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概述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中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个桃、3个盘子的图片,每个同学还要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

四、资源本节课是在电教室中进行完成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

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

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

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4)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5)教师出示“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

使学生明确:(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2)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板书:2)2、教学例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出示题目:6个桃平均分在3盘里,每盘几个?(板书)(2)教师提问:“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3)师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师让学生回想分正方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③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学生的汇报可归纳为:先把桃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就分完了。

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2个。

④师生小结:6个桃,分在3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个。

(板书:2)(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教师讲述:像上面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里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板书:除法)3、结合例2,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

(板书:写除号时,光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2)教师问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①要分的桃是几个?(6个)。

把“6”写在除号前面。

(教师板书:6÷)。

②把6平均分成几份?(3份)把“3”写在除号的后面。

(板书:3)③每份是几?(是2),教师把“2”写在等号后面(板书:2)教师让学生对照算式6÷3=2说一下,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指着“6÷3=2”向学生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

(4)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4、教师出示“8÷4=2”,让学生读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学生知道:这个算式读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

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教师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5、学生自己读书,并完成分桃图。

(1)学生自读教材第40页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师生答疑。

(2)引导学生看第40页上小朋友分桃图,可以先说说图意.左图表示一个学生要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右图表示分的过程,虚线表示已经分了的,实线表示没分的。

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理解掌握本节所学知识。

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

随堂练习1、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12÷□=□(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___________第1题.要让学生看清题目的要求,实际动手分一分。

提示:第(1)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小棒,并让学生把除法算式写全,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分法是否正确.指名说说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2、(1)8÷4=210÷2=5把8平均分成□份,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每份是□.(2)读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2=□10÷5=□15÷3=□第(1)题.教师让学生竖着看,根据题意独立填空.填完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读一下。

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文字叙述部分盖住,只看8÷4=2,10÷2=5,就能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8÷2=□.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应该拿出几个△,然后动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数.10÷5=□,15÷3=△这两题让学生独立做,都做完后要让学生再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篇二: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反思梁桃桃这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以复习来导入新课,第二部分是新授课,第三部分以巩固练习为主。

我设计教案时:先用具体的情景来使学生体会除法的运算,重难点定为让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并知道这种方法用除法算式表示。

课本上的例5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来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它的例题与例4相近。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西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再让让学生认识了各部分名称。

最后将分西瓜和分竹笋进行一个对比,是学生理解平均分有2种情况。

整节课以每份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1、练习题的设计没有层次感,学生得不到升华;2、教师本身的语言和动作没有协调;3、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学生的课前准备没有规范;5、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没有使学生达到共鸣;我要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将本节课中的优秀经验发扬利用。

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课中表现出的不足。

并不断向老教师看齐,吸取先进的经验。

2014-3-13篇三: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来自: 小龙文档网: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片”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谁想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

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