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
体会除法算式的两种意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熟悉并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合作,教师引导学
生探究对比出除法的两种意义,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
过程,掌握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合作分的过程,培
养注意观察的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
学的情操。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研究了“平均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理解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平均分”的详细情境与经验,笼统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并会准确读写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结合“平均分”的详细情境与经验,笼统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并会准确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措施:创设情景,灵活处理教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出示(大熊猫抱竹笋)
师:同学们,大熊猫今天可开心了!看,他收获还真不少,他想和家人一起分享这些好吃的竹笋。

瞧!它拿来了4个盘子,怎样分呢?(出示大熊猫挠头的图片)人人能帮帮它吗?(学生探究:当遇到平均分的时候,可以用除法办理。


2、同桌为一小组合作拿出你们准备好的盘子动手分一分。

用小棒代替竹笋分完后请举手。

3、学生汇报,老师用磁扣代替竹笋在黑板上演示分的过程。

4、根据学生刚才已分的经验填空。

【黑板上提前板书好的:例4、把()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

5、现在请同学们把100根小棒平均放在20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动手分一分。

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小棒。

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盘子。

师:如果每次遇到平均分的时候,我们都要去动手,你们觉得麻烦不麻烦。

生:麻烦。

师:数字小还可以,
数字大了那就要分很长时间,分得晕头转向,说不好还分错了,有没有好一点的方法呢?
6、教师引出:像刚才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题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除法(除法)。

(设计意图:
情境演示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一是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为后面讲到包含除,两者区分做准备。

二是通过动手实践引出研究除法的必要性。

再次让学生体会分的进程,加深“平均分成几份”分法及思路。

突出重点,为列除法算式做铺垫。

制造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研究“除法”的欲望。

准确叙述除法的表示意义,让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一个开端认识。

2【讲授】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
1、我们先来认识除法的符号(师边说边板书):先画一横,再上下个一点,书写横时注意,短、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同学们,请拿出你的右手在空中写一写。

(学生探就:动手操作除号的书写方法。

自主探究“÷”这个符号的读法)(设计意图:
先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在空中用手写一写,激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起到了巩固作用。

学生自己起名字,有种高傲感,影象比较深入。

师:给它起个名字吧!
生:除号。

因为加法有加号,减法有减号,乘法有乘号,除法当然要有除号了。

2、师:下面就和教师一起列除法算式吧!(边讲边板书)把需求分的总数12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4写在除号的背面,每盘放几个?也就是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背面。

(学生探究:探究列除法算式的方法。

)(设想意图: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准确列除法算式。

3、这个算式我们也就写完了,试着读一读。

师板书:(读作:12 4 3)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再把板书补充完整,12除以4等于3。

4、谁能说一说“12”在这个除法算式里叫什么呢?“4”呢?“3”呢?师板书: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5、谁能说一说在什么时候我们要用“除法”呢?
6、“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是3。

同学们,你们还想分一分吗?
生:想。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大多数同学都会读错,把“除以”读成“除”,这是常见错误,通过我讲解纠正再结合分层次板书,突出正确读法,加深学生印象。

这不是难点,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我的引导自学完成,培养了他们自主研究的好气。

强化除法的意义。

把除法的意义具体到实际问题中,再次强化理解除法的意义。

二、教学改编过的例5。

师:把12个竹笋,每3个放一盘子里,可以放()盘。

师:“每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怎样了解?
师:“1”个能不能放在一个盘子里?“2”个呢?“4”个呢?生:不能。

师:也就是说只要有3个竹笋就能放一盘,我们只要知道12内里有几个3就知道能放几盘?请同学们把刚才分好的放在上面一排,把现在分的放在下面一排,对比一下两次分的结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分的进程。

“1个3,2个3,3个3,4个3”,末了把它们分别圈出来。

同学们,发觉了什们?
生:两道不同的题,末了分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师小结:相同:都在分12个竹笋,都是4个盘子,每个盘子里都有3个。

不同是:例4告诉我们了份数,求一份数,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是3个。

例5告诉我们一份数求份数,也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

两种不同的思路,相同的方法,这就是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

请同学们自己在本子上列一列除法算式,说一说是怎样列除法算式的。

(师板书)。

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写在本子上,并说一说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大熊猫说:“你们真棒,谢谢啦!考考你们吧!
(学生探究:
通过着手合作使学生自主探究“每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怎样了解?
对比探究两次分的结果,使学生发觉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引出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觉“平均分成几份”或“按每几个分一分”虽然分的结果一样,可是进程不(设想意图:
通过对数字的改编,在讲解除法的两种表示方法是可以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学生的思维跨度没有那么大,本来这就是难点。

在这里帮助学生转换思惟。

明白思惟的偏向,引出除法的第二种意义。

通过着手理论,让学生自主发觉“平均分成几份”或“按每几个分一分”虽然分的结果一样,可是进程不同,通过对比的方式强化学生了解影象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清认知思路,有针对的明白“两种不同的思路,相同的方法”这句话的含义。

通过例4的研究,结合刚才的分析,自主列出除法算式,1、起到了复巩固的作用,2、培养孩子自主研究的气。

3【练】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出示:
把6个苹果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怎样分?
分一分,填一填。

读一读,说一说。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根。

10÷( )=( )
(2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根。

10÷( )=( )
圈一圈,填一填。

20里面有()个4。

()÷( )=( )
4、写出除法算式。

1. 6除以3等于
2.
2. 28位同学,每4人一组,分成了7组.
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4.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学生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练,巩固这节课的新)(设想意图:
“随堂练”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展练”有一定的难度,注重训练学生对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的理解,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彰显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新课程理念,不但加深了学生会读、写除法算式,熟悉并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而且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
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研究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研究数学的信心。

4【测试】课堂小结
学生归结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知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几何的题目,也就是平均分,用除法。

2、求一个数内里有几个几,用除法。

3、会列除法算式了。

4、知道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5、会读除法算式了。

6、知道除法的两种表示意义。

5【作业】作业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