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方式 内容
传教授徒、结交士 大夫、译书修历 自然科学、人文艺术
发展 特点
由于清政府闭关、 阻绝,不复畅通
反应 开阔眼界、开始反思
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利玛窦
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A 史实:耶稣会传教士带来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泛 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 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 初”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知识扩展: 早期西学东渐概况
阶段 途径
明末清初(早期) 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局、立馆兴学、派遣留学。
(3)“中体西用”论的局限性
A、体用二分,中西对立 B、遗体求用,徒袭皮毛 C、变器不变道
(4)“中体西用”论的沉寂 (5)“中体西用”的历史定位
A、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洋务派“借法自强”的纲领; C、促进了西学传播和观念变革; D、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局限性。
西学东渐引起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的废除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存在
鸦片战争后, 民族危机不断 深化
先进中国人向西 方求真理,由器 而制、道
社会思潮
社会转型
使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
中体西用(19世纪
60年代)
进化论(19世纪末)
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使中国在现代 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西学东渐引发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动摇儒 学的正统地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思想与政治变革
“开眼看世界”与“师长”论 悉夷
开眼看世界
“师长”论
师夷
制夷
地位与影响: 继承“经世致用”传统,代表了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 打破华夷观念,开风气之先;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开端。
“中体西用”论与洋务运 动 (1)“中西体用”的提出与流行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 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 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3)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4)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 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5)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6)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武器,从思想上、舆 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条件。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19世纪
末20世纪初)
是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推动民主革命发展并最终推翻清王朝统 治,终结两千年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
民主与科学(20
世纪初)
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传统精神枷锁,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1)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2)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3)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5)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 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知识整理:近代西学东渐
爱
国
知
识 分
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
子
从
中华民族 封建统治 思想文化
梦
危机
危机
危机
幻 中
开眼看世界 体用之争(中体西用)
惊
思想观念
维新思想(进化论等)
醒
变化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1.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 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 积极意义。
2、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 世界。
3.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 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A、“中西”与“体用” “中学”与“西学”的内涵 “体”与“用”的内涵及对应概念
B、“中体西用”论的流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C、“中体西用”论的双重属性 保中学、兴西学
(2)“中体西用”论的合理性与功效
A、合理性 进门、落户、释疑
B、功效:扩大了“采西学”的视野; 推动了观念变革; 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练兵制器、开矿设
高三专题复习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知识整理:
1、概念辨析:
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直 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 历史过程.
知识整理:
2、西学东渐的方式:
“西学东渐”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传教授徒, 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等
(6)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政治的变革,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 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西学东渐潮流促成近代中国人观念近代化: 天朝上国、自大保守心态、夷夏观念、夷人---
---洋人、洋务、大清国、中国、
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 朝贡贸易体系崩溃,逐渐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平等外交理念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传播内容 源源而入,由表及里 ,由具体而抽象(器物---制度---思想)
传播区域 通商口岸--沿海地区--内陆省份
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 趋势:从中西古今之争到西与西、今与今争(顽固派与洋务派
的论争;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战;中西文化大论战) 国人的态度
被动接受--主动师法--自主选择
【知识整理 】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 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实质: 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 腐朽的封建统治。
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进步的,冲击 了传统的“夷夏之辨” 的保守观念,为西 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