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语文教学中目标及途径【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分析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部分高校教学目标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因此,为了进一步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本文提出通过重新认识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丰富大学语文教学的手段,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强化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等途径来改进大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现状分析;途径一、引言相较于中学语文,大学阶段的语文是其延伸和拓宽,不管是学科的性质,亦或教学目的而言,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对于整个高校素质教育系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国整个教育界极具影响的徐中玉先生就提出,语文教育必须将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不同于大学之前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此时的语文教育,更加应当将人文性以及审美性刻意的有所突出。
以传统的基础性能力培养为前提,作为教师还应当带领着学生怀有一份真诚的心去体会世界,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对于社会以及国家的意义,永远持有着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换而言之,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就要发散他们的思维。
为此可以让学生们通过阅读中外文学著作,从而发现蕴含其中的作者对于世界、社会以及人生的看法,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相信学生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对于美的鉴赏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内涵才能确实贯通于他们的思维之中,这样学生不管是个人素质还是修养都能得到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对于社会更有价值的人。
本文拟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进行分析,并揭示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找到改进大学语文教学的途径。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1.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以此为基础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我国高层次的教育都把人文精神作为对于学生培养的核心,在现实中很多时候人文精神的传承是通过相关文学来实现的。
此刻一个问题出现了:何为人文精神?笔者将其定义为,人对于自己以及除此以外一切外在因素的态度,其通常以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命运的思考的形式出现,此外对其他不同的精神文化现象又非常看重,从而致力于理想的人格的发展。
2.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大学语文教学性质来看,应当将其归入审美教育学科之中。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大学生的心灵的培养,让他们对美的感觉有所发展,以此为基础让他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美。
审美教育,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教育的重点就是审美活动。
之所以将大学语文看作一门教育审美的学科,还是由于能够借助文学作品的赏析从而让学生对美有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对于美的甄别能力,掌握怎样才能更好地看待美,这样学生的个人人格才能更加的健全。
通常情况下,语言文字是文学艺术塑造和体现美的载体,一部获得大众认可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高度浓缩。
以此为基础,学生能够认识到感受美的本质,从而塑造出自己的美。
为此就应当最大限度的利用大学语文,探究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境等审美元素,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及想象力。
所以,就本质来看,大学语文应当以审美教育为主旨,同时按照学科的特点,将审美能力传输给学生。
三、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1.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认识不足现在的部分学校,大学语文的地位和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及其他基础技能课程有着一定的差距,更有些校方甚至觉得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过时的教材以及无趣的教学内容都使得学生对大学语文的热情大打折扣。
从教学模式来看,不少院校都放松了对学生母语能力的教育,随之被放松的也有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少的大学生会对大学语文课怀着一种排斥的心理。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学方法过于老套。
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制约,大学语文的教学仍然无法摆脱填鸭的模式。
课堂的教学内容无非是阅读课文、分析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等这样原先在中学阶段的教学模式授课;除此以外,最多只是强调某些内容是曾经的考试内容,为的只是想学生对此能够给予一定的重视。
原先那些优美的文章经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免变得了无生气,难怪学生会对此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了。
现在的大学语文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处理。
不少教师满足于传统简单的教育模式,这种板书加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的形式可以说就是将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转移到了大学的校园。
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进途径1.重新认识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应当以培养面对新世纪的人才为核心,立足于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按照课程特点,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把握住教学改革的目标,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
借助改革,创造出一种在保留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热情的教学模式。
以此为基础,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及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对于其他方面综合性能力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培养。
2.丰富大学语文教学的手段即使最为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语文同样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这么说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学习和使用语文。
正是由于语文和现实生活有着这行密切的联系,其教育资源是相当充足的。
我们应当把语文学习从教室这一单调、狭窄的空间中解放出来,尝试着让学生离开那里,并在他们的思维体系中建立“大语文观”。
首先,创设课外写作兴趣小组,增广学习方式。
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彼此交换写作心得,互相鼓励,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发表自己的作品;合理利用假期时间,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等。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情,使其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
其次,合理使用专门阅读场所等学习资源。
由于学校图书馆书评不断提高,阅读资料也更充足,除了传统的纸质资料以外还有大量的电子阅读资料。
看一本好书能够充实人思维的同时,还能够拓宽视野,改变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健全人格,提升品位。
个性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和情感的熏陶、审美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
如果一个思维偏激、情感匮乏,那么他在个性以及人格层面一定有着很大的缺失。
从某种角度来看,文学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其目的就是向往真善美。
所以文学对于人的锻造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时候将课堂摆在图书馆或者阅览室,让学生掌握搜寻资料的途径和手段,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步入社会,增加学习方式。
社会是就是一个大教室,大量的文学创作往往就是来源于生活。
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在把握文本的同时,还应当融入到社会和生活之中。
按照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审美需要,同时参考校园周边的人文环境,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把教学拓展至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
3.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怎样将关于人文精神的锻炼融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呢? 第一同样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学生树立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
如今的社会中对于物质过于看重是一个无法否认的问题,所以这就变得给外的重要了。
大学语文教育可以借助传统文学为基础,教育学生对于家、国以及天下的那份真挚之心,引导他们能够有发现并改变现实中种种弊端的勇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从没有放弃对于理想的向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其众多的经典诗句中都散发着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了却君王天下事。
直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其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国家能够摆脱割据的状态;存活于传统文学中的民族精神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无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他们在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
第二,笔者觉得大学语文还要注重学生开阔的气度的培养。
作为教室,应该教会学生坦然的面对人生以及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不能碰到微不足道的困难就丧失信心、甚至做出犯罪或轻生等过激的举动。
要学习司马迁的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受尽了常人难以容忍的屈辱,了断的确不难,可是坚强的活下去才是勇气的体现;在众多苏轼的奔放的诗词中无不体现了其豁达的胸襟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虽然其生命中充满了坎坷,“一生三贬,黄州、惠州和循州”一句正是最好的写照。
不过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仍可以让后世的读者感受到他那颗奔腾的心;以《红楼梦》为蓝本,我们能够看到盛极而衰的境遇,正是曹雪芹现实人生的一个缩影,不过其活得依旧坦然。
以上这些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对于教育学生都能起到积极的启示作用,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都是具有很大的帮助的。
最后,培养学生对于生命以及自然的热爱。
唯有爱生活,才可以发现生活和.生命中不同美好的景致。
在一个向往功利的大环境之下,保持自我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解,引导学生保持一种谨慎本分、尊重生活的态度。
4.强化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掌握部分必须的美学基础理论,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适当加入美学形态:优美、崇高、喜剧、悲剧、丑、滑稽等。
借助对相关文学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形式的美,这样的美恨多时候都隐藏在社会、人生、心灵以及艺术之中。
这些品鉴的客体往往形式多样,因此学生从中获得的体会也有区别,教学质量也能够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
教师可以尝试着把课本选文的结构进行一定的安排,依作品的不同的审美形态进行再次的组合,当下绝大多数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主要以按照主题、年代、或者文体进行的,按审美形态进行编排的还处于空白状态,笔者认为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环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通过这个方式编排教材,就能够将类似美学形态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进行应用,由此获得审美感受。
例如,在讲崇高这种审美形态时,可以将的李白的《蜀道难》与关汉卿的《窦峨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放在一起。
虽然它们在体裁、产生年代、所写对象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可是它们表现的对象或者是豪放的形态,或者是劲健的精神力量,或者是历史史诗,但是都能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所谓的崇高的审美形态也就是这样一个效果,当学生在阅读它们的时候,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同时还能够给他们人生上的激励。
然后,要让大学语文教学的场景变得具有美感,如此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审美注意,这杨才会具有更好审美感觉。
如何去改变教学的场景呢?现代科技的不断更行,教师应当将自己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营造出更加精彩的场景。
就像能够搜集一些图片、动态短片以及音乐来辅助课程,比如在讲《长恨歌》时,就可以通过使用相应的戏剧音频《长生殿》等,讲《春江花月夜》时也在课堂中,选择一些古筝弹奏音频给学生赏析,这样他们就可以对诗歌中的那份境界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加入到场景的设计之中,比如在讲《长亭送别》时,可以安排学生自行设计话剧《长亭送别》,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们的审美体验一定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