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
学习方法:观察交流,讨论合作
教具准备:小棒、课件等。
使用
教材
的
构想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是乘法的含义以及刚刚学习的平均分的含义。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复习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这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探究式点拨
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想想做做2: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4、想想做做4
课堂小测试
学生回答
6个小朋友,要乘缆车
同桌交流
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自主式导读
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他们打算干什么?(2)出呢?你打算怎么办?
a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
学生操作
学生口述:6÷2=3
学生练习写除号,读算式。
12÷3=4
学生填写
学生操作
学生独立写写。
同桌互相说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批注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2 =36÷3 = 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程
二年级第三单元
课题
认识除法
第几课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三维)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b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互助式解疑
1、教学除法及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除法算式写完整。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强化式拓展
1、想想做做1: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