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章运动训练原则

第13章运动训练原则

(三)恢复
疲劳程度越深,恢复所需要的时间相 对越长,反之亦然。
(四)超量补偿
❖ 超量补偿是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
❖ 在超量恢复阶段,让机体再承受与以往相同的运动 负荷刺激时,机体的反应减弱。换句话,机体能够 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刺激。这标志着运动能力得到 了改善。
❖ 决定因素:①疲劳程度。②训练课的密度。
❖ 不良的适应: 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运动能力降低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 一次训练课引起的身体机能的基本变化过程
(一)耐受性
❖ 概念:人体在进行运动或锻炼时,身体机能总是表 现出对运动负荷的一定承受能力 。
❖ 训练课的主要任务安排在这个阶段。在这段时间内, 机体会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工作能力,能高质量地完 成各项训练任务。
(五)消退
❖ 训练课所产生的超量恢复现象并不会永久保持。若 不及时在已产生的超量恢复的基础上继续施加新的 刺激,则已经产生的训练效果经过短暂时间后又会 逐渐消失;运动效果的保持时间和消退速率主要取 决于超量恢复的程度,即所出现的超量恢复现象越 明显,保持的时间相对越长。
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 概念:指当运动员对某一负荷刺激基本适应后, 必须适时、适量地增大负荷使之超过原有负荷, 运动能力才能继续增长。这个超过原有负荷的负 荷即为超负荷。
❖ 关系着:①每节训练课的设计,包括负荷强度、 运动量及负荷方式等;②每个小周期训练的安排 思路,该小周期中各节训练课负荷的变化及搭配; ③减荷阶段的安排,训练周期中不同减荷阶段的 安排与时间长度等;④对增加负荷适应状态的评 价,据此不断调整训练课安排;⑤对运动训练效 果的评定,据此改进负荷安排并修正训练计划。
2.渐进式的超负荷安排
❖ 若对机体循序渐进地、缓慢地施加超负 荷,虽然成绩发展速率较慢,出成绩较 晚,但由于机体对此种超负荷一直会产 生非常良好的适应,故不仅可以达到运 动员的最大潜能,最终获得较高的运动 成绩,并且可以保持较长时间。
❖ ∴安排超负荷时,不能急于求成,不能 急功近利,一定要从长远着想,从运动 员需要最终获得的运动成绩人手,制定 出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计划,并控制每次 超负荷所增加的强度,使成绩按计划地 增长。
二、生理学分析
❖ 生理依据:应激性与适应性
❖ 超负荷,实质上是指循序渐进地增加负 荷,使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在不断进行的 反应-适应过程中,逐渐提高到最大运动 潜能。
(一)不同超负荷时身体机能状态的差异
❖ 负荷较大时,训练刺激大,运动员的耐 受期变短,疲劳程度加深,需要恢复时 间较长。但产生的训练效果较明显,保 持时间较长,消退速度较慢。反之亦然。
❖ ④增加运动总量,可以通过同时增加速度、次 数及密度来实现,应注意负荷总量增幅不能过 大。
(二)训练阶段中的超负荷应用 ❖ 1.每一负荷维持一段时间 ❖ 2.安排减荷小周期 ❖ 3.安排减荷小阶段
超负荷训练安排示意图
第三节 恢复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 概念:指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只 有当运动员得到适宜的恢复,才能保证 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一)训练课中超负荷的应用
训练课中增加负荷的方式有:
❖ ①增加负荷强度,如跑步训练中加快速度,负 重训练中增加负重量等;
❖ ②增加练习次数,如在速度不变情况下增加次 数或组数,在负重量不变情况下增加练习次数 与组数等;
❖ ③增加练习密度,在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缩短 次间或组间间歇;
第十三章 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第三节 恢复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第四节 周期性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第五节 个体化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第一节 概 述
一、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1.运动负荷的本质 2.运动训练的影响 3.运动能力的提高
1.运动负荷的本质
应激性:生物体对任何内外刺激发生 应答性反应。
❖ 意义:
①运动训练后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恢复, 就根本不可能产生训练效果;
②运动员在训练后的恢复速率,决定着 整个训练计划的执行;
③训练后连续恢复不足,会造成过度训 练与过度疲劳,严重者会导致各种运动 性伤病。
❖ (一)恢复与结构-机能的重建 ❖ (二)恢复与训练效果 ❖ (三)恢复与负荷 ❖ (四)恢复与疲劳 ❖ (五)恢复速率与体能发展
❖ 影响因素: ①身体机能在训练后的恢复情况 恢复越充分,耐受阶段相应越长。 ②训练课的强度与密度 运动强度越大,密度越大,耐受时间相应越短,反 之亦然。 ③训练过程中的恢复程度
(二)疲劳
❖ 影响因素: ①身体机能的恢复情况; ②训练课的强度与密度; ③训练课的负荷总量以及负荷类型等。 负荷总量一般与疲劳程度呈正比例。复 杂活动负荷较之简单活动负荷疲劳程度 一般相对较深。
运动负荷的本质:刺激→反应
2.运动训练的影响
结构与机能的破坏→重建过程
❖ 训练→机能变化方面,肝糖原和肌糖原耗竭以 及相关酶的消耗及酶活性的下降,身体工作能 力明显下降;
❖ 训练→结构变化方面,肌纤维的微细结构会发 生程度不等的损伤,受力骨骼的微细结构发生 某些变化。
3.运动能力的提高
❖ 良好的适应性: 结构重建:恢复期中结构的改善 机能重建:结构重建后身体机能所得到 的相应提高 超量代偿:
❖ 负荷→适应→超负荷→新适应→训练效果 ❖ 运动负荷安排不当将对训练效果产生不良
影响: ❖ 第一,连续应用大强度训练刺激而恢复不
足 ❖ 运动员机能反应特点:
①对运动负荷刺激的耐受性越来越低; ②疲劳程度越来越深形成疲劳堆积; ③不出现超量恢复 ❖ 第二,运动负荷过小或训练频度过低
第二节 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二)不同超负荷时身体机能发展的差异
❖ 不同超负荷安排身体机能的不同发展速率
1.突增式超负荷安排
❖ 依据刺激-反应-适应规律,施加较大增量的 超负荷可使机体发生较大的反应,并获得比 较明显的适应效果,因此能较快地出成绩。
❖ 但若持续性地给机体施加较大超负荷,运动 员固然出成绩较早,训练早期时常出类拔萃, 但极易导致机体过早衰竭,无法达到本来具 有的运动潜能,最终能够获得的最高成绩比 预期的会明显降低,并且最高成绩保持的时 间较短,往往形成“昙花一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