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金属的断裂过程
(4)解理裂纹扩展过程 • 解理裂纹形成后, 在晶粒A内部扩展只需要 克服表面张力,而表面张力数值较小,因此可以 迅速扩展,达到晶界; • 晶粒B的晶体取向与A不同,因此解理裂纹遇到晶 界后停止扩展,外加应力进一步增大,克服晶界 阻力,裂纹才能穿越晶界。 • 穿越晶界过程满足以下条件:B晶粒内仍沿着解 理面(001)扩展;转折的角度尽量小
41
思考题
1)叙述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的区别。 2)何谓拉伸断口三要素?影响宏观拉伸断口 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3)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出现沿晶断裂? 4)解理断裂河流花样形成过程的位错机制是 什么? 5)叙述微孔聚集型断裂裂纹萌生与扩展过程 6)查找文献,说明峰时效2024Al合金和 SiCp/2024Al复合材料断裂过程和断口特征
29
• 在晶界处,B晶粒内部的多个位置产生裂纹, 裂纹都在(001)面内形成,分别沿着 (001)面扩展
30
• 穿越晶界后,上述不同高度的(001)面上 有许多裂纹,当这些面上的裂纹相遇时, 中间夹着一层金属
• 这层金属受到很大的 应力作用,可以通过二次解理 或者切离方式断裂,从而 造成裂纹汇合,从支流变 成干流,形成河流花样
2)拉应力作用下,微孔沿应力方向伸长,形 成椭圆形(蓝);
12
3)随着椭圆增大,质点 面上的承载面积减小, 变形逐渐集中到质点 面上,在此处形成水平 椭圆,得到颈缩区域 (阴影线区域)
4)阴影线区域类似于颈缩后拉伸试样,发生 切离断裂,微孔聚合,形成宏观断裂裂纹
13
• 讨论: “ 2)拉应力作用下,微孔 沿应力方向伸长,形成椭 圆形”过程决定了韧窝的 深浅; 抑制颈缩的能力决定韧窝深浅! “4)阴影线区域发生切离断裂, 形成宏观断裂裂纹”过程发生材料的切离,尽管材料内 含有第二相,在此颈缩区域,没有第二相的影响,类 似于纯金属。因此基体金属对断裂过程的影响主要通 过此过程实现; “4)过程”主要与微区切离过程,而与宏观变形能力 无关,因此宏观脆性材料也有可能产生微孔聚集型断 裂特征。如金属基复合材料。 14
举例:低碳钢的低温脆性
37
解理断口
38
39
6.4 沿晶断裂
1) 产生条件:晶界上有脆性第二相薄膜或杂 质元素偏聚。断口上形成具有晶界刻面的 冰糖状形貌
40
2) 脆性第二相引起沿晶断裂时,断裂可以从第二相与基体 界面开始,也可以通过第二相解理来进行。此时晶界上 可以见到网状脆性第二相或第二相质点; 杂质元素引起沿晶断裂时,晶界光滑,看不到特殊的花 样。 3) 穿晶断裂与沿晶断裂(微观) 特点:穿晶断裂,裂纹穿过晶界。沿晶断裂,裂纹沿 晶扩展。 穿晶断裂,可以是韧性或脆性断裂;两者有时可混合 发生。 沿晶断裂,多数是脆性断裂。
42
裂纹能越过晶界,“河流”可延续到相邻晶
粒内。 (b)扭转晶界(位向差大) 裂纹不能直接穿过晶界,必须重新形核。
裂纹将沿若干组新的相互平等的解理面扩
展,形成新的“河流”。
33
• 解理断裂强度 A)一个完整的解理断裂过程包含以下步骤: 位错运动形成位错塞积(σs)——解理裂纹 形成——解理裂纹穿越晶界( σ ) B)解理断裂过程能否进行取决于上述三个 阻力中的最大阻力 C)解理裂纹形成需要的应力<解理裂纹穿越 晶界的应力
34
• 考虑温度对σs和σb 的影响
σ 3 2 1 A 6 5 4 Tc
σc
σs
T
35
• 考虑温度对σs和σ 的影响 4:塑性变形,无解理 5 :塑性变形,无解理 6 :塑性变形,无解理 1 :塑性变形,无解理 2 :塑性变形,无解理 3 :解理
σ
3
2 1
A 6 5 4 Tc
σc
σs
T
36
• 材料的低温脆性 核心在于温度影响σs和σc
27
• 对 c 4G 讨论:
d
1)密排面的表面能最小,最容易产生解理裂纹; bcc金属产生解理裂纹还需要满足位错反应的几何条 件,仅能在(001)次密排面产生 G(单晶) 2)d大,晶粒粗大,容易产生解理裂纹。因此细小 晶粒能够强化金属,还能够韧化金属
3)解理裂纹的形成离不开位错滑移。
28
31
解理断裂的微观断口特征电镜观察 (1)河流花样 • 解理台阶,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形成河流状花样。 裂纹跨越若干相互平行的而且位于不同高度的解理面。 • 解理台阶是沿两个高度不同 的平行解理面上扩展的解理裂纹 相交时形成的。
晶界
•其方式为:切离断裂或 二次解理
32
晶界对解理断口的影响 (a)小角度倾斜晶界
21
(2)断口微观特征 • 解理面形成的每个小晶面都是穿晶断裂形成的, 在同一个晶粒内裂纹沿同一晶面发展; • 同一晶粒内部,界面不是一个平坦表面,而是 一系列晶面族,即位于不同高度的平行的晶面 构成 • 每个解理面上都能见到河流花样,发源于晶界, 中止于晶界 • 解理面附近的金属中能见到显著的塑性变形痕 迹,塑性变形量可达10%~15%。
3
• 断裂的基本类型
1、根据断裂前塑性变形大小分类:脆性断裂;韧 性断裂 2、根据断裂面的取向分类:正断;切断 3、根据裂纹扩展的途径分类:穿晶断裂;沿晶断 裂 4、根据断裂机理分类:解理断裂,微孔聚集型断 裂;纯剪切断裂
4
切离
5
• 断裂类型的划分一般从两个层次: 一是宏观断裂特征,如脆性和韧性; 二是微观断裂过程/机制
• 拉伸宏观杯锥状断口的形成 颈缩后,颈缩区域应力集中,变成三向应力状态, 且应力在中心处最大——微孔在中心处萌生—— 微孔在拉应力作用下从中心向边缘长大——达到 边缘时,应力变成平面应力状态,裂纹沿45度方 向长大,形成杯锥状断口
15
•微观断口特征
韧窝(等轴韧窝,椭圆形)形貌取决于应力状态 (1)韧窝形状 (a)正应力⊥ 微孔的平面,形成等轴韧窝; 拉伸试样中心纤维区就是等轴韧窝。 (b)拉长韧窝 扭转、或双向不等应力状态;切应力,形成 拉长韧窝; (c)撕裂韧窝 拉、弯应力状态;
23
•位错反应理论 位错反应,形成新的位错,能量降低, ∴有利于裂纹形核。 a (011 ) : b1 [ 1 1 1] 2 a (0 1 1) : b2 [111 ] 2 a a [ 1 1 1] [111 ] a[001 ] (1) 2 2 能量上: a a 2 2 2 2 2 2 2 2 [ (- 1 ) (- 1 )1 ] [ 1 1 1 ] a2 2 2 3 / 2a 2 a 2 因此反应( 1 )在几何上和能量上都 是满足的,可以自发进 行
26
nb 2 (1) 其中,n 2 L( i ) 2 L ( 2) Gb Gb L为位错塞积群长度
如果形成的位错塞积群 中心在晶粒中点, L=d / 2,(2)式变成: d 1 / 2 * d * n (3) Gb Gb 把(3)带入( 1)得到: 1 / 2 * d * b 2 Gb 4G c d c 就是金属中产生解理裂 纹需要的临界应力
举例:SiCw/Al复合材料的断裂分析 宏观脆性断裂,断裂应变小于1% 但微观上呈现微孔聚集型断裂特征 因此不能说微孔聚集型断裂一定为韧性断裂
6
6.2 金属的延性断裂
• 纯剪切断裂(切离)
一般发生在纯金属或较软金属中,如Pb-Sn金属中
单晶体:单系滑移,沿滑移面分离 多晶体:多个滑移系同时开动
微孔聚集型断裂过程中也会 发生切离过程
(3)危害: 不及脆性断裂 断裂前机件已变形失效
杯
9
• 微孔聚集型断裂机理和微观断口特征 1、断裂机理 (1)微孔形核 点缺陷聚集;第二相质点碎裂或脱落;位错引 起的应力集中,不均匀塑性形变。 (2)微孔长大 滑移面上的位错向微孔运动,使其长大。 (3)微孔聚合 应力集中处,裂纹向前推进一定长度。
24
• 新形成的a[001] 位错的可动性? ——a[001]位错布氏矢量从下向上,而在此动位错; ——后续位错反应不断进行,在交叉点处形成位错
25
• 解理裂纹形成的能量关系 解理裂纹一旦形成,位错塞积群b1和b2将会 消失,同时产生两个新的表面,位错塞积群 b1+位错塞积群b2——两个新表面,反应是: nb1+ nb2——nb( 形成的nb,能量是σnb) • 这部分弹性能转变成两个新表面的能量2γ : σ nb= 2γ
7
• 微孔聚集型断裂及断口特征 (1)断裂特点: 断裂前产生明显宏观变形;过程缓慢; 中心断裂面垂直于最大正应力; 锥 边缘断裂面平行于最大 切应力,与主应力成45度 发生在低碳钢、调质或退火 中碳钢、时效铝合金等
杯
8
(2)断口特征
• • • • • 杯——锥状 断口三要素:纤维区、星芒区(放射区)、剪切唇 纤维区:纤维状,灰暗色: 星芒区:裂纹快速扩展。撕裂时塑性变形量大,放射 a b c d 锥 线粗 剪切唇:切断。
16
(2)韧窝大小影响参数 • 基体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和应变强化指数 • 第二相质点的大小和密度。 注意:微观上出现韧窝,宏观上不一定是韧 性断裂。
17
18
19
20
6.3 解理断裂
(1)断裂特点 • 断裂前基本不发生塑性变形,无明显前兆; 断口与正应力垂直,属于正断。 • 断口平齐光亮,常呈放射状或结晶状;断口由许 多小晶面构成;晶面的大小与晶粒大小对应。 • 解理面都是特定的晶体学平面,如bcc金属中为 {001}面,hcp金属中为{0001},前者是较密排面, 后者为密排面 • 材料的韧性与脆性行为会随环境条件而改变。 例如:T↓↓、脆性↑。如低碳钢的低温脆性。
10
• 微孔形成方式 1)第二相与基体的界面结合较弱时,通过界 面脱粘在第二相/基体界面形成裂纹 2)第二相与基体的界面结合较强时,通过变 形协调位错产生
3)第二相质点的断裂 4)晶界处(往往由应力集中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