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唐诗坛ppt

初唐诗坛ppt


王勃,字子安。
《诗境总论》:“子安最其杰。”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文章巨丽为四 杰之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首联对仗精整,意境开阔。 颔联散承上联,以友情来宽释离情。 颈联由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点化而 来,以宽阔的胸怀提出对人生离别的态度,一洗以往送别诗中悲 苦缠绵之常态,格调高朗。其乐观、奋发、向上,充分体现出了 唐代那种充满自信、乐观奋进的时代气息。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 《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此一脉相 承。 尾联化用曹植“忧思成疾疹,无乃儿女仁”一联,但更显旷达。 感情深挚,结出不必伤别之意。
李泽厚《美的历程》: “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 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 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 盈。” “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 轻烟般的惆怅和哀怨。” “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 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 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 伤、惆怅和留恋。”
三、张若虚


张若虚今存诗两首,单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即足以奠 定其唐诗大家之地位。 将诗情、画意与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 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 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歌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 准备。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登幽州台歌》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 岁月无穷,生命有限的巨大孤独感 一个伟大而孤独激愤的诗人形象,意境苍凉浑 茫。 在时间之悠远与宇宙之空旷中凸显个体之孤独 寂寞与悲哀。





屈原《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屈原《涉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杰之为人,时人目以“浮躁浅露”,不为人所重。王勃“恃才 傲物为同僚所嫉。”杨炯讽刺同僚为“麒麟楦”。卢照邻自沉。 骆宾王造反。 但是他们的缺陷使他们免于平庸,浮躁使他们不甘于无聊,因此 他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倔强浓烈的个性使他们的诗歌 涌动一种气势、个性,体现出初唐诗歌的主题、情感与内涵。写 出了一大批音韵铿锵、意境开阔、语词清丽、气韵流畅的好诗。



唐诗的分期 初唐:唐朝开国(618年)——玄宗即位(712年) 盛唐:玄宗即位(712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退位 (756年) 中唐:肃宗即位(756年)——穆宗长庆四年(824年) 晚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唐朝灭亡(907年)
初唐诗坛
一、“初唐四杰”
Leabharlann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在狱咏蝉》 诗以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悲愤心 情。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 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 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 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 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 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 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 句》),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很高的评价。
唐诗概说
一、唐诗繁荣的原因 1.经济繁荣发展。 农业生产力的兴盛 杜甫《忆昔二首》(之二):“忆 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 实。”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政治清明,帝王重视。 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唐诗无讳避”条: “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 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 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如白乐天《长恨 歌》、讽谏诸章,元微之《连昌宫词》,皆为 明皇而发,杜子美尤多,…,今之诗人不敢尔 也。” 唐朝的帝王比较重视诗歌,如太宗、高宗、中 宗、玄宗、德宗、文宗、宣宗以及武后都能写 诗,常令词臣相和。 唐朝继隋以后,以科举取士,进士最先只试策,

3.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唐代近三百年间,思想取兼容的态 度。以儒为主,兼取百家。儒、释、 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是唐代思想 的基本特点。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 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 繁荣的环境。

4.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诗歌在齐梁已经为唐诗的发展准备了一定的条 件,如诗的词汇日趋丰富和优美,诗的音节愈 益和谐铿锵,平仄比较调协和对偶大体工整, 可以说已具备了律诗的雏形。 唐朝诗人努力学习和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主要是“诗言志”,“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序》)的重视思想内容的创作态度, 以及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
二、陈子昂
陈子昂论诗强调“兴
寄”,兴发感情,寄托现 实寓意。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登幽州 台歌》等诗,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与片面 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盛唐之 音行将到来的序曲。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 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 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 和贡献。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 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 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 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 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