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请见.(xiàn) 木铎.(duó) 长沮.(jù) 桀溺.(nì) 耦.(ǒu) 执舆.(yú) 耰.(yōu) 怃.(wǔ)然 荷.(hè)蓧.(diào) 芸.(yún) 黍.(shǔ) 食.(sì)之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桀溺(“桀”,通“杰”)(2)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德政,名词)怀其璧,从径道.亡(小路,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法令制度,名词)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动词) (2)食⎩⎨⎧杀鸡为黍而食.之(拿东西给人吃,动词)食.而不知其味(吃,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动词)(3)之⎩⎪⎨⎪⎧从者见之.(他,代词)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是鲁孔丘之.徒与(的,助词)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动词)之.二虫又何如(这,代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指妻子的父亲(2)明日..,子路行以告 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3)不仕无义.. 古义: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今义:没有义气(4)君子之至于..斯也 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程度)(5)子路从而..后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欲洁.其身(使动用法,使……清白) (2)植.其杖而芸(使动用法,使……直立) (3)止.子路宿(使动用法,使……留下来) (4)耰.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 (5)子路从而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6)不仕.无义(名词用作动词,出来做官)(7)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废弃)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省略句)译文:(接舆)快步走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话。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译文: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3)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译文:早晨看守城门的人说:“(你)从哪儿来啊?”(4)子路从而后。

(省略句)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

[常识·速览][识作者]“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及其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辑。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晚年编定了《春秋》《诗经》等。

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

[巧识文]语录体散文集——《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语言平易雅正,隽永含蓄。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表现了孔子匡世济人的高尚情操。

孔子看到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痛心疾首,毅然决然走上了这条注定是悲剧结局的漫漫征途。

孔子改造社会的巨大决心和为此做出的重大贡献,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我们人生教育的最高典范。

[文脉·梳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见孔子——知己之遇2.沮、溺耕遇孔子——⎩⎨⎧辟人辟世不可同群3.楚接舆过孔子——欲言不得4.子路遇丈人——不仕无义5.子路宿于石门——知其不可而为之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文本·层析]1.文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接舆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2.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答案】儒家学说的支柱是伦理,试图用固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安定。

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子路说:“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朱熹说:“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

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徇禄也。

”儒家认为“行义”和“行道”是不同的,“行道在君,必在遇而后行;行义在我,遇与不遇皆然”。

3.节选部分塑造了孔子什么样的形象?是如何来刻画的?【答案】1.仪 封 人 请 见,仪地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曰:“君子之①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

”说:“到这个地方的品德高尚的人,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从 者见之。

出 曰:“二三子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后说:“诸位何患 于 丧 乎?天 下之无道也 久 矣,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长时间了,天将以夫子为 木 铎。

”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

”⎣⎢⎡请见(xiàn ):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

①之: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斯:这个地方。

何患:宾语 前置,“患何”的倒装。

何患于丧:状语后⎦⎥⎤置,“于丧何患”的倒装。

丧:指失去官位。

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常摇动木铎来召集百姓。

2.长沮、桀溺 耦而耕。

孔子 过 之,长沮、桀溺两人并力耕种(田地)。

孔子驾车从那儿经过,使 子路 问 津 焉。

叫子路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

⎣⎢⎢⎡⎦⎥⎥⎤之:那个地方。

焉:兼词,于何,在什么地方。

津:渡口。

长沮曰:“夫执 舆 者为谁?”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驭车马的人是谁啊?”⎣⎢⎢⎡夫:犹“彼”,⎦⎥⎥⎤那,那个。

子路曰:“为孔丘。

”子路说:“是孔丘。

”曰:“是 鲁 孔丘与?”(长沮)说:“这个是鲁国的孔丘吗?”⎣⎢⎢⎡是:代词,这个。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曰:“是 也。

”(子路)说:“是的。

”曰:“是 知 津 矣!”(长沮)说:“这人周游天下,他知道渡口在哪儿!”问 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问于桀溺:倒装句,向桀溺打听。

曰:“为 仲由。

”(子路)说:“是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桀溺)问道:“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对 曰:“然。

”(子路)回答说:“是。

”⎣⎢⎢⎡⎦⎥⎥⎤然:表示肯定,是。

曰:“滔 滔 者 天 下皆 是也,(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而 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 辟人之士也,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岂若 从 辟世之士哉?”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出世隐居的人呢?”(桀溺)耰 而 不辍。

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而:通“尔”。

谁以:犹言“与谁”。

以:与。

易:改变。

辟:通“避”。

耰(yōu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也指覆种。

子路行 以 告。

夫子怃然 子路走过去把(事情)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若失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 与 而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谁与? 天下有道, 丘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孔丘就 不 与 易 也。

”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而谁与:宾语前置,又跟谁在一起呢?而,⎦⎥⎥⎤表疑问语气。

与易:参与变革。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曰:“凤兮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兮! 何 德 之 衰? 往者不可谏,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挽回、改正了,来 者犹可 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治事务 者 殆而!”的人很危险啊!”⎣⎢⎢⎡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凤:这里比孔子。

谏:匡正,挽回。

追:改变。

⎦⎥⎥⎤已而:罢了,算了。

殆而:危险啊。

而,助词,啊。

孔子下,欲与 之 言。

趋 而孔子下了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开 辟 之, 不得与之 言。

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话。

⎣⎢⎢⎡⎦⎥⎥⎤趋:快步走。

孔子下:省略句,省略“车”。

不得:不能,没有办法。

4.子路 从 而后, 遇 丈 人,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 以杖荷 蓧。

子路问曰:“子见 夫 子乎?”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荷(hè):担,背负。

蓧(diào ):古代一种用来除草的农具。

夫子: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 杖 而 芸。

的拐杖插在田头而锄草。

⎣⎢⎢⎡孰:谁。

植:此处是插入土中,使其不倒的意思。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芸:通“耘”,除草。

子路拱 而 立。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止子路宿, 杀鸡 为 黍 而食之,(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见 其 二子 焉。

还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见(xiàn ):介绍、引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