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元南戏
第三节 元末南戏“四大传奇”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四部南戏简称 “荆、刘、拜、杀”,皆出现于元代末期,后世被誉为“四大南戏” 或“四大传奇”,是宋元南戏中除《琵琶记》之外影响最大的几部 作品。
“四大南戏”串联剧照
《荆钗记》
一般认为是柯丹邱作。
全剧48出,写书生王十朋与钱玉莲 的爱情婚姻故事。
昆剧《杀狗记》剧照
第四节 高明与《琵琶记》
高明(?—1359)字责诚,温 州瑞安人。出身于世代书香家 庭,少时以博学著称。性情耿 介,为官正直不避权责,后与 上司不和辞官还乡。元末动乱 避居四明(宁波)栎社,隐逸 中完成了《琵琶记》的创作。 所著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已 佚,诗文集《柔克斋集》20卷 亦散佚,今存诗、词、文50余 篇。
一般认为作者为元末施惠。
全剧以蒋世隆和王瑞兰的爱情婚姻 波折为主线,基本情节与关剧大致 相同。
明人曾将其与《琵琶记》相提并论, 李贽认为二剧都达到了“化工”的 境界。
《杀狗记》 元杂剧中有《杨氏女杀狗劝夫》,内容与南戏大致相同,此剧涉及 因财产而引发的手足成仇现象,对封建宗法制家庭内部矛盾反映比 较充分。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故事结构简洁生动,语言通俗质朴,具有民间文学特色,艺术表现 上相对粗糙一些。
刘知远的形象则比较复杂,既有少年时坎坷屈辱的经历也有发迹后 的负心忘义,其人生经历反映了战乱年代的社会背景和一些人渴望 发迹变泰的生活愿望。剧本曲辞本色质朴,情节生动自然,艺术上 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
《拜月亭记》
又名《幽闺记》,改编自关汉卿 《拜月亭》杂剧,是“四大南戏” 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
《琵琶记》
改编自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这是一部影响很大的鞭挞文人 富贵变心的悲剧故事。
高明改编的《琵琶记》,彻底改变了早期南戏中蔡伯喈的面貌,将 《赵贞女蔡二郎》着力鞭挞的“弃亲背妇”负心无义之人,塑造成 了一个“全忠全孝”的正面形象。
“三不愿”与“三不从”的情节:蔡伯喈是孝子本不愿离家去应考, 可他父亲蔡公不从;中状元后牛丞相欲招他为婿,他不愿入赘再三 推却,牛丞相不从;他要辞官逃避,朝廷又不从。
第二节 南戏的作品与思想内容
【宋末元初】 从明代《猥谈》《南词叙录》等著述的记载可知,最早出现的南戏 剧目是《张协状元》《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负桂英》。三剧都 是产生于宋末元初的温州地区,剧情皆表现男子科举发迹变泰后忘 义负心的家庭婚姻故事。
【元代中后期】 爱情婚姻故事:《王焕》《王秀英》,《李亚仙》《苏小卿月夜泛 茶船》,《李勉》《张琼莲临江驿》; 反映社会黑暗和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描写忠奸斗争,歌颂爱国 的民族英雄及批判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的作品:《祖杰》《柳颖》 《包待制陈州粜米》《屈大夫江畔行吟记》; 与北杂剧同一故事题材的剧目,如《崔莺莺西厢记》《裴少俊墙头 马上》《柳毅洞庭龙女》。
【作剧理念】
秋灯明翠帏,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 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 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 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 敢争先?
——高明《水调歌头》
“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财;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 蔡伯喈”。(《琵琶记》“题目正名”)
剧中的王十朋与早期南戏中“负心 型”的读书士子不同,是个忠实于 婚姻爱情的正面书生形象。剧本结 构精巧,情节曲折,曲文本色,写 情逼真,有着较强的戏剧性。
《刘知远白兔记》
元末“永嘉书会才人”据宋人《五代史平话》和金代《刘知远诸宫 调》编撰而成。
写五代时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发迹变泰以及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 事。
第六章 宋 元 南 戏
南戏的起源与基本特点 南戏的作品与思想内容 元末南戏“四大传奇” 高明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的起源与基本特点
南戏言。因最 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名永嘉)地区,故又称为“永嘉杂剧”或“温州 杂剧”。
【起源】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 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清暖红室刊本《陈眉公批评琵琶 记》插图(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祝允明《猥谈》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徐渭《南词叙录》
【与北杂剧相比较】 第一,剧本结构长短不拘,可长可短。短则几出,长可十几出或几 十出,完全依据剧情需要来结构编排故事。 第二,演唱上不仅仅是由主角一人独唱,还可以出现对唱、轮唱、 伴唱及合唱。根据剧情需要,任何角色都可以唱上一段,形式非常 自由,这给舞台表演中曲、白、科介的综合运用提供了方便。 第三,唱腔音乐使用南曲。由于南戏自开始萌生就具有这些自由灵 活的特点,加上使用南人熟悉、习惯的当地民间通俗曲调演唱,所 以诞生后颇受南方地区人们的欢迎,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协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徐渭《南词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