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初唐诗坛:唐诗风貌的初成

第一章 初唐诗坛:唐诗风貌的初成


(2)用现实的人生感受自由抒情 自由抒情 (3)语言 语言流畅不滞涩,风格 风格逐步走向刚健清 语言 风格 新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物抒怀 融合无间
李商隐《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疎欲斷,一 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汎,故園蕪已平。煩君 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1、自觉的文学改良意识
“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得宫商之正律,受山川之杰 开辟翰苑,扫荡文场 开辟翰苑 气,虽陆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车载斗量,谢灵运、潘 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思飞情逸,风云坐宅於笔端; 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 ——王勃《山亭思友人序》 “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争构纤微, 争构纤微 竞为雕刻,糅之 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 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骨气都尽, 思革其弊, 骨气都尽 刚健不闻。思革其弊 用光志业, 卢照邻人间才杰…知音与之矣,知己从之矣 知音与之矣, 知音与之矣 知己从之矣。于是鼓 舞其心,发泄其用…遂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 豁如,词林増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后进之士, 后进之士, 后进之士 翕然景慕。 翕然景慕。” ——杨炯《王勃集序》
自学
陈子昂的创作理论与实践 《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 《感遇》三十八首
陈子昂《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 风骨,晋宋莫 风骨 彩丽竞繁, 传 …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 彩丽竞繁 兴寄都绝… 骨气端翔, 兴寄都绝 …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 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 音情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 《感遇》三十八首
唐诗声律
由永明体被动避免“八病”到摸索正面规律。 从四声律到平仄律,句中平仄规律严格,易 于掌握运用。 从只讲一句、一联到全篇讲究粘对。 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近体诗格律
中古音四声: 平、 上、 去、入 入
现代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 上、 去 平 仄
声调:诗 色 史 试 锡 时 市 事 食
找出入声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 物最相思。
1、平仄原则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 轻重悉 异”,句中平仄互节,音韵高低起伏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情况下,五言“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三平调: 末三字全为平声。 | | | — — 犯孤平: — — | | —
四、初唐四杰与诗风变革
官卑才高 王勃(650-676): 朝散郎(从七品);虢州 参军(正九品下) 杨炯(650-693):弘文馆校书郎(从九品上), 崇文馆学士,盈川令(七品) 卢照邻(634?-689):邓王府典签(从八品下) 骆宾王(619-684?):道王府属,侍御史(从 六品下);临海丞(九品)
本章
重点: 重点: 唐诗风貌初成的历程
小结
知识点: 知识点: 宫廷诗、上官体、文章四友、沈宋、 宫廷诗、上官体、文章四友、沈宋、初唐四 吴中四士、陈子昂、 杰、吴中四士、陈子昂、张若虚
一、初唐诗坛的整体风貌 宫廷诗继承齐梁余风,内容上以奉和应制、 (宫廷诗继承齐梁余风,内容上以奉和应制、 沿用旧题、咏物为主;自由抒情意味淡薄, 沿用旧题、咏物为主;自由抒情意味淡薄, 缺乏艺术个性;但重视词藻与声律, 缺乏艺术个性;但重视词藻与声律,促进诗 歌形式美的发展。上官仪代表最高水平。) 歌形式美的发展。上官仪代表最高水平。) 二、沈宋对律诗定型的贡献 五律的定型由二人最后完成。创作实践。) (五律的定型由二人最后完成。创作实践。)
第一章 初唐诗坛: 唐诗风貌的初成 (618-712)
一、唐诗风貌
钱钟书: 诗分唐宋 唐诗、 钱钟书:“诗分唐宋唐诗、宋诗,亦非 唐诗 宋诗, 谨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谨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 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丰神情韵擅长 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筋骨思理见胜
拗救( 拗救(略)
孤平可当句救:“ 恐惊天上人” | — — | — 天 “远在剑南思洛阳” 剑 思 平起仄收式,“特拗”:第三字拗,当句第 特拗” 三 特拗 四字救,同时第一字必须平声。 同时第一字必须平声。 同时第一字必须平声 如:“无为在歧 在歧路。” 在歧
仄起仄收式: 1、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对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不 登 五个仄声。 五个仄声。 2、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对 流水伴迟日,野花留晚香。 伴 留
早期诗歌的自然声韵
言诗摆脱对音乐的束缚,而要求诗歌之声律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谢脁) 沈约:“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
梵文音调的启发
佛经翻译与佛教赞呗 北朝时印度高僧不满汉译梵文佛经的唱诵缺 乏音调抑扬,“有似嚼饭与人” 晋孝武时,“支昙籥本月支人。寓居建业。 少出家,憩吴虎丘山。 特禀妙声,善 特禀妙声, 特禀妙声 于转读。尝梦天神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 于转读 声。”(《高僧传卷十五》 其弟子“释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 业 响韵清雅,运转无方 响韵清雅, 响韵清雅 运转无方。”
2、艺术成就
(1)拓新诗歌的主题和题材 题材,面向广阔的时代 题材 生活,抒写个人遭际 骆宾王《畴昔篇》 咏史 卢照邻《咏史四首》 咏怀 骆宾王《咏怀》 边塞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 卢照邻《释疾文三首》其一:“岁将暮兮欢不再, 时已晩兮忧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 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山水登临 王勃《滕王閣》:滕王髙閣臨江渚,佩玉 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 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行役 卢照邻《早度分水岭》“传语后来者, 斯路诚独难。” 隐逸 卢照邻“无人且无事,独酌还独眠。”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 陇》) 留赠送别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咏物 王勃《咏风》:去来固无迹,动息 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乐府古题 卢照邻《长安古意》
形式技巧精进
虞世南《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 自远,非是藉秋风。” 上官仪与上官体 以体物细腻、写景清丽、属对工切、风格绮错婉媚 为特点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奉和秋日即目 应制》)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奉和山夜临 秋》)
三、台阁体与律诗的定型
台阁体:高宗武后时期,以主文词为特点的 进士科勃兴,出现了一批由进士科及第而先 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如杜审言、宋 之问、沈佺期等,他们入朝为官时写的分题 赋咏和“寓直酬唱”的作品,被称为“台阁 体”。 内容:应制酬唱、赠别、咏物。 五律的定型:从杜审言到“沈宋”
唐人咏蝉三绝唱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 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 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 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 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是牢骚人语。”
总论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 易。”——陆时雍《诗境总论》 “词旨华靡,固陈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 超然胜之。” ——王世贞《艺苑卮言》 绮丽华艳,犹有六朝痕迹;雄健高亢 雄健高亢,已得 雄健高亢 盛唐风气之先。
三、初唐四杰对唐诗风貌形成的贡献 自觉的文学改良意识。创作实践。 (自觉的文学改良意识。创作实践。 题材的开拓;骨气刚健、气势壮大; 题材的开拓;骨气刚健、气势壮大;抒发一 己情怀,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己情怀,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原则
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对,上联的对句与下联 的出句第二字平仄相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岁 火 风吹又生。
3、对仗原则: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押韵原则:偶数句尾字押韵,以平声韵 为常见,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首句入韵: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 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5、除叠词外,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吴地方音的佐助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 北方 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讹钝”(《颜氏家 训音辞篇》) “醉里吴音相媚好”
永明体
——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 齐武帝萧赜年号( 齐武帝萧赜年号 ) 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萧子良大集善声沙 善声沙 门于京邸 ——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 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 讲究声律和对偶,沈约和周颙把考辨四声的学问 讲究声律和对偶,沈约和周颙把考辨四声的学问 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四声八病之说 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创四声八病之说 为文皆用宫商, 平上去入四声 以此制韵。 四声, “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平头、上尾、蜂腰、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大韵、小韵、正纽、 大韵、小韵、正纽、旁纽
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王力《诗律》 (美)宇文所安《初唐诗》 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4 葛晓音《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2期)
拓展
四杰的排名问题 骆、卢、王、杨(年龄长幼) “王杨卢骆”,杜甫《戏为六绝句》:“王 杨卢骆当时体”,“陆时雍《诗境总论》“王 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杨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登幽州台歌》的问题 “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 赋诗数首,乃 赋诗数首 泫然流涕而歌曰 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 歌曰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文苑英华》卷 793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丁酉岁,吾北征出 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 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楼 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
相关主题