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26章 曹禺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26章 曹禺
《雷雨》的内在精神实质就是人类永无止境地试图挣脱莫可名状的困惑、
恐惧和宣泄痛苦、愤怒情绪。这样,剧作从人物的肉体受难上升到对精神 受难的拷问,由此进入新的境界--它把一种具体的苦难上升到人本原性的 存在困境,而现实冲突成为对整体的人的存在困境的曲折反映。
二、《雷雨》的人物形象
1.周朴园形象分析 1.1周朴园的基本性格是专制。作为一家之长,他要求其他家庭成员绝 对服从他的权威。早年他也是封建“家庭秩序”的牺牲品,有过挣脱封 建家庭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对侍萍他是有真情的,
一切,如雷雨般爆发,对周萍的万般柔情瞬间转化为极度的憎恨,最终导
致周家所有冲突的总爆发。她撼动人心的地方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生命 底层掩藏着的活力,在温良文弱背后时刻郁结着的"蛮性"。 Nhomakorabea
三、《雷雨》的艺术成就
《雷雨》在取得了戏剧艺术在文学性和舞台性上的高度统一 。 1.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剧作在帷幕拉开时矛盾已经濒临一触即发的前
4.富于象征性的背景设计、整体戏剧氛围的营造、抒情色 彩浓烈的戏剧语言等都使《雷雨》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三节 《日出》和《原野》
一、《日出》
《日出》,四幕剧,创 作于1935年,连载于巴 金、章靳以主编《文学 季刊》1936年第1卷1至4 期。同年11月文化生活 出版社出版。
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日出》
3. 诗化的戏剧特质。首先表现为剧作强烈的情感性。曹禺
曾说: “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
。同时,《雷
雨》的创作由外向化戏剧转向内向化戏剧,也大大增强了 剧作的诗性特质。戏剧内向化即并不一味追求矛盾冲突的 表面化和激烈性,而是更重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 剧中复杂的内心冲突集中地表现对社会和人性的剖析。
2.2在她的思想深处,还有许多沉重的封建意识 。她虽然与周萍的相爱,
但并没有打算像娜拉一样走出家庭,也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她 很看重“名分”,对周冲与四凤的相爱,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自己是封建 婚姻的牺牲品,但仍然用封建婚姻的标准去要求下一代。 2.3具有最“雷雨”的性格,身上有“蛮性的遗留”。她敢于冲破一切桎 梏,甚至不顾文明中的乱伦禁忌去争取爱情。对自己和周萍的乱伦关系, 她充满奇异的道德自信,从没后悔过。当事情再无挽回余地,她索性豁出
195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954年,创作三幕剧《明朗的天》。
1960年,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五幕历史剧《卧薪尝胆》(后改 名为《胆剑篇》)
1978年,创作五幕历史剧《王昭君》。 1996年12月13日,逝世。
第二节 《雷雨
《雷雨》,四幕剧 ,1933 年创作。 1934年7月1日发 表于郑振铎、章靳以主编 《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 1936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8
2.复仇母题
仇虎与恶霸焦阎王有着血海深仇。为了复仇,他历尽艰险,从监牢里逃脱出来。
一、曹禺戏剧创作储备期(1910-1932)
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 1922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1924年加入南开新剧团。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 。 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研读欧美文学作品。
二、曹禺创作道路第一阶段 (1933-1936)
3.深层结构中,《雷雨》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本原性存在困境
的探求。 曹禺在《雷雨·序》中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 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在曹禺看来,宇宙像一张大网, 人在其中挣扎,永远处在压抑与抗争之中,有无可消除的无望和恐惧。剧 作中每个人都怀着一个希望的目标出场 ,但他们的希望最后都破灭了,而 且都是由非个体生命可以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这就是命运的威力所在,它 是曹禺感到困惑、恐惧和痛苦、愤怒的宇宙主宰所操纵的悲剧,由此《雷 雨》表达了对主宰人类命运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感到恐惧和困惑的情绪。 但这种表达并不是宣扬“宿命论”、“因果报应”,因为《雷雨》中每个 人的行动都充满主动性,都力图通过努力来摆脱困境。从这个意义讲,
夕,周、鲁两家人物之间的各种冲突已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冲突的
缘由则通过“追溯”来交代。
2.精巧的戏剧结构。《雷雨》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戏剧结构的创造。它 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鲁家)集中展 开两个家庭的复杂的矛盾和纠葛。 基本结构是:第一幕,表象矛盾展开, 周萍、四凤、周冲与鲁大海相继出场;第二幕,充分展开周萍与蘩漪、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关系;第三幕,矛盾冲突激化;最后一幕,冲突 爆发。戏剧的决定性冲突则通过人物来“发现”。所有矛盾冲突因结构 的精巧安排而扣人心弦。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日出》塑造了众多的都市人物类型 以旅馆为家的交际花、不谙世事的书生、颐指气使的银行经理、处心积虑的经 理秘书、穷困潦倒的小职员、花天酒地的洋博士、徐娘半老的富孀、游手好闲 的“面首”、媚上欺下的茶房、无恶不作的地痞、下等妓院的妓女……其中, 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 物链,形象地表现了“有余者”和“不足者”的对立和变化。 2.陈白露形象 作为大都市的产物和象征的陈白露,曾经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新女性,怀着 “飞”的欲望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一心追求自由的理想。 但是,现代都市的生 存法则,最终使她变成了靠色相养活自己的交际花。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生活, 在她心灵深处依然向往光明自由,但她却无法选择离开,眼前的生活方式已经 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惰性,腐蚀着她作为探求者的漂泊勇气。最终,她在"太阳 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的叹息中选择了自杀。就其生命的自主性而言,这种 选择不是毁灭,而是保全。可以说,陈白露是冲出封建家庭的蘩漪,其正面意 义在于彻底地打破了旧的乡村情结,其悲剧意义在于冲出家门之后的无路可走, 这说明了中国女性打造自己现代精神品质的艰难。
传达出曹禺对人的异化、人类社会的不和谐及其恶果的深刻忧虑。
其次,体现在金八形象的设计上。尽管潘月亭、顾八奶奶、张乔 治们自我感觉良好,神气十足,但他们也常常不能主宰自己的命
运。面对金八,特定的阶级地位和身份失去了意义,舞台上所有
活跃的人物都被一种更大的、连自己也不清楚的力量支配着,金 八正是这种力量的象征。曹禺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揭示反映出 人类普遍的生存处境。
1946年,创作四幕话剧《桥》。 1946年3月,赴美讲学。 1947年初,从美国回到上海,任上海实验戏剧学校教授,并兼任上 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 1947年秋,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
四、曹禺创作道路第三阶段(1949-1996)
1949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返回乡下让他抱着为了小东西们跟金八们拼一拼的决心留在了都市。
3.对人生和世界进行终极追问和关怀 剧作超越了题材本身的具体性、写实性,对人生和世界进行终极 追问和关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首先体现在作品的“题记”中。“毁坏的信息连络不绝。因为全 地荒废。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 我观看大山,不料,尽都震动,小山也都摇来摇去……”这段引文
1.2周朴园还是人性悲剧的象征。当侍萍又活着出现在他面前时,他
不仅感到一种对自己名誉、地位和利益的现实威胁,还潜在地感到 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打击。他苦苦挣扎要挣脱的就是三十年前薄情 寡义留下的阴影和苦果,但最终未能逃脱惩罚的降临,这个悲剧的 制造者最终变成了悲剧的承担者和受害者--他同样无法主宰自己的
了他们的灵魂。金钱在制造种种风流与荣耀故事的同时,也在制造着更多
的欺凌和压迫的惨剧。
2.以向前看的价值取向肯定都市文明
曹禺的价值取向是向前看的。他通过剧中人物之口,对都市中的新兴力量-以“砸夯的人们”为代表的劳动者给予了肯定,并把迎接日出的希望寄托 在他们身上:“太阳就在外面,太阳就在他们身上。”剧作没有让方达生
1933年,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四幕剧)。 1934年9月,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 1935年春,完成剧作《日出》 (四幕剧)。
1936年,赴国立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1936年秋,创作剧作《原野》 (三幕剧)。
三、曹禺创作道路第二阶段(1937-1949)
1938年2月,随西迁的南京剧专到重庆。 1938年3月27日,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任戏剧界抗敌协 会理事。 1938年夏秋之交,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四幕剧 《黑字二十八》(又名 《全民总动员》)。 1939年,随南京剧专迁到江安。 1940年,他先后创作了四幕剧《蜕变》、独幕剧《正在想》、三幕剧 《北京人》。 1942年,辞去剧专教职往重庆任中央青年剧社、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 1942年夏,将巴金长篇小说《家》改编成四幕话剧《家》。根据自己对 小说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对原作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再加工。 1942年秋,与焦菊隐合译匈牙利作家贝拉·巴拉兹的戏剧《安魂曲》。 1943年 ,翻译莎士比亚剧作《柔密欧与幽丽叶》。
《文学季刊》 1934年第1卷 第3期
出版。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7年版《雷雨》
一、《雷雨》的主题意蕴
与许多传世名作一样,《雷雨》的主题意蕴是多重的。
1.过去认为,剧作通过特定的家庭关系和人物的社会因素,暴露封建 大家庭的罪恶和社会的罪恶。
2.从表层结构解读,《雷雨》包含着对传统家族文明的解构。
命运。人“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
着”,但人们往往“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徜徉在 自由的天地里”,这就是人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