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4:3.3 其他植物激素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4:3.3 其他植物激素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1.用矮壮素处理可以抑制植株增高,培育出矮化的水仙,提高观赏价值。

与矮壮素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的植物激素是()A.乙烯利B.赤霉素C.2,4D D.脱落酸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A.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B.利用低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的生长C.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以防止果实脱落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3.如图表示苹果生长发育时期几种激素的动态变化,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代表三种激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激素甲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B.激素乙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苹果在成熟期只受激素丙的影响D.乙、丙两种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衰老4.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中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A.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提高产量B.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C.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D.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5. 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A.赤霉素、脱落酸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D.赤霉素、乙烯6.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

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A.脱落酸B.细胞分裂素C.赤霉素D.生长素7.甲、乙、丙及NAA等四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模式如图,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B.甲、乙皆可促进果实成熟C.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D.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8.赤霉素和生长素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生长素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C.从根本上讲,生长素的合成与分解由基因决定D.色氨酸一般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9.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乙烯(ACC是乙烯的供体)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浓度在50~100 μmol·L-1的生长素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促进效果下降B.浓度高于1 μmol·L-1的ACC抑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C.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是同时合成并发挥作用的D.根据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效果可知,ACC具有两重性10.下表所示为五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促进作用,“-”: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在果实生长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C.表中结果说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只能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11.现有与某种植物种子萌发有关的4组实验处理如下表。

A.仅做Ⅰ组与Ⅱ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B.仅做Ⅰ组与Ⅲ组实验,可探究种皮完整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C.仅做Ⅱ组与Ⅲ组实验,可探究赤霉素或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D.仅做Ⅱ组与Ⅳ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12.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茎枝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如图一所示结果。

根据图一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适宜的喷施浓度,有必要进行________,其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

①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________的活性实现的。

②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________作用。

13.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

图一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图二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不同的植物器官或不同的植物的生长影响。

请分析回答:(1)从图一可以看出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二的甲、乙曲线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植物的根和茎生长的影响,经分析可知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A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图二乙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且已知该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现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m(填“大于”或“小于”)。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乙烯利和2,4D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排除A、C项;赤霉素和脱落酸属于植物激素,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正确、D错误。

2.[答案]A[解析]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的作用,故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以促使其植株增高,A项正确。

用高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的生长,B项错误。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生长素可以防止果实脱落,C项错误。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D项错误。

3.[答案]A[解析]激素甲促进细胞的分裂,所以甲是细胞分裂素;激素乙主要是促进细胞的伸长,所以乙是生长素;激素丙在果实成熟过程中起作用,所以丙应为乙烯。

4.[答案]A[解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果实发育,但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却抑制果实发育;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乙烯利可促进果实成熟,一般不影响果实的品质。

5.[答案]A[解析]赤霉素能够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

所以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的含量会增加以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会减少以减轻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脱落酸的分布及生理作用。

水稻种子含有脱落酸,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洗去脱落酸有利于水稻种子早发芽。

7.[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以判断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

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都是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赤霉素、生长素在促进生长方面有协同作用,而脱落酸、赤霉素在种子休眠、促进生长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8.[答案]C9.[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生长素浓度在50~100 μmol·L-1时均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只是促进效果下降,A项正确;ACC浓度为1 μmol·L-1时,与不加ACC作用效果相同,说明该浓度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一旦高于该浓度就会表现出抑制作用,B、D项正确;从图中信息不能得出C结论,C项错误。

10.[答案]D[解析]由表格信息知:摘除顶芽或施用细胞分裂素均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同一种激素在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不同的器官起的生理作用不同。

如赤霉素可促进种子发芽、引起顶端优势,也能抑制器官脱落、插条生根;在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作用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11.[答案]C[解析]对照实验自变量必须单一,否则无法说明因变量产生的原因。

Ⅰ组与Ⅱ组对照自变量为种皮的完整性;Ⅰ组与Ⅲ组对照自变量为完整种皮条件下有无赤霉素;Ⅱ组与Ⅳ组对照自变量为机械破损条件下有无赤霉素;Ⅱ组与Ⅲ组之间自变量不单一,无法进行对照。

12.[答案](1)①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②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或两种激素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2)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或确定正式实验的浓度范围),检验实验设计的可行性(3)①抑制酶②协同[解析](1)分析图一可知,IAA和GA均可促进茎段的伸长,IAA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二者同时使用时,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更强。

(2)探究促进茎段生长的最适IAA浓度或GA浓度,为确定正式实验的浓度范围,一般进行预实验。

(3)从图二可以看出,赤霉素对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分解来实现的。

赤霉素和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13.[答案](1)脱落酸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2)具有两重性(或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茎和根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小于[解析](1)图一曲线显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即种子从休眠到萌发)脱落酸的含量在不断下降,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在种子解除休眠初期都在增加,说明脱落酸含量高时,会抑制种子萌发,含量低时则种子的休眠被解除,故可推知脱落酸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2)图二的两曲线均显示,生长素在浓度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高时抑制生长,因此,图二可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在A点所对应的浓度时,其对根和茎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若植物表现出向光性,则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一定小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因而向光侧生长速度比背光侧要慢,结合图二可知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小于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