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例如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根底。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考虑: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考虑、比拟、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考虑、比拟,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展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气氛,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在详细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理论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详细情境与理论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理论探究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详细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

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理论,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2〕老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稳固“平均分”的含义。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

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老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老师适时引导。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假如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展评价。

师:假如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展评价。

三、稳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络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

最后老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展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老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稳固拓展〔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学生判断,交流反应: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

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

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

每人送给几个?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想一想:刚刚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除号〔表示平均分〕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平均分?〔明确: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4、小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考虑交流: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稳固。

P19做一做〔1〕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考虑讨论: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

〔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小朋友辞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展平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大家,假如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几朵?〔4〕我们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五、课堂练习。

P20第2、3、4题。

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考虑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课后小结]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

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展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4【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