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4)部限时针对训练历史第(18)期2015.11.24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测试内容:必修三测试时间:5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兴儒学。
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
这说明(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D.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2.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
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A.认为朱熹对儒学的弘扬超越了孔孟B.融合满汉文化以实现民族同化C.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D.弘扬理学并使之处于独尊地位3.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
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伏尔泰 B.杰弗逊 C.圣西门 D.卢梭4.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5.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
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
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6.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7.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8.“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 呎的小动物(注:指人类)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
’因此,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伏尔泰肯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 B.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情感和个性C.启蒙思想家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D.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启蒙运动的发生9.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代表,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
……(他)发起一套辩证科学……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因为它会为人生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A.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B.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C.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10.孟德斯鸠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一致的是A.“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D.“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11.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A.三权分立思想 B.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C.天赋人权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12.这些哲人,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
影响他们的主要应该是( )A.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C.达尔文的进化论 D.伽利略的实证主义13.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14.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
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15.魏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书在作者徐继畲被罢官后也被查禁。
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A.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B.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C.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D.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其归宿16.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全国……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
”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①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②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③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④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A.①②③B.①④C.②③④D.②④17.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箅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兰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这表明他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D.转变救国探索方略18.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在我国,则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
“且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据此分析,表明蔡元培推行军国民教育的目的是A.倡导军国主义B.维护军人政权C.鼓吹军人革命D.外收主权,内抑独裁19.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
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
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20.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21.《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被解破的标志是()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C.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22.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奖励的是对生命一个核心过程的研究——核糖体将DNA信息“翻译”成生命。
核糖体制造蛋白质,控制着所有活有机体内的化学D因为核糖体对于生命至关重要,所以它们也是新抗生素的一个主要靶标。
其实中国在建国后就对核糖进行研究,中国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这种成就是在下列哪个时期( )A.过渡时期B.十年建设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3.一战后,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创作了《荒原》。
诗人笔下的“荒原”,荒是水荒,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
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
这一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24.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
”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 )A.外资入侵的危害性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C.西方技术的先进性D.民生问题的重要性25.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长期“左”倾冒进B.具有时代性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D.缺乏连续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26、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5分)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