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课时限时训练30

高三历史课时限时训练30

知识改变命运单元过关训练(九)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

”这一描述反映出( )A .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B .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C .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D .毛泽东有改革农村关系的意愿D [材料侧重表达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表述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故A 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为了改变材料所述现象,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故C 项错误;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 项正确。

]2.(2017·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

这反映了(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B [苏联就近对中图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 项错误;通过企业的空间分布,不难看出军用企业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安全,故B 项正确;东南(只涉及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在军用企业均是空白)工业体系完善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并无直接关系,故D 项错误。

]3.(2017·银川质检)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历史性变革”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故D项错误。

] 4.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C[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而材料提到仅“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可知三大改造已经完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错误;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表明中国打破对斯大林模式单一公有制的迷信,是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灵活务实政策,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是在1959—1961年,故D项错误。

] 5.1960年11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信中强调要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放手发动群众整风整社等。

这表明() A.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B.中央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悄然展开B[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呈现回升状态,与材料中“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不符,故A 项错误;1960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与材料中“强调要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相符,故B项正确;1978年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故C项错误;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6.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知识改变命运A[B项发生在21世纪初,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所以B、D两项与题干的时间要求不符;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故排除B、C、D三项。

198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后,原来体现“大锅饭”性质的人民公社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对基层政府进行了改革,A项符合题意。

]7.1980年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

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两厂不能横向联合反映了()A.企业没有自主权B.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C.市场竞争激烈D.政企不分B[材料未涉及企业自主权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可知政企分离了,故D项错误。

]8.(2017·德州模拟)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

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据此判断当时()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知识改变命运D.突破了姓“资”姓“社”思想束缚C[根据“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75号文件”特别强调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反映出仍有部分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这些表明改革仍然面临着阻力,故C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突破了姓“资”姓“社”思想束缚,故D项错误。

]9.有学者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B[“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毛泽东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B项符合题意。

]10.下表为1972—1988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A.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B .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8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C .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D .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C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故A 项错误;8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攻势,故B 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的发展,故C 项正确;70、80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D 项错误。

]11.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 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

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

“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A .②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A [经济特区主要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没有上海,故①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80年代,故②正确;1984年,开放上海等14处为沿海港口城市,故③正确;上海浦东开发是在1991年,故④错误;A 项符合题意。

]12.(2017·成都一诊)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

贯穿下图的主题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猪羊肥大赛黄牛 1981年蛇口标语A .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B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B[材料中的宣传画和标语主要是为发展经济而造势,并非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猪羊肥大赛黄牛”和“蛇口标语”都与实现现代化相符,故B项正确;“蛇口标语”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故C项错误;“蛇口标语”无法体现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

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

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

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

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

“文化大革命”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