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接触线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修订记录高速铁路接触线检修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接触线监测、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周期:12个月;检查保养周期:36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总科技[2014]172号)2.4《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5设计文件、设备说明书和安装图3 监测、检测、检查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重点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防止线索滑脱的后备保护措施;4.2作业平台严禁向未封锁的线路侧旋转;V形天窗作业,邻线有列车通过时,作业人员应提前10分钟停止作业,平台复位,人员在平台远离邻线侧避让,列车通过后方可继续作业。
4.3在分相中性区段进行接触线检修作业时,除在作业区段两端工作支接挂地线外,还应在中心区工作支上加挂一组地线,并对两断口加装短接封线。
图1 接触线检修流程图6 工具、材料和人员要求6.1人员要求:注:其它作业人员根据现场实际需要配置。
6.2 携带工具:6.3材料准备7 作业内容及标准7.1 外观检查7.1.1接触线外观检查(1)接触线表面无腐蚀现象。
(2)无弯曲、扭转、剐蹭、异常磨耗等机械性损伤现象。
(3)无热熔、麻点等电气烧伤现象。
(4)接头数量是否符合检规要求。
7.2 参数测量测量人员利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测量接触线高度、接触线拉出值、接触线坡度;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接触线磨耗;平直度检测尺测量接触线平直度;使用坡度测量尺测量接触线偏角。
7.2 .1接触线应采用铜合金材质、容许载流量符合运能需要。
7.2 .2接触线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标准值:设计值。
标准状态:标准值±30mm。
警示值:400mm。
限界值:450mm。
7.2 .3接触线高度标准值:设计值。
标准状态:标准值±30mm。
警示值:标准值±60mm。
限界值:标准值±100mm且小于6500mm。
7.2 .4接触线坡度(工作支接触线相邻悬挂点高度变化)标准值:V≤250km/h时,坡度≤1‰,V>250km/h时,坡度为0。
标准状态:V≤250km/h时,坡度≤1‰,V>250km/h时,坡度≤0.5‰。
警示值:V≤250km/h时,坡度≤1‰,V>250km/h时,坡度≤0.5‰。
限界值:V≤250km/h时,坡度≤1.5‰,V>250km/h时,坡度33 ≤1‰。
7.2 .5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标准值:设计值。
标准状态:标准值±1°且≤4°。
警示值:6°。
限界值:8°。
7.2 .6接触线局部磨耗、变形及损伤接触线局部磨耗达到或超出限界值,立即进行更换;达到或超出警示值,进行重点监控,纳入三级修(精测精修)更换。
具体参照表1。
表1:接触线允许最大局部磨耗面积7.2 .7检查接触线与检测尺之间的间隙,其间隙不得大于0.1mm/m。
7.2 .8接触线扭面角度标准值:0°。
标准状态:5°。
警示值:15°。
限界值:20°。
7.2 .9正线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
侧线一个锚段内接触线接头的总数量应符合以下规定(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标准值:0处。
标准状态:0处。
警示值:1处。
限界值:2处。
7.2.10对高铁有砟区段结合部及工务清筛捣固区段做好数据复测。
7.3 检调7.3.1 接触线拉出值调整通过对定位装置的调整,使拉出值符合设计要求。
(1)直线区段调整 (见图2、图3)①根据测量值和设计值计算出差值,确定调整量,用记号笔在即有定位支座上做好标记,选取一个基准点;根据差值用盒尺在定位管上以所做标记为起点,标记出差值位置;②一人松开定位支座螺母,一人向拉出值调整方向轻轻推动接触线,将定位支座调整至标记位置,再对定位支座螺栓进行紧固至支座与定位管件密贴为止;③复核拉出值,当拉出值仍未满足设计要求时重复以上操作,直至达到设计标准值,作业人员对定位支座连接螺栓紧固至设计力矩。
(2)曲线区段调整方法①根据测量值和设计值计算出差值,确定调整量,用记号笔在即有定位支座上做好标记,选取一个基准点,按照差值用盒尺在定位管上以所做标记为起点,标记出差值位置;②在接触线受力反方向安装手扳葫芦,安装方法如下:a曲线内侧:反定位装置拉出值调整,将手扳葫芦链条钩钩在定位管管头上,在接触线上安装绳套子,将葫芦本体侧钩与绳套子连接;正定位装置拉出值调整,先将管帽取下,再将插管插入定位管内,将手扳葫芦链条钩安装在插管管头位置,在接触线上安装绳套子,将葫芦本体侧钩与绳套子连接;b曲线外侧:反定位装置拉出值调整,先将绳套子安装在定位环位置,与手扳葫芦链条钩连接,然后在接触线上安装绳套子与葫芦本体侧钩连接;正定位装置拉出值调整,手扳葫芦安装方法同反定位装置;③手扳葫芦安装到位后,缓缓收紧手扳葫芦至定位器卸载,一人松开定位支座螺母,一人根据拉出值调整方向收紧或松开手扳葫芦,将定位支座调整至标记位置,再对定位支座螺栓紧固至支座与定位管件密贴不窜动为止,松开手扳葫芦至不受力,复核拉出值;④当拉出值仍未满足设计要求时重复以上操作,直至达到设计标准值,作业人员对定位支座连接螺栓紧固至设计力矩。
(3)接触线转角位置或落锚前锚支定位调整①根据测量值和设计值计算出差值,确定调整量,用记号笔在锚支定位卡子上做好标记,选取一个基准点,按照差值用盒尺在定位管上以所做标记为起点,标记出差值位置;②在接触线受力反方向安装手扳葫芦,先将定位管管帽取下插入插管,将手扳葫芦链条钩钩在插管管头位置,在接触线上安装绳套子,将葫芦本体侧钩与绳套子连接;③手扳葫芦安装到位后,缓缓收紧手扳葫芦至葫芦链受力,锚支定位卡子不受力,一人松开锚支定位卡子U 螺栓,一人根据拉出值调整方向收紧或松开手扳葫芦,使锚支定位卡子调整至标记位置,再对锚支定位卡子U 螺栓进行紧固至标准力矩,松开手扳葫芦至不受力,复核拉出值;④当拉出值仍未满足设计要求时重复以上操作,直至达到设计标准值,作业人员对定位支座连接螺栓紧固至设计力矩。
7.3.2 接触线跨中偏移值调整(1)测量两侧定位点拉出值、跨中偏移值,进行记录;(2)计算出悬挂点拉出值与标准值的差值,选取引起跨中偏移值超标作用因素较大的定位点,即与标准值相差较大的定位点,根据实测跨中偏移值与标准值的差值,对其拉出值进行调整,调整方法同拉出值调整;(3)将定位点拉出值调整至标准值后,对跨中偏移值进行复测,如仍未满足设计值,则调整另一侧定位点拉出值,直至跨中偏移值符合设计要求。
图2图37.3.3两吊弦间高差调整对吊弦点接触线高度测量值与设计值进行对比,计算出于差值,发生以下情况时:(1)当发现单根吊弦点接触线高度不符合设计标准,两侧吊弦符合设计值时,需对接触线高度不符合设计标准值位置处吊弦进行更换,操作方法如下:a根据现场实测吊弦长度,预制可调式整体吊弦,(注:一端钳压管按照标准压接,一端钳压管待调整完成后进行压接)吊弦长度根据接触线差值略短或略长于现场安装吊弦,吊弦预制详见:吊弦检修作业指导书;b在吊弦点位置安装可调式整体吊弦,初始安装时吊弦略受力为宜;c根据高差差值对可调式整体吊弦进行调整,可先将吊弦调整侧载流环略微揋弯,防止松手后吊弦线滑动,对两侧吊弦进行测量,重复此项工作直至接触线高度符合设计要求;d将吊弦可调侧钳压管按照压接标准进行压接。
(2)当发现吊弦点接触线高度出现连续或呈波浪形变化时,需对接触线高度不符合设计标准值位置处吊弦进行更换,操作方法同上。
7.3.4两悬挂点高差调整(1)当发现两悬挂点高差不符合标准值时,首先根据测量值确定出接触线高度不符合设计标准的悬挂点,然后对其两侧吊弦及悬挂点位置处接触线高度进行测量,当发现接触线高度不符合设计标准值悬挂点两侧相邻悬挂点接触线高度符合设计要求,而跨中吊弦成逐步抬高或逐步降低变化时,需对接触线高度不符合设计标准值悬挂点支持装置进行调整,达到此位置处接触线高度符合设计标准的目的,调整方法如下:a根据测量值计算出差值,确定调整值;b使用手扳葫芦一端固定在支柱侧,一端固定在承力索上,缓缓收紧手扳葫芦至葫芦链受力,松开套筒座顶紧螺栓,再收紧手扳葫芦,测量接触线高度;c重复进行以上操作,直至接触线高度符合设计要求,按照设计力矩对套筒座顶紧螺栓进行紧固。
(2)当发现悬挂点接触线高度不符合标准值时,须对悬挂点两侧吊弦点接触线高度进行调整,调整方法同吊弦高差调整7.3.5悬挂点与相邻吊弦高差调整当悬挂点与相邻吊弦点高差不符合设计标准时,发生以下情况,调整方法如下:(1)有弹性吊索区段,首先对弹性吊索张力进行复核,当弹性吊索张力符合设计标准,需对此位置处吊弦进行更换,更换方法同上;当弹性吊索张力不符合设计标准时,首先对弹性吊索进行调整,详见:弹性吊索检修作业指导书,然后对接触线高度进行复测,仍未满足设计标准,则参照上述操作方法进行调整;(2)无弹性吊索区段,调整方法按照吊弦点高差调整操作方法。
7.3.6接触线弯曲、变形处理(1)接触线弯曲:用直弯器进行直弯,(见图4) a 转动手轮打开接触线直弯器;b 在靠近弯曲接触线附近将接触线直弯器安装在接触线上,转动手轮关闭直弯器,如“图5”(直到将接触线推到和直弯器所有轮子接触,并使轮子方便移动即可);c 用手柄沿着要校直的接触线扭歪部位来回移动直弯器直至校直,如 “图6”,如有必要,拧紧手轮重复操作;d 松开直弯器观察接触线平直状态,达不到要求时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接触线符合平直要求;c 操作完成后,打开手轮,从接触线上取下直弯器。
Ab图6图7图5图 4(2)接触线局部变形a 将接触线局部校直机液压头模具(见图8)安装在接触线弯曲部位;b 按动接触线局部校直机操作开关(操作方法见说明书);c 按动接触线局部校直机关闭开关,打开液压头模具观察接触线平直状态,达不到要求时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接触线符合平直要求,如“图9”所示;d 操作完成后,打开液压头模具,从接触线上取下直弯器接触线局部校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