少妇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
婚后的李清照成了赵明诚的知音和合作者,被人誉为“神仙眷侣”。
新婚之初的一二年,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并。
此时的李清照自视甚高。
这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写的应该是她结婚以后的事情了。
你看,春天的花开得多漂亮啊,鲜红鲜红的,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李清照忍不住买了一枝最漂亮的来插在头发上。
女为悦己者容啊,戴花总不是为了自个儿照镜子孤芳自赏吧?还得给人看哪!给谁看?当然是给她的丈夫赵明诚看了。
怕丈夫说自己不如花好看,就故意把鲜花斜斜地插在云鬓上,在老公面前扭过来晃过去,一定要老公说说看:到底是老婆漂亮,还是花儿漂亮?虽然词里面没有说赵明诚怎么回答她的,但是
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看着这样娇滴滴的美女妻子,那赵明诚还不酥了半边骨头去?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但随着官场的变动和时局的动荡,这种世外桃源式生活也被打破。
宣和三年(1121),朝臣们大约又想起了明诚,于是,被遗忘在青州角落里的明诚接到圣旨,出守莱州。
此后,清照独居青州,空闺独守,寂寞难耐,思夫之情日益深浓。
于是,一系列抒写离情别绪、闺怨相思的词作,如潺潺清泉,源源不断从她笔端流溢出来。
看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
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三、中年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当时社会矛盾、民族危机不断激化,金兵大举南下。
1127年,徽钦二帝被虏北去,北宋就此灭亡。
赵构南渡,偏安于东南半壁。
从建炎元年开始(1127年),李清照也经历了多年的辗转流亡生涯。
在李清照的情感领域中,家国乡愁是一个碰不得的、浸满了泪水的话题,一提及便“欲语泪先流”。
她著名的《声声慢》一词中清晰可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词中的愁再也不是闺中女子的莫名闲愁,也不再是苦涩中夹着甜蜜的思念,也不是一般的家国乡愁,而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出的带血的悲愁。
满目凄风苦雨,满地憔悴黄花,雁鸣依旧,但故园缈邈、亲人难觅。
这是痛到极致的人生之愁,一种永无尽期、永难解脱的愁。
这种已经不能用一个“愁”字概括与描述的心境,不再是对某一件两件事情的悲伤,也不再指向某一种具体的灾难和打击,它包容了人世间一切的大苦大难、大悲大愁。
通过领略才女李清照的诗意人生,细细品读李清照的词,我们可以感受其作
品中蕴含的真挚的情感。
我们不难发现她是率性的文人,她往往会将内心世界坦陈在作品中,所以不同时期她的词作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格调。
结合她的生平,来研究她不同时期的词作,我们就能深入探求到李清照的内心情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