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7:第1章 章末检测卷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7:第1章 章末检测卷

章末检测卷(一)(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解析]正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稳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把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B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C、D错误。

[答案] A2.下列人和动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B.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C.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D.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解析]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细胞内,B错误;人体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中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C正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3.下列各组化合物都能在人体内环境中找到的是()A.脂肪酸、二氧化碳、血红蛋白B.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C.载体蛋白、血清球蛋白、氨基酸D.呼吸酶、胰岛素、血清白蛋白[解析]A项中的血红蛋白、D项中的呼吸酶都存在于细胞内,C项中的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所以都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答案] B4.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图中a、b、c、d表示结构,①~④表示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②中的CO2能向③中扩散B.构成a和d的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相同C.在①和④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淋巴细胞D.若人体出现病理性溶血,即红细胞破裂,则①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低[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淋巴细胞可以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汇入血浆中,因此在淋巴和血浆中都含有淋巴细胞。

5.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a、b、c、d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B.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3层细胞膜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组织液,A错误;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B正确;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C正确;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

[答案] A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B.代谢废物完全由泌尿系统排出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4层生物膜D.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解析]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部分代谢废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B错误;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6层生物膜(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和线粒体2层膜),C错误;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D正确。

[答案] D7.人体剧烈运动后,内环境会有所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后,由于产热过多,体温会明显上升B.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乳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D.由于营养物质被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下降[解析]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同时会以出汗等形式散热,故体温变化不明显,A错误;剧烈运动消耗了营养物质,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的HCO-3、HPO2-4等离子会与乳酸中和,使乳酸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pH变化很小,B正确、C错误;虽然营养物质被消耗,但在机体的调控下,血浆渗透压不会明显下降,D错误。

[答案] B8.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人的体温太低,酶会永久失活进而影响代谢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只与体液调节有关C.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低温只会暂时影响酶的活性,而不会使酶永久失活,A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错误;年龄、性别、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在内环境中,D错误。

[答案] C9.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A.HIV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和增殖B.草履虫生活在水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心肌细胞以内环境为媒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发生在细胞内[解析]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构成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HIV寄生在人体的活细胞内进行增殖。

[答案] A10.人体内,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共穿过了几层膜()A.3B.4C.5D.6[解析]在人体中,外界物质O2进入血管中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必须要考虑到三点:一是O2从外界环境进入肺泡中,经过呼吸道,并未穿过任何生物膜;二是O2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中,肺泡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O2在穿过时先进细胞,再出细胞,共穿过2层细胞膜,同样,毛细血管壁也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的,O2在进入毛细血管时要穿过2层细胞膜;三是O2要与血红蛋白结合,必须穿过1层红细胞膜。

综合上述三点,总共要穿过5层膜。

[答案] C11.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被人体所吸收,再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组织细胞的过程中,共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至少是()A.10B.8C.7D.14[解析]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为氨基酸,氨基酸经吸收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组织细胞时,依次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1层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4层膜)和组织细胞(1层膜)。

因此进入组织细胞至少共穿过2+4+1=7层膜,每层膜由2层磷脂分子组成,所以共穿过14层磷脂分子。

[答案] D12.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中数字1所示)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C.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D.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一样多[解析]由题图可知,1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4为组织液,5为淋巴,2为红细胞,3为血浆。

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3是血浆,血浆渗透压过高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包括1层红细胞膜(1层)、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1层组织细胞膜(1层)、线粒体膜(2层);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比3的少。

[答案] C13.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皮下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毛细血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正常人组织间隙液体的量相对恒定,依赖于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组织水肿的本质是组织间液体过多,题中4种平衡失调都可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 D14.下列能够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血糖含量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B.出汗量少的情况下大量喝水C.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D.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解析]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增多。

当营养不良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

[答案] D15.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C.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析]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但不是恒定不变,B 错误。

[答案] B16.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有氧呼吸频率加快B.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解析]图中AB段上升是由于初进高原,空气稀薄,人体无氧呼吸加强,产生了较多的乳酸;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进入血液的乳酸能与缓冲物质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乳酸含量下降。

[答案] B17.下列与维持内环境稳态无关的生理活动是()A.在发烧时食欲不振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D.炎热的夏天,人体出汗增多[解析]发烧时食欲不振是因为体内温度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的活性,造成消化不良,属于体温失衡,A错误;人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是为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B正确;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炎热的夏天,人体产生的汗会挥发带走部分人体热量,从而保持体温平衡,D正确。

[答案] A18.如图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都是恒温动物B.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C.甲、乙都是变温动物D.甲是变温动物、乙是恒温动物[解析]恒温动物体温不受外界温度影响,当外界温度低时,为了维持正常体温,需增加耗氧量,而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降低体温下降,耗氧量减少。

[答案] B19.如图表示实验条件下,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正常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A.①③④B.①③C.③④D.②[解析]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低时能维持血液浓度相对稳定,故调节能力强于乙;丙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已知海水的正常浓度约为0.5 mol/L)时,血液浓度变化较平缓,说明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