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性高洁词如其人_从李清照的词看其人格魅力

品性高洁词如其人_从李清照的词看其人格魅力

2005年第21卷第3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1 N o.3 2005 (总第81期)JOURNAL OF NUC(Soc i al Sc iences)(Sum.81)文章编号:167321646(2005)0320021203品性高洁 词如其人从李清照的词看其人格魅力Ξ田俊萍(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1)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清照词的研究不论是其思想性和社会意义,还是艺术性、比较性、全面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拓展,这就足见其不朽的魅力所在。

本文试图从她的创作中欣赏到这位伟大女词人的人格魅力高洁、自尊、自强的性格和品质。

关键词: 李清照;词;高洁;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 I222.8 文献标识码: ANob le a nd Uns ullie d M o ra l C ha ra c te r S how e d in L i Q ingzha o’s C iPersonal Char m Seen from L i Q ingZhao’s W o rdsTI AN Jun-p i ng(College of che m istry and Biology Eng i neer i ng,Ta i Y uan Un iversity of Sc ience and Technology,Ta iyuan030021,Chi na)Abstract:For a long ti m e,people have deeply explored and expanded L i Qi ngzhao’s c i,e ither fro m ideolog ical con ten t and soc i al effect,or fro m aspects such as artistry and co m parability,wh ich shows her i m m ort al char m.Th is text atte m pts to apprec i ate th is great wo man’s personal char m fro m her creation-noble and un sullied,self-respected personality and quality of i m prov i ng herself.Key words:L i Qi ngzhao;c i;noble and un sullied character;personal char m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谭玉生说:“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①将她在词坛上的位置同李白在诗坛上的位置相提并论,我们在品评她的词的同时能够从中欣赏到这位女词人高洁的品质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李清照的词根据她一生的经历和遭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她出生在上层官僚贵族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吏,是一位金石学家,也喜欢作词,她前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学术、文艺空气浓厚的家庭环境中,生活是闲适美满的,所以她前期的词极清丽、闲雅,内容限于闺情生活。

她的这样的生活随着金人的入侵北宋王朝的灭亡而结束。

南渡后,丈夫病死,过着孤寂、凄苦、颠沛流离的生活。

所以,她的后期词作主要抒写自己的愁苦,然而其中写国破家亡、离乡别土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主要是歌咏自然,抒写离愁别恨的闺情生活的,极脍炙人口。

如: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潭鸥鹭。

(《如梦令》)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②这两首小令是歌咏自然的,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放纵,一回晨起对话,描绘了一个朝气蓬勃、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少女形象,表现出对自然景物、出游及季节转换的留恋喜爱之情。

自然景物和季节的转换在诗人的心灵中经常引起一种留恋、怅惘的感情,是一种对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

前一首,主人公已经乘着未尽的酒兴与游兴,把小舟荡入“藕花深处”,却还“争渡,争渡”,直到惊起一潭鸥鹭才罢。

在这里,“少女”、“藕花”、Ξ收稿日期:2004211202 作者简介:田俊萍(19702),女,山西祁县人,讲师,从事专业:语文教学。

“鸥鹭”相映成趣,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副生动有趣的写意水墨,这境界是多么的美好、迷人。

作者通过“沈醉”、“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一连串的描写,步步推进,把一个少女的嬉戏写得酣畅淋漓,引人入胜,充分展示了生活的美好。

后一首,女主人公对睡前自然天气的感受,经过一夜沉睡早晨慵懒在床,通过急切的一问一答,寥寥几笔,强调“海棠依旧”再不可能,传递出少女对“绿肥红瘦”的感伤,女词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和无限惜春之情跃然纸上,真是怜红惜翠,一咏三叹,令人哀婉。

李清照前期的另一部分作品是抒写离愁别恨的。

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②。

(《碎花阴》)这首词描写了这样一种相思之苦:重阳佳节,更加怀念远别的丈夫。

女主人公独自在闺中伴着炉香消磨了漫长的白日,又在小院饮酒赏菊挨过了黄昏,当她百无聊赖地袖盈菊香转向帘内时,一阵西风吹,顿生怜花惜己之情,思念使得“人比黄花瘦”。

词中以“西风”、“黄花”和一个“瘦”字形容相思之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象表达了词人爱之深、思之苦,用曲折含蓄的手法,大胆、真实表露了自己的爱情。

这一时期表现离愁别恨的词作还有《一剪梅》(红藕香肠玉簟秋)、《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等,对于离人情思的刻画是非常深远感人的。

这里边体现了一种对于亲人的真挚的爱,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深刻怀恋。

前期作品中除了以上所述集中表现对自然及亲人的爱惜之外还有另一种风格及内容的词作,使人从中看到她性格中自尊、自强不断追求的一面。

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②这首词,作者一改以前词的婉约,以豪放清逸的意境,刻画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她梦想摆脱冷酷、黑暗的现实驾着浪漫的帆船,驶飞到天上的“帝所”。

当天帝问她:“你希望什么呢?”词人答到:“人间的路漫长无尽,而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我在这狭窄的樊笼里只不过创造一些惊人的诗句,这是多么地浪费生命啊!我渴望进入一个更加美丽壮阔的世界。

”可见她是怎样顽强地追求着心中的理想,是那样的执着。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能这样就不能不让人更生几分敬佩。

上述表现她对自然景物的赏惜及对亲人的离愁别恨的前期作品,风格清新明朗,虽然写了离愁别恨,但并不庸俗。

词中对真与美的歌咏,对夫妻间真感情的大胆表露,对美好理想的顽强追求,给人一种拂拭灵魂尘埃的清新感觉和高尚的、纯洁的感召,体现出高雅、傲岸、自尊、自强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所有这些对于生长在那样一个封建王朝贵族家庭的她能超脱于政治斗争之外并能摆脱一般贵族世家子弟所追求的庸俗的生活情趣而在词中洋溢着对美与真的追求尤显可贵。

事实证明,她同她的词都获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颂扬。

李清照后期的词不仅带有时代的特征,而且反映到她的作品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概括力随着国仇家恨的加深也是不断发展的。

南渡后,她因国破家亡,一方面悲痛个人幸福的毁灭,同时更感慨故国旧家的沦陷。

所以,孤独忆往的伤感之作成为她后期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个人身世之感,更有国破家亡之恨,个人的不幸和民族的灾难凝结在一起,构成了内心复杂尖锐的矛盾。

她的词写出了千千万万爱国人士的心声和抗争精神。

我们从她后期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我们首先看她一首《武陵春》,这是她绍兴五年避难金华时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②。

首句“风住香尘花已尽”写美好故国家园的丧失,次句“日晚倦梳头”,形象刻画了心情的恶劣。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凝炼概括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给词人造成的心灵惨痛。

下篇作者虚拟了前往金华胜地双溪荡舟的愿望,但立刻作出否定,用舟轻托愁重,把沉痛的心情,沉重的愁恨,表现得极为真切。

《声声慢》是公认的李清照的代表作,写出了她南渡之后寂苦无依、走投无路的处境和欲说还休的国难家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②这首词揭示了词人深刻的内心世界。

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连十四个叠字,像一串感叹,细致入微地表现出词人的精神面貌。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心灵的凄苦程度更加一层,这时候作者便想极力排解这一心境,于是“饮酒、看雁、赏菊”而这一切不但没有消减苦痛反而更牵动了无限的乡思,增添了悲苦,这时词人22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发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日子多难捱啊!更令词人难于忍受的是,终于挨到黄昏,偏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打在梧桐树上,也打在千疮百孔的词人心中,何等凄苦。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文一层进一层地把女词人激切悲愤的心情入神地表达出来。

这首词表达的虽然低沉些,但却表达出时代的愁苦。

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除表现国破家亡的愁苦之外还表现出明显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们看她的一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耳,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②。

这是一首咏元宵佳节的词。

南渡前,北宋王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汴京举行盛大的灯会,届时灯火辉煌,繁华鼎盛,闺中妇女也可以在夜间上街观灯,所以这个节日对妇女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南渡之后,词人常以此情此景寄托对故国家园的怀念。

词的上片刻画出词人遭受国破家亡颠沛流漓之后,在元宵佳节消受不了异地他乡的欢乐的情景。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结束了前面“落日融金,暮云壁合”“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良辰美景的描写。

“次第岂无风雨”写出了阴晴难定,好景不长,这是对她走过的坎坷辛酸的人生道路的总结,也是对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国家的担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