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游戏治疗第五讲游戏治疗概述一、游戏治疗的概述(一)游戏治疗的概念1、定义游戏治疗就是一种基于心理动力与发展原则的心理治疗方法,希望可以缓与情绪方面的困扰,使用的材料通常就是具有想像与表达功能的各种不同素材,如洋娃娃、木偶、黏土、棋盘游戏、艺术材料以及模型游戏等。
(Reid,1986,261页)2、游戏治疗的本质结合游戏的形式以达到治疗目标的一种心理服务工作。
3、游戏治疗的对象主要就是儿童,其适当年龄约为3-13岁之间,不过仍需要考虑智力因素来提高或降低其上、下限。
一般而言,智商越高,治疗的效果越好,而智能不足的对象,其接受游戏治疗的改变主要就是情绪适应的部分。
4、游戏治疗适合的年龄层游戏治疗的处理模式适用至潜伏期的儿童。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玩游戏与口语沟通的比重也将更加接近。
在学龄前期,游戏的功能通常就是凌驾于言语之上,但就是到了青春期,言语的效用比游戏强的多。
例如:棋盘游戏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治疗,但就是,有些玩具却会被潜伏期的儿童排斥,如潜伏期的男生会因为洋娃娃就是女生的玩具而不愿意接受,会比较喜欢动物玩具。
(二)游戏治疗的目的游戏治疗的目的就是在以良好的治疗关系前提下,透过游戏治疗为媒介来帮助发生问题的儿童。
依据Amster(1943)的观点,把游戏治疗的目的归纳为6个方面。
(1)辅助诊断时的情况了解(2)帮助治疗关系的建立(3)提供疏通防卫及处理焦虑的媒介(4)帮助儿童将感觉口语化(5)帮助儿童将潜意识的内容演出来并消除随其带来的紧张(6)增强儿童在治疗结束之后对游戏的兴趣(三)游戏治疗的意义1、放松受压抑的情绪,以解除焦虑、紧张、愤怒、害怕、攻击等负面的情绪体验。
这个过程,按照心理分析学派的观点,称为“宣泄”。
2、在恢复平衡的过程中,原先处理问题的模式重新得到思考与整理,因而产生新的学习结果。
(四)游戏治疗的内容1、游戏治疗的材料布偶类:主要就是指布类的填充玩偶,通常就是动物造形。
要注意的就是最好尺寸大小不一,且小尺寸的布偶最好多准备数个(3─7个不等)。
娃娃屋:其主要组成有:手掌大小约30公分高的洋娃娃及其家族若干人、大小不等的娃娃屋几个(市面上以半剖开切面、二层楼的设计居多)、以及相称尺寸的家具若干。
另一组材料就是烹饪设备。
绘画类:主要材料就是彩色笔及A4或B4大小之纸张、装有剪刀、色纸、胶水、订书针、铅笔的小型工具箱。
如可准备「指画」环境更加理想。
积木:较实际的做法就是准备200块至500块左右的组成木块或塑料组件,并尽量配置适合尺寸的人物模型,来协助故事情境的完成。
水与黏土:二者均为理想的放松媒介,但在现实情况中,黏土可能就是较水更为便捷、实用的一种媒体,而水揉黏土又较化学黏土理想。
沙游:在玩沙、放置各种玩具的过程中,当事人很容易便将个人的困扰投射、扮演到沙盘的故事中,并经由「混乱(初期)→挣扎(中期)→统整」的过程,处理其内心之困扰,使内在的能量重新得到协调。
沙游治疗实可被视为相当实际、有效而值得推荐的一种媒体,但情绪严重困扰之当事人不适合使用。
2、游戏治疗的形式:(1)个别治疗(2)团体治疗二、游戏治疗的历史发展(一)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学派。
书中举出几个代表人物,其中Anna Freud主要使用儿童游戏来帮助儿童与治疗者建立一种正向的情感连结,以便进入儿童内在的世界。
当儿童与治疗者的关系愈来愈好时,治疗过程的重点,就由游戏渐渐转向语言沟通。
(二)关系游戏治疗。
不强调过去历史与潜意识的重要,而瞧中治疗者与个案关系的发展,注重现在、此时此刻的感情与经验。
(三)宣泄游戏治疗。
David Levy觉得治疗者没有必要去做解释,且深信游戏的净化效果。
治疗者主要角色就是「场景改变者」,亦即藉由选定玩具来重新创造激起儿童焦虑反应的经验,重新经历创痛事件,让儿童发泄伤痛及紧张。
(四)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不意图控制或改变儿童,它的目标就是儿童的自我觉知与自我指导。
治疗者有一间除藏丰富的游戏室,儿童可以自由选择去玩或保持沉默。
(五)亲子游戏治疗。
目前在游戏治疗中,很显著的一个趋势就是训练父母使用游戏治疗的技巧与子女进行游戏单元。
通常开始接受训练的父母会期望她们的子女将要有所改变,但在过程中她们对孩子的想法有了改变,应而能更有同理心地接纳自己的子女。
(六)成人游戏治疗。
焦点在游戏活动而非游戏者本身,使得成人能专注于游戏上,进而得到一种无法单靠语言传递的感觉。
三、游戏治疗的理论(一)个案中心学派创始者:罗吉斯及Virginia Axline。
对「不适应」的定义就是:当个体发展出足够自信心,能依回馈来引导行为、达成自我了解时,就是良好适应。
相反的,当个体缺少信心去解释其行为,而且很少有建设性的动机时,则为失调。
本派在进行游戏治疗时,其主要目标则在提供个案一个本来没有过的温暖或接纳的环境。
(二)公平游戏治疗1、特色:治疗者办演主动介入的角色(主动式的被动),使孩子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适宜本学派处理之个案就是那些喜欢(需要)社交刺激及有控制困扰者。
故较适宜具有敌对、焦虑、恐惧等不良适应的孩子。
2、理论背景:本派认为治疗者之责任不就是只判断儿童的错误行为,而就是建构一套计画,补足当事人以往之缺乏。
这当中以Glasser 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1)一个人能满足自己合法的需求时,就是不侵犯到她人合法之权力的。
(2)治疗者应有效地介入任何会伤害个人的活动或行为中。
(3)治疗者有义务主动引导个案进行(从事)创造性之活动。
(三)家族游戏治疗教导成人基本的问题解决技巧(计画、执行、评估、应用)。
经由游戏,父母与孩子建立一种沟通关系,同时可教导孩子建立一种工作关系与发展一种游戏兴趣。
(四)亲子游戏治疗1、亲职与效力:自觉有能力的父母能正向地影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特殊设计的亲职技巧计画,能帮助父母提高控制力及促进儿童的行为。
2、选择父母:亲子游戏治疗适用于绝大部分的儿童,而不只就是情绪适应不良。
不过建议筛除有精神症状、智能不足、自杀倾向,或有伤害她人意向的父母。
3、团体形式:团体通常包含6─8位父母。
(五)策略性游戏治疗1、历史及策略:游戏治疗本身之发展,趋势由传统的理论导向,走向当今之折衷立场。
其策略为主动的、直接的、教育导向。
2、诊断DSM-III-R的分类:包含智能、行为、情绪、身体与发展五标准。
分类则为攻击、退缩、不成熟、社会性犯罪或人格问题。
一般而言,出现焦虑或忧郁症候者属于「过紧型」;而有行为或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则属于「过松型」的孩子。
治疗的对策也非常简单,即「紧者使松,松者使紧」。
3、治疗者之功能a、示范(守秘)为一安全、可信赖之成人。
b、反应(1)支持性:指出不一致、化解阻隔、同理、赞美。
(2)发现性:对质、质疑、解说。
c、策略设计。
d、技巧举例:画人、乱画。
(六)认知─行为治疗学派的游戏治疗1、特质:a、经由游戏直接处理孩子的问题。
b、焦点为孩子的想法、感受、幻想、环境。
c、发展更具适应性之行为。
d、结构的、导引的与目标导向的。
e、应用实验证明各种有效的技巧与模式。
f、允许实验的处理。
四、治疗阶段及治疗者的任务(一)游戏治疗的阶段1、初期阶段:说明基本原则及治疗者之任务。
介绍治疗者为「友善的」角色,了解初次晤谈之人际观点……,沟通及契约的建立等。
2、中期阶段:经过初期阶段,当儿童个案对治疗者已发展出信任关系之后,攻击与宣泄的情形会愈加出现。
表现在行为上的有不反应、不听从、出现负面的态度(沉默、抗拒、故意)或行为(用力涂鸦、乱画);哭泣、疲倦而愕然的表情等等。
另外归纳出治疗者的五种向度:注意力、记忆力、挫折挑战的忍受度、关心或喜爱的程度以及保密程度之考验。
而治疗者的任务应就是「有效成人」之示范。
3、末期阶段:通过发泄期后,个案的心理能量已因压抑的还原而重新充电,因此正向的、合作的与自主的态度逐渐出现。
另外,游戏的性质也更能接近真实,较能忍受挫折,社会行为开始萌芽。
这也意味着结束的时候到了,结束的方式有三种:a、与父母一起出席终结会议。
b、逐渐加长晤谈的时间间隔。
c、拟定未来之联络方式。
(二)治疗者的任务1、建立期望与价值2、解说3、鼓励与抑制行为4、示范可接受与适应性之行为5、教导行为的后果6、鼓励参与7、允许对方有做错与修正的机会8、示范接纳二、游戏的观察记录(一)观察的意义1、对游戏的观察就是了解幼儿的最佳途径2、观察就是对游戏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3、观察就是对游戏进行正确评价的保证4、观察就是制订下次游戏计划的依据(二)游戏中常用的观察方法1、扫描法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即将所要观察的内容事先用表格的形式准备好,游戏开始时,就直接将所观察的内容在表格里做记号。
简便易行,可重复使用,便于前后比较。
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观察表2、定点法,即就是将所瞧到的内如:,我娃娃腿断了”,“快拿来我瞧瞧”,“能好不?”“,怎么能用胶布贴呢?要上夹板才行。
”教师开始引导她们给娃娃上夹板,而这几个孩子却突然玩性全无。
3、追踪法观察者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她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
可用实况描述法进行记录。
即将所瞧到的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在时候尽量详细地记录下来。
这里面不仅有实况记录,可能也有教师的评述,甚至分析、有对策。
这样教师在游戏中可以完全跟着孩子走,不必为了边记边瞧而影响了观察的内容。
如:游戏时间到了,小刚端起自己的小椅子到了“娃娃家”。
这就是她上幼儿园以来,第一次主动地去选择游戏。
小刚在“娃娃家”里摆弄餐具,又来了一男一女两位小朋友,与她一起摆弄餐具、开始烧饭,小女孩把烧好的饭给小刚,她假装吃了两口,就放在桌上,去“超市”买东西,她在超市停留了约5分钟的时间,不时摆弄“超市”里的商品,最后什么也没买就走了,跑到图书馆拿了一本书瞧了很长时间,直到游戏结束。
(三)游戏观察结果的分析1、表格型2、文字型3、符号型三、游戏的评价(一)游戏评价的涵义游戏评价就是幼儿教育评价中的一部分,就是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有关方面的各要素作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依据评判价值过程的严格、准确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就是游戏评价或游戏评估。
(二)游戏评价的意义1、使教师对组织与指导游戏有比较明确的目标2、分项量化评分,及时发现游戏中的长处与经验,便于学习推广,也容易找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
3、了解幼儿游戏水平的工具,便于制定游戏观察指导计划,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引导。
(三)游戏评价的参考指标与标准1、游戏环境评价(1)户外游戏场地的评价(2)室内活动区设置的评价(3)对游戏材料的评价2、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评价(1)游戏的内容就是健康的,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2)儿童按自己的愿望选择游戏材料做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的精神,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有一定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