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限时训练(十九)(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A •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B •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C. 都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两次变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从体现,故C 项错误;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错误。
]2.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C [此时中国积极建设“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并不完全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可知,民生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工业建设占58.2%”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3. 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特别是1953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依据材料可知()A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B. 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 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 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D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还不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自由市场的作用,当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体现出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D项正确。
]4. (2018佛山质检)1955年3月,内务部、公安部联合下发通知,规定农民的迁徙已经不是自由的迁徙而是需要审批,能否迁徙取决于政府。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
这反映了()A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要求B. “大跃进”时期工业化建设的要求C. 构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要求C [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在农村,时间是1958年,且与户籍制度的变革关系较小,故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城市需要人口,应该是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而不是限制,故B项错误;由于我国模仿苏联要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对于人口等各种要素纳入国家的计划体制中来,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户籍制度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
]5.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图分析符合史实的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示以及抓住“ 1952—1960年”的时间信息。
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间段。
A 项“始终”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三大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B项“均高于”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工业产值得到大幅提高,但是农业产值并未得到大幅提高,其产值呈下降趋势,故C项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使工农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D项符合图示的信息,故选D项。
]6. (2018周口期末)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这表明当时的新中国()A •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B•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C •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D. 民众对改造积极性高C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故A项错误;1957年,“ 一五” 计划提前完成,中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一化三改造”,但是到1956年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超出原先设定的步伐,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缺乏依据,排除。
]7. (2018合肥质检)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 这一提法()A •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B •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C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 •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B [“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表明当时的经济体制不是单一计划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1956年中国完成了生产关系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展开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受历史限制,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还需要公有制和计划之外的有益补充,故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C项错误;全行业公私合营是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发生的,故D项错误。
]8. (2018潍坊模拟)1961年6月,商业部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小商小贩问题座谈会,决定把此前并入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小贩清理出去,让其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
这说明()A •中央政府下决心要割掉资本主义尾巴B. 个体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组成部分C. 对个体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步子过快D •党和政府要鼓励私营经济的稳步发展C [材料“决定把此前并入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小贩清理出去,让其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说明之前对个体商贩的改造速度过快,还存在问题,所以要“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故C项正确。
]9. (2018济宁模拟)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状况的结论是()A.三年经济困难造成经济巨大破坏B •追求高速度导致经济比例失调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D •压缩投资以实现国民经济调整D [根据材料中基本建设及生产建设等投资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I960 年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建设比例,主要是调整工农业发展的比例,故D项正确。
]10. 下表是1961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后两年补充计划的报告》部分内容。
此报告的批准表明当时()A .重工业投资建设趋于停滞B. 农业集体化运动深入开展C. “左”倾错误得到部分纠正D. 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C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重工业投资建设趋于停滞,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深入开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基本建设投资” “钢指标”“原煤指标”“粮食指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倾错误得到部分纠正,故C项正确;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1. (2018 日照模拟)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
这表明()A •“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B •农村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C. 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D. 农村经济形势趋于好转A [根据材料“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可知,中共中央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
]12. 下表是1975年江苏省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
表格中工业生产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大办工业、农业运动的开展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C. 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D. 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C [大办工业、农业运动处于“大跃进”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开始全面整顿,国家经济形势出现好转,与题干时间相符,故C项正确;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复苏,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 (2018上饶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材料二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材料三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原因。
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
(13分)[解析]第⑴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1840〜1949年中国城市化率数据变化分析可知,局部时段受制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战争影响有所波动,总体上不断缓慢上升;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城市化数据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一直偏低,但又在艰难之中缓慢上升;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可以得出上海等对外开埠城市以商业为主,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不足,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强侵略、近代中国长期战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