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一、思想潮流的演进
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以图“借法自强”,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器物变革的第一步;甲午海战后,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以求变法图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面临“千古变局”。
2.产生: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此一思想后成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3.目的:在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4.实践: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
5.评价:
①冲击了保守的观念,促进了西学新知传播和社会观念变革,中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②限于器物层面零星学习西方,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③从实践上来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败于日本,渐趋沉寂,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的目的。
其思想被维新思想取代。
(二)、进化论的输入(B)
1.背景:
①甲午战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除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
②甲午战败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人数大增,有志之士皆想实际考察明治维新的成功之道。
2.严复及其《天演论》
①翻译的时间、内容:1897年,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②作用:进化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循环论思想,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天演论》的影响极为深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广为中国青年所接受,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小结: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到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表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三)、三民主义(共和思潮)(B)
1.背景:(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
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广泛传播,留学大潮到来;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坚定地走了革命的道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目标,从而掀起了共和革命的大潮。
2.内容:(革命思想的宣传)
①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光复会的成立;
兴中会的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②发行革命书刊,宣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如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③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如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评价:
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三民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这一纲领在鼓动与宣传革命、动员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又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思想上指导。
二、新文化运动的勃兴(B)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国人从西方引入了“民主”与“科学”两位先生,以图救治中国的黑暗;在中西文化的讨论中,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德先生”、“赛先生”
1.背景:理想与现实、新制度与旧心理的巨大落差;
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先进中国人为改变现状而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势不两立;
总之,不彻底改造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等精神层面的文化,以顺应物质和制度文化发展的需要,那么中国文化的真正现代化就从无谈起。
2.过程:
①开始:
◆时间地点:1915年9月、上海
◆代表人物:陈独秀
◆标志:《青年杂志》创办。
后改为《新青年》
②阵营: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等人
③活动中心:北京大学(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
④旗帜:民主与科学
⑤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民主与科学的影响(或作用):
①德、赛两先生被引入中国后,成为中国启蒙运动最深入人心的形象,指引了人们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②猛烈冲击了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③德、赛两先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
④民主与科学精神对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有深远的影响。
归纳小结:西学东渐过程
(二)中西文化论战(B)
1.原因:
新文化运动以旧易新,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的主张,激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
2.概况:
第一阶段:杜亚泉《东方杂志》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进行了反驳;第二阶段:五四运动以后。
章士钊、梁启超: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
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每周评论》、《新青年》为舆论阵地,进行论战。
3.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是正确的,但存在着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拓展延伸
三、科技与文化的发展(A)
西方近代科技被引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大量译书机构的创办,推动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各类报刊的创办,在开启民智、传播西学、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生活的变迁(A)
五、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C )
(一)、“西学东渐”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二)、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 1.过程: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1840——1895年左右) A 开眼看世界: B 洋务运动:
(2)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1895——1915年左右) 2.特点:
沿海-内地;器物-制度-文化心理;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3.西学东渐的影响: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推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
(3)第三阶段:民国初年到“五四”时期(1915年到1919年左右)
◆国人对西学的反应:被动接受到主动效法再到自主选择。
◆西学东渐的影响: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①思想演进的潮流: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
②新式教育发展:洋务学堂;新政学制;民国教育等
③近代科技、文化传媒的发展:詹天佑与京张铁路;冯如与飞机;《申报》等
④社会生活变迁:轮船、铁路、汽车、西餐、歌舞等;市政建设:公共道路、城市供水、公共照明系统等;(交通通讯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等)
⑤社会风俗变化:西装、西方礼仪等;
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⑦英式、美式等政治制度:戊戌变法与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与三权分立的中华民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